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笔记
一 计算机基础
1.应用层:人类语言改变成电脑识别的语言(编码ascii) 物理层:传输电信号
表示层:转换编码为2进制(0.1) 局域网:一定区域内的网络
介质访问层:二进制改变成电信号
2.传输设备性能
同轴电缆:耐用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传输速率低 成本高
换算单位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kb
双绞线结构:8根铜线 两两相绞
T568A:白绿、绿 白橙、蓝 白蓝、橙 白棕、棕
T568B:白橙、橙 白绿、蓝 白蓝、绿 白棕、棕
水晶头型号:RJ45 (头大使用网线插口) RJ11(头小电话线使用较为多)
屏蔽双绞线
性能:成本低 传输距离短
光纤结构:纤心为玻璃纤维 传输距离远 传输速率快 成本高,使用时需要配套模块,易弯曲
无线传输介质:蓝牙 红外线
3.计算机网络结构
总线型:所有网络使用一条通信线路 ,同一时刻只能两个节点通信,传输速率快 安全性低,广播式传输,一处节点出现故障,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星型:具有监控功能,传输时可能降低数据接受的安全性
环形:一个闭环的网络结构,节点故障多,形成网络问题越严重,
树形:容易扩充节点数量, 越高级出现故障,造成网络问题越严重
网状型,安全性高 不易增加信节点
二 网络设备
特点:总线型结构,共用一个通信信道,同一时刻只能两个主机通信,主要通关广播转发,工作在物理层,没有寻找地址功能
问题:谁发送谁接受问题
MAC地址:物理地址
格式:48位二进制数表示 组成:前24位厂商 后24位厂家自己编写 ,全球地址唯一
问题:同一时刻都可能会使用网络信道 冲突域:形成冲突的范围
解决方法:CSMA/CD(带载波侦听的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
每个接口都能形成一个冲突域
交换机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己接受的MAC地址进行学习并且记录在自己的MAC地址表中
寻找方式:只能通过MAC地址寻找接受主机的MAC地址
交换机处理数据的方式
广播发送:自己MAC地址表中的没有找到对应的MAC地址,除自身接口外从其他接口发出
造成问题:可能发送过多时导致交换机死机等
丢弃:收到数据的MAC地址与自己主机MAC地址不匹配会自动删除
单播:MAC地址表中对应的MAC地址,只能进行单播传输
MAC地址表更新时间300s
交换机的分类:
二层交换机:转发数据
三层交换机:转发数据、承担一些路由器的功能
交换机转发数据的形式:
单播:一对一的通信(单向传播)
广播:一对所有(多向传播)
组播:一对多(直播)(可能有需要的人一起观看)
4.路由器(具有自由学习的功能并将其写入自己的MAC地址表中)
特点:提供路由,转发数据,隔离广播域,扩大网络传输的范围,工作在三层设备
IP地址,不唯一,标识不同的广播域 子网掩码:配置IP地址,标识不同的广播域
IP地址分类: IPv4:由32位二进制构成
172.16.60.190 点分十进制表示(一位十进制需要8位二进制)
正向ARP协议:正向地址解析协议,根据已知的IP地址解析出相应的MAC地址
反向ARP协议:反向地址解析协议,根据已知的MAC地址解析出相应的IP地址
寻找方式:通过IP地址寻找MAC地址进行传输
路由器工作原理
三 IP地址(IP地址组成:网络位+主机位)
A类:0-126:网络位为前8位,主机位为后24位,可用的IP地址数量:2^24-2
B类:128- 191 : 网络位16位,主机位后16位,可用IP地址数量:2^16-2
192.168.1.1 130.130.0.1 200.1.1.1 172.16.0.1
C类:192-223 :网络位前24位,主机位后8位,可用IP地址数量:2^8-2
D类:224-239,用于组播的地址 224.0.0.9
E类:240-255,保留地址
(2)特殊IP地址
127.0.0.1-127.255.255.254 环回地址,测试本机中的tcp/ip组件是否完好
全为0地址: 0.0.0.0 ----没有IP地址;代表任意地址
全为1的地址:255.255.255.255 广播地址---受限地址---受路由器(只能通过MAC地址寻找IP地址限制)(丢弃)
主机位全为0的地址:192.168.1.0/24 代表一个网络地址 ,IP地址范围:192.168.1.1-192.168.1.254
172.16.0.0/16 IP地址范围:172.16.0.1-172.16.255.254
主机位全为1的地址:192.168.1.255 代表广播地址
169.254.0.0/16 运营商的自动私有地址,DHCP协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获取IP地址
(3)VLSM和CIDR
VLSM:可变长的子网掩码,扩大IP地址的数量, 把一个网段划分成多个子网
CIDR为VLSM的反向操作
第二章笔记
1.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Reference Model)
分为7个层次(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2.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
产生的原因:设备不兼容,具有自己的协议,价格高,维护成本高
3.网络传输过程按照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Reference Model)层次结构传输
各个层次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式的作用 PDU(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4.应用层:为程序提供网络服务(APDU报)
5.表示层:定义数据格式,对数据进行加密,压缩等(PPDU)
6.会话层:主要用于双方的会话的建立,建立,拆除等(session id)
7.传输层:端口与端口的连接,主要依靠端口号进行连接
端口号取值范围:0~65535(0号和65535号为保留端口号)
知名端口号:1~1024 动态端口号:1024~65534
DNS:域名解析系统 端口号53 HTT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端口号80·
POP:邮局协议 POP3发送邮件时候的端口 端口号:110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接受方端口号为:25
FTP协议:文本传输协议 端口号20,21 SSH:安全的远程登录 端口号22
telnet:远程登录服务,端口号23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端口号67,68
8.网络层:网络IP地址寻址(路由器属于网络层设备)通过IP地址寻找主机地址
9.数据链路层:MAC地址寻址,交换机一般属于2层设备(封装成帧,差错检验,流量控制)
LLC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主要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减少数据帧出现丢失,乱序等问题
MAC子层:媒体接入控制子层,主要负责识别网络层的协议
10.物理层:传输电信号,传输比特流定义一些参数的标准(只能通过MAC地址寻找)
11.信号传输模式:
单工:同一时刻,一端只能进行单向传输(收音机)
半双工:同一时刻,一端可以收发消息(对讲机)
全双工:同一时刻,两端都可以收发消息(手机语音)
通讯过程
封装:原始数据上加一些头部信息,形成新的数据信息
数据链路层加头部和尾部,其他层只加头部信息
解封装:拆掉封装的头部,还原原始数据(为封装的反向操作)
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Reference Model)
特点:各层协作完成,能够形成一个完整原始数据,方便查找出错部位,能够快速解决问题.
12.TCP(传输控制协议) IP(互联网协议)
通讯原理 (封装到解封装的操作过程)
PDU:协议单元数据
13.TCP(传输控制协议)IP(互联网协议)抓包分析过程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合并成一层为应用层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POP3:发送邮件时的端口 端口号110(Post Office Protocol 3)
FTP: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端口号20 21
DNS:域名解析系统(File Transfer Protocol)端口号53
SNMP:简单网络管理系统(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TFTP:普通文件传输协议(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传输层
TCP(传输控制协议)UDP数据协议用户(User Datagram Protocol)
网络层
IP(网络协议)
ICMP: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s Protocol)
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The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
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
source port:源端口
destination port :目标端口
sequence number:序列号,标识本机发送的数据报文的编号
Acknowledgment number:确认号,表示收到了对方的消息,请求对方下次发送的数据报文的编号
data offset:数据偏移,标识数据分段在完整数据中的位置
reserved:保留,留给将来要开发的功能去使用
Window:窗口,通告本机的接收能力 1字节=8位 1Byte=8bit
checksum:校验和
urgent pointer:紧急指针
options:可选项
padding:填充
data: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