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不知道”有多难

偌大一个办公室满满当当坐满了人,一个接一个地解读某个晦涩的“概念”。说者解读各异,听众神思飘忽。会议前所有人都认真做了准备,借助某搜索引擎下载了大量参考资料,观点大同小异。

气氛一直昏昏沉沉,直到轮到小祝时,他顿了顿,坦言“我没看懂”,空气一滞,随后立刻充满了欢笑声。

为什么会不懂呢?度娘上都是答案呀。

是呀,可所有的答案都是别人懂得,你懂了吗?

-1-

我一位做注会培训课的朋友曾坦言,自己会把每次培训时间尽量安排得刚刚好,不给学生留太多思考和提问的机会。这便能很好地保留他“导师”角色下“无所不知”的面子。即便有时候被提问到了他不甚了解的话题,他依然准备好了一套“应答策略”,恰到好处地绕弯子和偷换话题。

“不知道”似乎是成年人人生哲学中的大忌。每个人都愿意争着分享“我知道”,而将“不知道”视为对吃过的几十年白米饭的亵渎。

我的这位导师朋友聊起他第一被学生问得面红耳赤时,仍表现得有些不好意思。我却记得读书时,他是课堂提问最积极的学生,也曾经把一位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问得面红耳赤。

少年无畏真是一个美好的词汇,连说一句“不知道”都意气风发。

坦然地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无知,而后无所畏惧地学习和填补,所谓赤子心肠不外乎如此。

只不过后来,我们再说“不知道”时,前面忍不住要加上一句“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我寒窗十载,再多的数理化公式也解答不了为人处世的生疏;我苦其半生,走过无数的地方,依然有去不了的山外青山。

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永远都是冰山露出的一角。我们所能懂得的道理,依然是迢递人生路中的沧海一粟。

我们努力成为“学者”、“导师”、“有见识的成年人”,各种身份加身,而见识和学识却未必与骄傲同步增长。

穷极一生,依然是天地一愚者。

真挫败呀,也真无力。

-2-

有一类人好为人师,也好为“过来人”。他们喜欢用过来人的无所不知为别人画就非黑即白的人生图景。

“读理科好,读文科没前途。”

“找工作要找事业单位,拿铁饭碗绝对没错。”

“找对象一定要*****”

朋友迷途的爸爸总喜欢用“要”、“不要”这样的话来教育她,从小到大。而每次等待她反驳的固定模式就是“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

中国式长辈很擅长利用自己的“年纪权威”,将孩子固囿于相似的“成功模式”中,复制出前赴后继的“好孩子”、“好学生”和规行矩步的成年人。

我们尊重前辈有关生命过往的解读,但也同样渴望自己亲自去体验那些缀在梦想版图上的远方与梦想。

我们相信经验积累下的高常态雷同率,也同样相信常态之外的无限可能。就像拔牙前,所有拔过牙的人都咬牙切齿跟我说:拔牙的痛是人生至痛。极度惴惴不安下拔了牙的我也想告诉大家:有些人拔牙,真的一点都不痛。这种常态外的意外,真的让人惊喜呀。

沿着过来人走过的路前行,风和日丽也许是一件幸事;依从自己的内心,探索、琢磨、欣赏生命的起伏波澜也应是一笔佳话。

我想用自己的“不知道”,画就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图景。

落笔处尽是惊喜。

-3-

其实有很多事情,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

像那句网络流行语说的——我们懂得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医者不能自医的道理大抵雷同。

一位朋友是心理咨询师,秉承了这个职业该有的耐心聪敏和善解人意,朋友中谁谁有了点解不开的心结,都愿意跟她讲一讲。除了适当的情绪调节方式外,她更愿意用三观端正的道理去沟通和劝解。在朋友们看来,她自己所有的烦恼都应该自我消化。

直到有一天,她因为失恋,面目憔悴地站在我们面前,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突然爆发出来。我们才知道,有些道理,只能说给别人听呀。

她絮絮叨叨地说她曾经的甜蜜和此刻的绝望,我们尝试着把她曾经说给我们的话一字不漏地说给她听,直到她慢慢地平静下来。

有些事情,并非知道和懂得就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有些体会,只有亲身触及的人才知晓各种滋味。

千人千滋味。

这就是人生百态。

面对浩瀚的历史长河和茫茫宇宙,我们永远都是井底之蛙。知道自己不知道,承认自己不知道,尝试跳出那方寸之地求索不知道的答案。

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不过还是像从前一样,顶着张无法无天的胶原蛋白脸说一句——“不知道”,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出“不知道”有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