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英里:阴差阳错的经典

《8英里》其实是一部披着嘻哈文化外衣的青春励志片而已,你可以当作是《洛奇》的说唱版。

别误会,我也很喜欢埃米纳姆,但事实就是这样的。《8英里》虽然提到了底特律、提到了黑人生活的困顿、提到了黑人街头帮派、提到了即兴说唱和地下即兴说唱比赛,甚至还提到了说唱对于黑人在改善经济上的意义,但它仍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嘻哈文化电影。



因为它虽然提到了这些东西,却没有将嘻哈文化的缘起、内涵和外延解释清楚。为什么底特律会诞生独特的嘻哈文化?底特律嘻哈文化如何发展壮大?底特律嘻哈文化与纽约和洛杉矶的有何不同?

与之类似的中国版例子是GAI。在2017年后,写GAI的稿子一时多了起来,但这些稿子大多只是讲GAI以前很穷,被圈子围攻,在酒吧卖唱,靠着天赋和毅力,终于厚积薄发,一举成名。这是个很好的励志故事,却没有写到,川渝地区在中国的嘻哈历史上占据什么地位?为什么Trap会在川渝地区兴起?川渝地区的说唱和北京广州的有何不同?当年那么缺钱的GAI为什么没有做更好卖的流行音乐,而是做了不讨好的说唱?



再展开点想,GAI将川渝山歌和说唱结合起来,和YoungThug有何相似之处?没落工业城底特律诞生了独特的嘻哈文化,和中国没落的工业区东北诞生了喊麦,又有何相似之处?网上的喊麦主播,和北美所谓的“网生Rapper”是不是一回事?

当然,这些东西要深究起来很无聊,大部分观众不愿意看,导演要对得起投资人,自然也不愿意拍,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不拍出这些东西,《8英里》就到不了更高的高度,这也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可如果只是这样,《8英里》就不值得我们花这么多笔墨讨论了。

在中国,《8英里》有着极其强大的影响力。与其影片质量所不匹配的影响力。

我们现在能叫得出名字的说唱歌手,几乎都受《8英里》的影响。包括谢帝、刘聪、杨和苏、法老和那吾克热。谢帝的“Fat Shady”、刘聪的“怎么走出我的8英里”,杨和苏的“如果没有埃米纳姆唱《Rap God》”,法老的“造诣早已不只是那跑的兔子(rabbit)”,那吾克热的“Lil Em”,通通都是在致敬《8英里》和埃米纳姆。



还有中国的地下八英里比赛,也是从《8英里》来的。这个比赛中,走出了贝贝、马思唯、小青龙和王齐铭等说唱歌手,堪称早期中国说唱圈最重要的上升通道。

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或许又正是得益于《8英里》的简单易懂。深究文化知识有门槛,但励志故事人人能懂,由此才引领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走上了说唱音乐的道路。本来是出于商业考量的选择,却阴差阳错间造就了另一个国度音乐文化的兴起。

或许这是《8英里》主创团队自己也没想到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8英里:阴差阳错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