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故事会:RIA,输出倒逼我输入

2019年前,我的阅读量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看的最多的书就是学校的各种应试考试资料了,想想确实惭愧。

然而,2019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书籍,尤其是纸质书,1年下来我竟然买了61本,完整阅读19本。更意外的是,完成了拆书帮21次线下分享,顺利拿到了总舵认证的三级拆书家证书。

更为可喜的是,在一次次的分享中,我不断完善自己知识体系,搭建出自己的架构,以前总担心发言时,没词,尴尬,都紧张兮兮的,到现在的每次发言都要注意控制时间,生怕超时,语言更为流畅,逻辑观点也比较清晰,每次分享完,得到小伙伴的认可或建议,还有小伙伴会把回去自己实践后的效果反馈给我,有种慢慢的幸福感,满足感,就这样,不断促使自己去阅读,更新知识,再次分享输出,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渐摆脱了以前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更记不住,最后导致看不下去的恶性循环。

那么,或许你会好奇,这是我们大部分成人学校遇到的困境,我也常常为此事头疼,是什么让你能有如此大的改变呢?这就不得不提我跟拆书帮RIA拆书法,的渊源,这也是我写今天a2故事会的初衷,希望看过后你也能有所启发。

记得2018年12月,朋友送我一本书,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其中一个片段这样描述: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

为避免陷入第一章中列举的成人学习误区,拆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所有的活动设计都是为了让学习者把知识拆为己用。然而,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我们需要一本能带来核心知识的书。有了这样一个权威的知识来源,我们在学习某个主题时,内容专家的角色就可有可无了。

其次,我们需要有一位拆书家。

拆书家需要激活学习者的经验,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催化学习者的应用,还需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知识,也可以适当点评,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自我反思。总而言之,拆书家选择原书拆页,请学习者阅读;拆书家讲解引导,帮助学习者理解并联系自身;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反思经验,规划行动和现场演练。

拆书家主持RIA现场学习的3个核心环节分别为阅读拆页、讲解引导和拆为己用。如此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和参加培训一样的效果。

R( Reading,阅读拆页),拆书家请学习者阅读原书拆页。

I( Interpretation,讲解引导),拆书家讲解引导,促进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关联自己。

A( 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拆书家催化促动,促进学习者将书中内容拆为己用。

刚看书时,我就被开篇提到的成人学习的三大问题所吸引,这不就是我的真是写照呢?如有真有方法能改善,岂不是解决了大问题。于是我开始慢慢接触拆书帮,参加线下的拆书课,发觉活动内容跟以前参加的培训确实不太一样,每次拆书课,学习者分享的时间非常的充分,都还特别的要求学习者根据拆书家的提示,回忆自己的过往经验,还要规划未来的怎么去应用,每次必须给出非常具体的事例,促使学习者自己去思考,而不是拆书家在台上侃侃而谈,如果现场学习者听不懂,没有给出符合的例子,那么此时拆书家的分享就是不成功的,不管你讲的在流利,内容在高端,如果跟学习者产生不了共鸣,不能拆为己用,都是不可以的。

于是,我就越发对RIA产生了兴趣,参加了训练营,成为拆书帮的会员,开启了我的三级拆书家打怪升级之路。

说实话,在完成过级九宫格的经历中,并非一帆风顺。有自己的每次拆书前准备预备提示表逐字稿,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常常为了一句话,能够准确的表达,要去查阅不同的书籍,百度搜索,得到app,樊登读书等,每次最终成稿,平均自己要修改5遍以上,直到自己上台分享前,感觉心里有谱,内心是踏实的,才会放心,我调侃自己说,不到最后上台前的那一刻,就都会有在完善的空间。因为过级有严格的时间控制,现场又有大比例的互动时间,所以整个过级对于拆书家时间把控的能力要求就非常的稿,经常需要一个字,一个词的抠,甚至一个个语气词,去精简,再精简,当然,过程中内容还不但不能牺牲,只能越完善越准确,而且还得高质量。

除了这些,我们还必须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习者,我们要尝试换位去体会学习者的感受,要学会把学习者的体验放在第一位。拆书帮所提供的平台,就是给哪些想分享,而平时或许没有机会,或许不敢分享的小伙伴,提供平台,对于分享而言,我们都是初级者,我们不是培训师,更没有演讲者那样的舞台经验。几乎都是处在分享的起步阶段,因此,学习者对我们分享内容的兴趣难免会有失落感,不来捧场,甚至当场否定的都是家常便饭。曾记得有一次,一位小伙伴听完分享,当场说,书中的内容没有完全讲清楚,前后知识点的逻辑学习者是没有概念的,很听起来就会感觉费劲。我今天的体会就是,感觉没有自己看书效率高,如果下次没有看过书籍,我或许不会来参加。这是我在线下活动听到过的最糟糕的反馈了。不过也正式这个反馈,给了新的启发,后来我在准备拆书时,在拆页内容的选择,解读部分都尝试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首先考虑到对拆页知识点从来没接触过的小伙伴们的视角,慢慢的,也帮我摸索到了一些分享的方法,不能但从自己的讲的角度出发,要注意知识诅咒的误区,也不是每次的准备的内容越多学习者的体验就越好,逐渐从以培训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学习者体验为中心上来,使得后来获得更多小伙本的赞许和肯定。

当然,打怪升级的过程中,肯定少不了对拆书技能点的把控。整个升级过程中,在1级别时,因为是刚入门,没有太多的思考,更多的是按照学习手册一步步操作,稀里糊涂过级。

到了第二级别,对技能点的要求也是越来越严格了,此时,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原来在训练营的时候对很多不解的部分,开始有了些许的思考。比如,i,a1,a2技能点考核的要求,什么才是真正好的a1,a2,以及为什么要在训练营写i时要有3w1h,这么死板的套路。每次教练的点评,a2目标不够明确,可能衡量,当初还是一百个不解,有些东西是真没办法做到非常的明确,可能衡量的,教练简直是在较真,略显不服气。但当自己过完级,当了教练后,体会也就越来越远深了,我对a2目标对理解就是结合拆页技能点,紧贴smart原则,如何描述才能让教练,让别人相信你a2最终真正去执行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越高,说明你的目标,行动越具体,也就是一个成功的a2。再比如,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使用边界,它是贯穿我们整个拆页的逻辑基础,任何问题都有它自身出现的场景,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果脱离了场景,或许就成了断章取下,方案也就成了无效的方案,那学习者的现场应用的案例也就失去了意义。原本只把使用边界当成是例行的模板,现在反倒是越来越理解它的重要性了。

而到了最后第三级别,一直头疼的选how拆页的困惑,终于可以解脱了,本以为范围广了,拆书家的自由度高了,拆解难度降低了,结果最后越来越发现,越是自由度大,难度就是越高,前面级别准备或许需要10分力,那么后面的级别就需要20,甚至更高。因为这时我们要查阅的内容比原来带有明确how的拆页要多的多,此时的重点,不再是选择拆页所在的书籍,而是系列书本了,记得在3-1时,我选的拆页是«被讨厌的勇气»中的片段,整本书前后翻来覆去,还查阅了《正面管教》、《亲密关系》、《幸福的勇气》、《取悦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如何说,孩子才肯学》、《终身成长》等近10本左右的书籍,就为了分享实用的how的步骤,我自己都被惊讶到了。3-3中的微行动环节的设计,更是妙处横生,看似拆书家实际准备的提示表逐字稿字数少了,而事实是,不仅更加考察拆书家知识体系的深厚功底,更能考察拆书家的现场反应空场,以及跟学习者互动的能力,这也是最能体现拆书家,分享的心态,以及作为学校促进者的终极能力,是一次思维方式的大改变。比如,遇到现场学习者的互动超出你的预期时,你应该做怎么的反应,学习者的观点跟你不一致时,你该做如何回应,是当场阐明你的观点,还是换个家角度,启发学习者分享他自己的看法呢?等等。

现场回想起来,从刚开始的稀里糊涂,到中间的逐渐理解,甚至质疑,到最后回过头认真思考,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有非常高深的逻辑在里面,融合了培训,演讲,学习促进者,教练等多种思维,现在回想起来,这中间所经历的种种辛苦,困惑,质疑都是值得的,因为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真正的从一个分享小白,不断的输出倒逼自己输入,不但改变了多年的书看不下去的学习困惑,逐步搭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慢慢的爱上了分享,使自己未来的道路也越来越清晰,ria拆书法,衷心的感谢你,感谢拆书帮,感谢分舵的小伙伴们,更要感谢每次陪伴我拆书的各位可爱的小伙伴们,谢谢你们的支持和理解,我爱你们!

未来的拆书之路,期待有你,我们江湖再见!

我是深圳智荟分舵的三级拆书家Alisa,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A2故事会:RIA,输出倒逼我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