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行动营11期复盘:行动本身根本不重要!

By:四连—三排—非红

【正文】

买名牌包包,欧洲七日游,吃顿大餐,钱似乎就该是用来让自己“满意”的。可有一种花钱叫做,去剽悍行动营花钱买“不爽”。有多不爽呢?
举个例子:你得10天看10本书,而且每天至少,500到800字文字输出。
坦率讲,第一反应是:疯了吧!
横向对比,据统计,16年中国国民一年平均读书量7.86本,其中纸质4.65本,电子3.21本。也就是说,10天干掉一个普通中国人,一年的读书量。这不就是疯了么?
不仅输入,还得针对书,有内容的输出!
日更组里面,多少为了完成每日日更任务,毫无目的、内容空洞、仅谈坚持本身的输出?多少平台来推进全民写作,可推进、鼓励这个动作本身不就证明,写作也仅仅只是一小撮人的狂欢么?

我想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要“买不爽”呢?从“剽悍行动营”名字本身可见一斑,都是为了更好“行动”二字。
不禁想起,年初罗胖一场跨年演讲下来,几篇文章刷屏刷的厉害。诸如,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中年保健品、骗局,大家也纷纷踊跃转发。
为什么转发呢?多数人认为,花了几千块大洋,买了那么多课程,可除了被“罗胖们”,用“知识”投食成行动上的矮子,处境却还是举步维艰!
有人抱怨,便有人想着解决问题,怎么解决?处境没有变化,是因为没行动力。因此,行动营就是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
关于行动,引申开来的痛点还有:
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我有巨大的拖延症,总是不能行动怎么办?;
领导说我领导力差,不能保证结果,怎么提升行动力;
等等。

行动确实是大多数人的痛点,可究竟怎么解决行动上问题呢?
有一个词叫做“知行合一”,它强调什么时候表示“知”了?是你在行动的时候。
个人浅见:“知行合一”能一定程度上,提醒你要行动,可知和行之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东西。
譬如,知道之后怎么快速行动?行动前有心理阻碍怎么解决?怎么做持续的行动,以至于能培养成优良的习惯?等等。

带着以上问题,我开始了行动营之旅,也在这里找到了部分答案。
因此,如果要问我行动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认为是一个观念:行动本身根本不重要!
是的,没看错!再次强调,“行动本身根本不重要”。
因为,行动根本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举个例子,你想要完成的目标是:要靠新媒体写作赚钱。
问题来了:会写作么?会排版么?会导流么?
答案如果是“会”!去做就好啦!
如果是“不会”!学写作、学排版,边学边做,不就好了么?
因此,所谓执行力,或者说行动,不就是“会就做、不会就学着做”么?
难的是什么?难的是行动前面的内容。
譬如,“我学不会怎么办?是不是显得我很蠢?”、“我学了之后,发现不合适,不浪费时间了么?”。你看,缺的是,真正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信念。
因此,你得在“知行合一”中间加一个字,变成“知信行”。

所谓信,就是赋能,也就是说你有动力去做、去行动。可是光有“信”还是不够啊!
就比如一个光滑的小木块,在粗糙的桌面上,怎么让小木块在正确的方向行动?
首先,知道正确的方向,便是知。
第二,有足够大的,可以克服摩擦力的力,便是信。
问题来了,如果这股力,不被触发在小木块上,也是无济于事啊!
回到人身上来说,对于一个处于“知道”又“特别想要”的人,可他依然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是:行动没有被触发。

那怎么触发行动呢?
方法是:刻意练习,触发行动的“条件反射”。也就是,在身上安置一个触发器。
比如说,写作高手的高效率秘诀之一在于,快速切换到“写作状态”,怎么办到呢?
可以尝试的方法是:每次写作之前,连续敲三下enter键,告诉潜意识:无论发生什么,做这个动作,就表示要开始认真写作了。
这并非我所创,很多“仪式感”的动作,皆有“心理暗示”的作用。
如,茶道里一系列的动作,都在暗示着,应该刨除一切杂念,专注于眼前的沏茶。
再譬如,熟悉网球的人,都知道纳达尔打网球时,会有一些“癖好”、“强迫症”,如把喝完的矿泉水瓶一字排开。
再比如,《习惯的力量》,书里面讲到的习惯模型,也说到了触发。本书认为,习惯是:触发→惯常行为→奖赏的闭环。
再来,《成功,目标与动机》也写到,要重视环境的力量。条件允许之下,在环境内增加触发器,如关于目标的醒目字体。

到此,我们知晓了,行之前应该有一个“触发器”,因此路径如下:知→信→触发→行。可怎么从一个好行为,变成一个系列的好行为,也就是好习惯呢?
答案是习惯模型与以上路径相结合:知→信→触发→行→奖赏。

总体来说,我从带着怎么行动、怎么培养习惯的疑问开始,一边查阅有关目标、教练、游戏化、习惯、动机等相关书籍,一边实践“触发器”、“自我赋能”得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便是本次行动营的一大收获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剽悍行动营11期复盘:行动本身根本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