蒙娜丽莎对于文明的意义

精神的延绵~于晟汇

人在幼年时即被赋予了阅读的能力,但是当今,多数读者只将其用于商业周刊或各色报纸上。文字变成了一次性的消费品,已不再是所谓的书卷。究其原因,是其中缺少了情,丧失了记忆的重量。

个体之于历史,实为沧海一粟,一切繁华锦绣都不敌时间的磨损,更不用说那些如火光般一闪而过的私人情感。书卷即是对这种命运的挽救:令人品读唐诗宋词,柳永之多情似水,杜甫之忧国忧民,仍时常弥漫卷纸;时隔多个世纪,《浮士德》的诗行中依然封存着歌德对人类未来和真理的希望;《草叶集》迸发着无穷的动力;《城堡》《审判》里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孤独。。。。。。

文字以巨大的耐力,将人的思想不受时空限制地完整保留下来——它是作为生命的寄托,使精神得以在尘土翻滚中保持原有的动力。它们展现出的是一个由细节拼凑出来的历史,超越一切重大的平凡者的世界。这些书卷承载着时代的记忆,不断相聚,融合,汇聚一个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与神态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这条精神的银河才是真正记录文明的史册!

然而此刻,银河却沉睡于高楼之间,受难于车轮之下。。。。。。

梁晓声说,‘最强大的寂寞是想,而思想早已丧失了思想的习惯。’对于当代人而言,仅仅意识到书卷的存在抑或单纯为欲望体验故人之情,是不够的,这样最终为过去所俘虏,成为一味接受的机器。原因很简单,除却丧失了思考的时间,人们不愿相信自己会被历史吞没而成为‘故人’——既然可以守恒,何必保留那些琐碎的思想?何必要有思想?这正是现代文明的弊病——世人急于思考,文字无法得到负载的容体,不再有新鲜血液灌入那条银河,直至最后,书卷发黄,故人已逝,历史失去内涵,失去人性,一个个时代成为半真的存在,‘我已飞过,但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因此,使精神延绵下去的是读者’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即人必须要在接受思想后联系自身与时代加以主观思考,通过自我的转化将其变成一段独特的思维,再运转艺术保留下来。在此过程中,故人的情感引起后人共鸣,化作背后的记忆,加之个性与冲突,从而激发新的感触,回忆在其中高度融合,纷繁的情绪,思想因此跳脱出时间的桎梏,由瞬间变成永恒!对于真正的读者,他们会有对前人的沿袭,但更多的是对自身思考潜力的挖掘所带来的超越。于是,怀揣着使整个人类社会趋于完美的愿望,他们创造出一个时代的书卷,人们的认知也将由此变得更加成熟,丰盈,最终诞生出一个至高境界的大写的人。。。。。。

我们眼前这条银河,正是过去,现在,未来的集合,我们应向文明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从多情的河流中充分汲取灵感,并以更高的智慧反哺历史,使人类探索真理的脚步因记忆而越发沉稳。毕竟一切将远去,唯精神永存 。


点评:整体感很强,一方面是情感的延绵,一方面是文明的延绵,强调人在书卷面前的义务和责任,立足点很高,文风大气磅礴。精神的动力来源于原有优秀文化基础之上的代入和延伸,而其中最好的,应由我们自己缔造。

(生活在于细节的处理和拼接,享受自己的时光,而非情理之下的迫不得已。在被各种鸡汤文洗脑的今天,我不禁疑惑,光明究竟是什么。我自己是谁,有什么意义。身为弱者就只能被怜悯然后期待可能的社会公共资源管理员(police)的同情心?然后付出更多以堵上曾经的漏洞?但事实是人类本来就是弱者,只有新火种的照耀才会受到欢欣和鼓舞,而这是需要漫长时间积累和沉淀的。缺少文艺复兴这关键的一环,人无法体会到科学与艺术所能表现的伟大感召力,从而人人痛恨新思想的同时(因为大部分人看不懂,包括神坛上的诸神),无法继承旧有优秀文化(这年头居然还有老实人)。就好像我们无法去尊重老人而用的是“关爱”老人(弱势群体是什么鬼???这是我们对父母的评价???)剽窃而来的东西固然好用,但它会湮没一个人的本真。金钱或许可以衡量一切,但它不应应用于人。数据的确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文化与精神不能。但同样,即便死去了如此至多的“老实人”,但希望我们这些卑鄙的家伙至少能理性地给死去的人一份尊重,一份缅怀,一份牵挂,无论如何,同一片蓝天下,可能成为朋友的一个人死了。评价这个,有意义?

~编者寄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蒙娜丽莎对于文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