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

三十岁时会怎样

在六月之前,我一直因为自己与同年级同学相比具有的年龄优势而内心有点小小的骄傲和满足,毕竟我16岁就进了大学,不满24岁就拿到了硕士学位。可是六月和即将一起赴港读书的小伙伴面基之后我第一次深切的感觉自己老了,不是体力和智力的衰老,年龄也并没有比他们大很多,这些年的经历以及生活的环境似乎总是让我比同龄人更早的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而自身固有的悲观又让心智更老成了几分。无意中看到了“三十岁才明白的事”,突然想问20岁旅程接近中点的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你会拥有怎样的生活和感悟。

喜欢蒋方舟大概是因为圆桌派而不是从她年少成名等诸多噱头。她巨大的阅读量和由此引发的思考总让我觉得她拥有同龄女生所没有的智慧,尽管她在《东京一年》中的笔触仍然青涩,可是其中的诸多随想却可见她对人生的思考。

在“三十岁才明白的事”一开头是她在2013年写下的“二十几岁的人越早醒悟越好的事”,有关爱情,有关物质,有关自我以及父母的建议。在所有的这些中我最拿不准的大概是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传统的家庭教育中长大,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大概是“谁谁谁家的孩子多优秀”。总结这些年的成长过程,大概就是一个不断和别人比较,一路都在升级打怪的过程,而这个“怪”就是那些更优秀的别人家孩子。所以我总觉得自己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虽然表面看起来有些阴郁,但这些年确实过得风平浪静,因为有大多数人在的地方必定有我容身的阴影,而这些就是我所谓的安全感的来源。

自我意识的萌芽大概是因为张爱玲的那句“一个人的生活是有多无聊才会那样关注别人的生活”。而后的硕士一二年级的生活仿佛失去了坐标轴的一个点,不知何处为前方,也找不到任何存在的意义,幸好有书陪伴度过了那段日子。而去年八月在英国的一个月大概是自我意识获得充分发展的一段时间。空间的距离和时区的差异给了我前所未有的自由,没有了任何的比较和光环,只想做一个简单的女孩,可以口语不好,可以词不达意,可以让内心的自己做主即便会离群索居,可以脱离一个人的好而思考我们对于彼此的意义。这些日子让我收获了短暂的不因窥探别人生活而焦虑。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焦虑似乎减轻了些许,可依然没有摆脱。本来想,三十岁的时候一定要摆脱焦虑啊,可转念一想,大概焦虑已经是我的朋友了吧,在它的催促下我一直探索着自己能力的边界线并试着去拓展,所以才没有顺流而下。所以就在剩下的未满30的时光里学会和焦虑相处吧。

“敢爱、敢恨、也敢保持漠然”以及“爱而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态”。其实后者我在这几年被生活的摔打中已经渐渐明白了,只是所指的爱不是爱一个人。想想这些年的失落,不过是因为不如意。虽然我们不都是作家,可是我们仿佛生来就有当作家的潜意识,我们期待着我的人生由我书写,却忘了我们不过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小小尘埃,人生大概从来就不是做自己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切顺遂如意,而是像一头老黄牛,皮鞭掌握在生活的手里。当我明白了这些无奈,失落好像少了很多,可是丧好像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人、对事都不再有期待,所以不敢爱,也不会恨,做的最好的大概是“保持漠然”。仿佛随时可以从一段关系和一个情境中完美抽身,“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无半分留恋。意识到这些时突然有些恐慌,毕竟我还远不到30,而说起自己要做元气少女的时候也是深深怀疑。大概下一个阶段的修行该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经历生活的沧桑归来仍是少年?30岁也还可以是少女吧,学会保护自己,也学会酣畅淋漓。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