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差一个程序员就可以实现了。”此话一出,立即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话中所提及的程序员们更是挺直了腰板坚定了自己要为技术献身的崇高理想,而一群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技术控们也纷纷表示自己是懂技术、有“身份”、有饭碗的人。于是乎,另外一批以学习文史哲专业为代表的文科狗们表示自己已经哭晕在厕所。本以为自己一个商科狗在这场争论只是一个单纯的吃瓜群众,却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自己的专业其实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
商科既不文也不理。商学院学习管理学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并没有天然成为管理者的优势,以此很多人对管理学质疑不断。他们认为与其在学习这种没有意义的东西上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学习一门有用的技术呢。关于管理学存在的意义,未来发展的前景,以及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区别,这一系列的问题,非常值得每一个商科学生思考。
而我在阅读了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后想清楚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以下是我的一些阅读心得。
(一)管理真的很“空”吗?
很多人都对管理专业怀有很大的偏见多半是他们认为管理学很“空”。他们认为:“管理”不就是当领导指挥别人干活嘛,只要身处其位便自然就会,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可学之处。这种想法其实是有很大漏洞的,我觉得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人治”文化、“官本位”思想以及“重农抑商”思潮。
彼得·德鲁克书中指出:“企业管理生涯并不足以管理重要的政府机构、或领导军队、教会或大学。所谓共同的、能够相互转化的技能和经验就是指分析和行政管理上的技能和经验,这些技能和经验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各种非商业机构而言,却是次要的。”
我们传统思想中的管理往往更加偏向于行政管理,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而偏离了企业管理的方向。所谓适用于企业的管理就是通过管理提高经济资源或保持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经济价值是企业管理需要达成的最核心的价值。管理层作为工业社会独有的经济器官,管理层的每一项决策与考虑都必须将经济作为首要尺度。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通过自己的管理使得企业的整体能力大于各个个体能力之和的水平,同时还必须协调好每个决策和行动的长远需求和眼前需求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两个基本要求,管理者必须善于发挥资源优势,尤其是人力资源的长处,在管理中平衡协调好企业、“管理者”、员工与工作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在面临企业重大决策的时候,平衡好企业的长远发展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对每一项决策目标都有很好的规划,从而为企业谋取最好的发展前景。这协调平衡能力对每一个管理者的综合素质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二)管理岗位即将消失在自动化的浪潮中吗?
彼得·德鲁克谈到“有的人认为:在即将来临、我们称之为‘自动化’的工业革命中,管理层将面临第一个大考验,也将面对最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机器自动化大量普及的年代,人们开始想象未来机器基本取代人力时的场景,并且对未来是否还会存在管理岗位表示深深的怀疑。毕竟只要设计机器的工程师还在,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由机器代劳。
但是,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想法。就如书中举例中提到彼得·德鲁克的一位学生的话道:“我负责操作模拟电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仍然很震惊,竟然有这么多企业人士相信我是受这部机器支配。”机器支配人?不,当然是人在操作机器。但是,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陷入了这个误区呢?那是因为,在他们传统的思维当中,机器是完全智能的不需要被控制的,而机器的出现只会取代劳动力。却忽略了在新技术、新机器出现后,一定会需要更多训练有素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参与生产操作。就好比,当前我们最熟悉的技术人员就是计算机程序员。而之前的体力劳动者也会与时俱进,摇身一变成为一些机器的操作人员。
新技术的出现并不会使得管理人员过剩或,或者是被纯技术人员取代,相反,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高素质的管理者。在管理领域大幅度扩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参与到管理中来,越来越多的基层人员将被要求学习管理知识。机器代劳的是体力活动,是部分生产流程,但是却始终不能取代人的思想。即使有一天,机器为我们完成了基本上全部的活动,也需要我们去“告诉”它如何为我们服务。
(三)懂技术就一定高枕无忧了吗?
彼得·德鲁克在书中谈到:“关于管理者的定义,最通行的观念是关于阶级和待遇来决定的。这种观念不但错误,而且具有破坏力。”随后,他以在汽车公司制作模型的技术员为例:尽管这些技术员年薪高达1.5万美元,但是大家任然视他们为技术员,让他们参与劳资谈判。像技术员这样的个人贡献者,除非企业可以支付给他们足够优厚的薪水,提供给他们足够的升迁机会,赋予他们专业人员的地位、尊严和价值,否则企业将无法管理这批日益增长的的人员。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始终无法取得等同于管理者的位置。
但是,我们在填报专业的时候,很多父母还是希望自己孩子选择一个能够学到“技术”的专业。比如:我大学室友的父母一直劝导她去学会计,毕竟学会算一手好账可以保证我在未来很容易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最后,迫于压力,她转专业了。我并不否认习得一门技术的重要性,毕竟“技多不压身”,同时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变化将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对社会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学好一门技术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且不论技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更新之迅速,就说每年在全国每年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中,有基数极为庞大的技术专业的学生。而基本上,毕业于同水平高校的学生之间的专业素养差异并不会太大。只要企业愿意开出符合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就可以挑选到一个具有基本技术素养的员工。在这轮选择中,企业占据了明显优势。技术员的劣势就在于他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员。
我们可以把一个只懂得技术的技术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掌握着十分高、精、尖技术的顶级技术员,他们扼紧着企业产品开发的核心命脉,不得不使boss们开出高额的年薪将他们小心供奉起来。当然,他们也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而另一种,就是懂得基本技术普通的技术员。他们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只能服从市场开出的价格,始终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境遇。
一个普通技术员的逆袭之路可以有很多种,几个比较有效的逆袭方法是:一、既懂技术又懂行业。二、既懂技术又懂营销。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总之,关键就是技术员不再拘泥于当一个“单纯”技术员。再放大一些看,无论何种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展现出超出自己主修专业外的相关能力时,他在就业竞争中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四)一个人管理还是一群人管理?
听到“管理”二字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是一个伟大领袖的形象。也就是说,在我们的一般思维里会将管理默人为是一个人的事情。事实上,在很多企业管理中,都会存在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比如说,书中提到的福特公司。创始人老福特拒绝让任何人担负管理,每隔几年就会将第一线的领班降级,原因是为了磨一磨他们身上的“傲气”,使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饭碗全都要拜老福特所赐。在整个福特公司上下,“管理”是老板才享有的特权。在这种独裁统治之下,福特公司在短短的15年内从不可比拟的成功跌落到濒临崩溃的地步。
老福特的错误也是很多管理者都会犯的错误,他们往往一路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创办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将企业视为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这使得他们在企业管理方面做得非常保守,他们对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保持高度怀疑,生怕别人的任何错误会导致自己企业面临危机。所以,他们紧紧地将管理权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允许任何人亵渎,也正是这样,失去管理的企业无法进一步高效运作,快速发展,结果,可悲的是他们亲手扼死了自己创办的企业。
那么究竟怎么才能减少这种“手刃亲儿”的悲剧的发生呢?书中谈到:“如果一家企业的最高主管的薪水比公司第二、第三、第四号人物的薪水高了好几倍,那么你可以肯定地说,这家企业一定管理不善。”这是因为,如果一家企业的最高主管拥有比其他管理者高很多的薪水,那么就可以表明他在这家企业里具有旁人无法取代的核心地位。他一个人的话语权很有可能高过了其他所有人之和。一人独大的局面使得他必须要处理非常多的事物,然而有限的精力使得他不得不组建一个“智囊团”帮助他完成,如果组织设计上不允许他组织一支适当的管理团队,那么他只好将就一下,靠助理、秘书和亲信替他拿主意,而制定公司基本决策的权力也逐渐落入这些人手中,之后的一些逐渐滋生的腐败就不必多说了。
因此,一个管理体系良好的企业往往会避免这类种现象的发生。在一个核心管理者的周围往往会为其配备几个副手。为了防止副手的权力被架空,副手的会分去核心管理者的部分工作。同时在进行重大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团队共同决策的方式,无论决策成败,其结果都将由整个决策团队共同承担。这就大大减少了一人决策的风险,增加了整个企业的团队合作意识。所以,好的管理是团体的管理,而不是独裁者的统治。
感恩遇见你,喜欢我文章的话请给我点赞和订阅哦,谢谢!ღ( ´・ᴗ・` )比心!
欢迎收看前篇:人工智能问世前的棋坛到底有多酷?中日棋界至尊们的巅峰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