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迟到这件事—yangfang

图片发自App

      说起迟到这件事,可大可小,有时候觉得或许这并不是什么事,有时候却会在重要的人和事上面,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错误,德国人对于时间观念非常强,对于迟到这件事甚至严重到无法接受,因为这个国家的骨子里流着严谨和刻板的血液,严谨的同时也会觉得他们缺少灵活性和随和感。今天就“迟到”这个话题,德国人的行为标准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关于迟到的原因其实没有绝对的,也并没有什么肯定语态可以说迟到和拖延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但是如果你今天就是起晚了,导致之后的行程都晚了那么几分钟,怎么办?打开公众号会有一堆的鸡汤告诉你:“自律才会更自由。”所以今天抛开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我们聊下“为什么是这样”背后心理层面的事情。

      我们在观察行为的表象同时往往忽略了自己行为方式的惯性,有时候倒回去看看,经常性发生事件,一般都带着某些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最终形成你的动作然后到达你的结果。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教授杰夫•康特(Jeff Conte)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首先他将实验参与者分为典型的AB两种类型,A型(有野心,有竞争性,努力提升地位的人),B型(富有创造力,善于思考,善于探究的人),接着他让参与者们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估计一分钟是多久。研究结果发现,A型的人平均在时间过去58秒的时候认为过去了1分钟,而B型的人平均过去77秒才认为过去了1分钟。所以,一分钟在不同个性的人的生物钟里,长短是不一样的。

      不去考虑不可抗力事件,习惯两个字代表行为的普遍性。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你习惯性的迟到呢?

      第一种:你是不是习惯同时做好几件事或者很容易在工作中被其他事情吸引导致拖延和时间的拉长。康特(Conte)教授探讨了关于“尝试多任务处理”的影响,发现人们在进行多任务处理时,会不自觉的对时间的把控造成影响。如果是持有多元性时间观的人,那么你更有可能迟到。2013年犹他大学(Universityof Utah)的一个研究也佐证了这个结论。13年的研究得出结论:那些喜欢多任务同时进行的人,往往却适得其反,有更差的工作表现。也就是说,你喜欢同时干2种或以上的事情,你总是被打断和思路不清晰导致周折,如果是这样,你可能要学会专注做一件事,如果需要插入其他的内容,可以暂停之前的工作,这样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第二种:你是不是非常注重礼节,所以经常在寒暄和过度礼貌导致结束一件事情时间不可控。这件事情的背后因果,是渴望社交以及高估社交带来的非凡影响。如果是这样,那就在有下一个行程的安排之前尽量减少寒暄,直奔主题。另外也包含线上的沟通,类似社交软件这样的沟通工具,可以找一个固定时间段回复,同样也会减少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第三种:对过程进展太过于乐观,就好像你去送孩子不堵车不红灯的预估是15分钟,于是你就认为15分钟会到,这样的预估就会出现让你不能轻松面对的其他情况。如果是这样,解决办法,出门到车上5分钟,路程改为20分钟。那么最后你需要增加10分钟。不要期待你的预估能力超人一等,可以完全准确的出现在那里。准时的含义,不是准确无误,是不迟到,更严格意义上视为:早到。更有效的办法不是暗示自己“不迟到”“早到”这样模糊的字眼,而是给自己一个精确可达成的目标,例如:早到10分钟,早到15分钟,我想迟到这件事,发生的概率会越来越低了。

      我们不需要给自己设立心理屏障,每天默念我不要迟到我不要迟到,这样的暗示就带着焦虑和恐慌,你对于时间这个概念就会有心理紧迫感和压力,这件事,请你放轻松一点,有些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或许缓解心理上的压迫感,一切就慢慢好起来了。

      Good Night!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迟到这件事—yang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