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桃花源

——品思13期视觉笔记课程有感

女儿上一年级了,学思维导图还早着,视觉笔记会不会更合适?于是找了一个研究视觉笔记有一段时间的朋友咨询,让她给我推荐一个最靠谱而近期又有线下课的老师。

Good!马上收到David老师工作坊的“活动吧”链接——直接付费报名。在此之前,完全不知道视觉笔记为何物,不知道视觉界大咖和小虾是什么区别,

就像误入桃花源的渔夫,看到课堂上的学员,我就明白了,这次算是误打误撞进入了合适的‘’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品思没有做很多商业运作模式,也没有铺开和各大平台合作的销售,却有很多忠粉,复训的学长学姐们更是用脚投票,给出了最认可的评价,当中,想必自有原因。

最近我比较困扰的是教育项目投资者的浮躁——打造华而不实的概念,利用教育焦虑售卖产品;找名人背书最快扩张然后融资;或者走传销路线卖课……大家都在讲商业模式——什么商业模式最快扩张和圈钱。我的内心非常不安,加入此类项目,内心似乎觉得不妥,拒绝,是否错失了什么?

但我似乎在这两天找到了答案。我问老师,有开视觉笔记师训课吗?老师说,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课程开到13期,粉丝众多经验丰富,却仍旧谦虚地表示没有准备好。这和“趁热打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类的功利概念的心态,很不同。

老师的专业素养,对课程品质的追求,精益求精,也让我看到一个“教育人”和一个‘生意人’的本质不同。对的,做教育,不是做生意。

至于技能,我要把思维导图的习惯转换成视觉笔记,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毕竟“有舍才有得”,最难的是“舍”——舍弃原来的习惯;舍弃细枝末节,只留下最重要的信息也是视觉笔记的核心逻辑。

最后,总算把内心的纠结想明白了。原本我对视觉笔记有偏见——觉得它浪费时间,不如思维导图记载的信息全面,而且右脑人喜欢,左脑人未必能做到看图联篇。

不不,这跟观众的关系不大,跟自己的关系最大——谁画谁知道。不管思维导图还是视觉笔记,都是用一种输出方式让自己对学习内容有理解、重点抽取、重新编码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至于是像思维导图那样还是视觉笔记那样,都是方式的不同罢了。就像今天用陶瓷碗吃饭,明天用餐盒,其实,都ok啦,看场合,看需求,两者不必是非此即彼,它们可以互补,交替使用……正如没有一种理论可以概括一切现象,思维导图也好,视觉笔记也好,图表也罢,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情况,那么它们也是各种情况下的“备选工具”之一。

工具,多一技在手,职场任你走,get了总没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误入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