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家书》读书笔记
风鹰长啸
一周,一本书,一篇心得
来自专栏慢品生活
内容简介(豆瓣)
《路易斯著作系列:魔鬼家书》(亦作《地狱来鸿》)是一本纯粹想象出来的通信集。通信的双方,一个是位高的“私酷鬼”副部长,另一个是初级的试探鬼一“瘟木鬼”。私酷鬼是瘟木鬼的叔叔。两个鬼以书信的方式交流诱惑人的伎俩,恶毒地揭露人性中的丑陋与“疮疤”。不过,尽管两个鬼表面上惺惺作态,其实暗地里也是尔庚我诈,都渴望最终能够“吞噬”对方。
书中,C.S.路易斯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描绘魔鬼的语调,用魔鬼的口对人之本性进行深度的挖苦,让人在捧腹后亦不禁去反省内心,透视自己意识中真实的动机,从而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路易斯著作系列:魔鬼家书》再现了C.S.路易斯在洞察人性方面的老练和深沉。
作者简介(豆瓣)
C.S.路易斯,生于1898年,卒于1963年,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
他的一生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意思是他在不到65岁时去世为止,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鸿》、《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新的读者。
目录
略
读书心得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天使和一个魔鬼”,佛洛依德认为这个天使叫做“超我”、这个魔鬼叫做“本我”,它们之间的战斗将伴随人的一生……没有人可以逃脱。
“本我”是人的一切与生俱来的欲望,它其实原本没有善恶之分,但随着欲望的实现而产生的行为根据其对他人、社会的影响,就有了善恶,打个比方,吃饭喝水、呼吸空气、接受太阳光的照射是人的本能,由于它一般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甚至伤害,因此,这种“本我”则归于社会认可的、道德接受、法律允许的;另一种对性、金钱权利、物质占有的欲望也是一种本能,如果其目标实现通过非常手段从而伤害了他人、影响了社会稳定,就是被否定与禁止的,也是需要一个人需要控制的“本我”。
一个最好的比方就是,当一个男人看见一个美丽的姑娘,他的“本我”纵容着他去立即上去占有她,而他的“超我”指着“本我”说:“你个禽兽!绝对不可以!”,而此时“自我”站了出来说:“你们都别争了,这样吧,择中一下,咱们先从追求这个姑娘并力争成为情侣关系何如?”
人的一生充满了内外兼有的诱惑、以及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和误区,作者模拟一个老魔鬼教唆小魔鬼如何利用人性中阴暗处的种种劣质来达到让其腐化堕落的目的……单就这种创意便令人耳目一新、妙趣横生。
下面,我尝试将其中的一些有趣的点,逐一诠释(下面都是老魔鬼在书信中的口吻,读者需要进入角色):
1、原文:你的病人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就已习惯有十几种互不相容的哲学在脑子里乱窜。他不会把各种主义按照是“真”还是“伪”去审度,相反,只会去考虑它们是“学术”还是“实际”,是“过时”还是“现代”,是“保守”还是“前卫”。
标
分析:人在哲学领域派别丛生、却真伪难断。
2、原文:在几百年前,我们就在人类心里设定了一些程序;多亏了这些仍旧发挥作用的程序,尽管他们发现了一切,却在所熟悉的事物近在眼前的时候,很难去相信那些不常见的事情。……好能让他一点科学文献不读,就笼统地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要让他把所有那些道听途说和从碰巧读过的文章中所得的知识当成是“现代研究成果”。切记,你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弄糊涂。
分析:很多人对自己无知并不了解、并对自己偏信的愚昧坚信不疑。无知分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不懂故可谦虚学习的无知,另一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无知(也叫做“原无知”)而盲信盲从、一条道走到黑。
3、原文:这个病人所有的习惯,无论是思维习惯还是身体习惯,都仍旧对我们有利。
分析:惯性思维与行为,常常操纵着一个人;
4、原文:每当人类要开始努力有所成就的时候,都会遭遇这种失望,而仇敌允许这失望滋生。一个男孩在幼儿园里为《奥德赛故事集》而着迷,于是下定决心要开始学希腊文,这时他会失望。相爱的人结了婚,开始学习在生活中相处这一艰巨任务时,他们会失望。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这种失望标志着梦想抱负正朝着艰苦实干过渡。
分析: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失望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也是不良情绪与心态产生的原动力;
5、原文:仇敌愿意冒这个险,原因在于他有一个古怪而不切实际的构想,要用冥顽不化的爱把这伙猥琐可恶的人类造就成祂所谓的“有自由意志的”爱人和仆人——“儿女”是祂用的字眼,祂要和人类这种两条腿的动物有不正常的私通,这简直把整个灵界的脸都丢尽了。
分析:这里的“仇敌”指得应该是“上帝”,这位老魔鬼阵营最大的敌人。
6、原文:这种最初的枯燥乏味一旦成功度过,他们就不那么依赖于感觉,因此,引诱难度会大很多。
分析:万事开头难,当我们克服了最初的艰难,并成为一种坚持的习惯,便渐入佳境了!
7、原文:我自己就有几个被我控制得很好的病人,他们上一刻还在为妻子或儿子的“灵魂”迫切祷告,下一刻就能心安理得地责打或辱骂现实中的妻子或儿子。
分析:知行合一,四个字说来容易,却足够一个人用一生的努力与自省去体会;
8、原文:你和咕剥鬼务必要使这两个傻瓜都采用双重标准要求对方。一定要使你那病人要求母亲全要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自己讲的话,不准引申,与此同时,却让他过度敏感地揣摩母亲说话的语气,推敲她讲这些话的前因后果和他所疑心的背后动机。同时,一定要鼓励这个母亲也采取同样态度。这样一来,每次吵完架不欢而散之后,他们都会深信自己非常无辜,或对此近乎深信不疑。
分析:我们人与人的争执,很多冲突与矛盾升级来源于“说着无心,听者有意”、“宽于待己、严于待人”,在婚姻咨询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9、原文:一个人说那些话的目的摆明了就是要触怒另一个人,而当对方真的火冒三丈以后,这人又觉得很委屈。
分析:在争吵中,我们用狠毒的言语或者隐意刺激对方“以解心头之恨”,却在后来的评理阶段断然否定自己有其不良的意图,以求为自己开脱。
10、原文:我不指望年轻的肩膀上会有老练的头脑。那病人对你描绘的未来恐怖画面有反应吗?带着自怜去回顾美好过去很有好处,你有没有在这方面下工夫?
分析:“影响人们不幸福的最关键的手段就是:回忆从前的幸福”
11、原文:让人满足于世俗生活是我们最好的武器之一
分析:“安于现状”并不是“活在当下”,前者是一种得过且过、不求上进的惰性,后者是一种平心静气、感恩珍惜的心境。
12、原文:要阻止人心归向仇敌,焦灼忧虑是绝佳的街垒路障。祂希望人们专注于他们现在做的事,我们要做的则是使他们不断猜想将来会有什么事发生在他们身上。
分析:对未来莫测过于焦虑恐惧,造成了人们心境的絮乱,人生本来就是一辆开往死亡的列车,过分的担心自会降低今日幸福的可能。
13、原文:如果病人的思想从所惧怕的事物转向恐惧本身,并把恐惧看成是自己当前的一种不良心态,那么恐惧就会变得容易克服得多。
分析:罗斯福当年鼓励经济大萧条的人民:“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14、原文:由此可以总结出一条普遍适用的法则:凡有利于我们的心思,你都要鼓励病人不去反省自己内心,将注意力集中到所想的客观对象上;凡是对仇敌有利的心思,你则要把他的思维扭转回来,让他去关注自己内心。
分析:当一个人作恶的时候,他更多的时候会外归因;当一个人行善的时候,他更多的时候会内归因。
15、原文:品德只有到达意志层面并体现在习惯上,才会致我们于死地。(我当然不是指那种病人误以为是自己意志的东西,痛下决心时的清醒愤懑和咬牙握拳并不是我所说的意志,我指的是仇敌称之为“心灵”的那个真正的中心)。一个人若只是在想象中把品德加以渲染,在理智上赞同品德,甚至对品德到了喜爱和仰慕的地步,所有这一切却无法阻止他踏入我们父的家门。实际上,没有进入意志层面的那些品德只会让他在进门的时候显得更加可笑而已。
分析:知行合一!高尚品德人人皆知,能做到又是另一码子事儿,因为需要“意志力”!
16、原文:我没有忘记曾经答应过你要仔细考虑一下到底是把病人变成一个极端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极端和平主义者。除了对仇敌的极端委身之外,所有极端性都要鼓励。
分析:物极必反!
17、原文:让他们对一种不断递减的快乐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渴望。
分析:每一种快乐都会被人适应甚至产生厌倦,从而不断的渴望、纵欲、追求另一种刺激与欢愉,这就是佛家说的“苦海无涯”
18、原文:所有人都一样,往往真会变成自己正在假装的那种人。
分析:记得一些电影巨星,投入演一个角色、杀青以后依然回不到现实中的自我,又何况很多天天需要带着面具生活的人呢?
19、原文:与此同时,你当然也要采取众所周知的防范措施,务必使这新交游诱使他花出去的钱比挣的还多,让他荒废工作,冷落自己的母亲。她嫉妒并惧怕,他愈发敷衍了事或粗暴无礼,这两点都要好好利用,它们可是恶化家庭矛盾的无价之宝。
分析:经常听人说:“哎,随性一些,何必活的这么累”,我愿意相信所谓的“随性”不是指上述这些。
20、原文:到那时候,他内心不安,却不愿意面对这种感觉,这样就会与所有的真快乐越来越绝缘,与此同时,虚荣心、兴奋以及轻率讥讽的快感在习以为常之后就会变得不像以前那样享受,而习惯却让他对这些东西更加欲罢不能(习惯会使一种快乐变成家常便饭,这是很值得庆幸的一点),这时你会发现,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吸引他那些涣散的注意力。你不再需要用一本他自己真正喜欢的好书来迷住他,使他不祷告、不工作、废寝忘食,昨天报纸上面的广告栏就足够了。你可以让他在闲谈中浪费时间,不仅是和那些他自己喜欢的人一起谈天聊以自娱,而且还和那些他根本不在乎的人聊一些极为沉闷的话题。你可以让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所事事。你可以让他晚上不睡觉,不是跑出去花天酒地,而是在一个冰冷的房间里呆呆地看着一堆熄灭的柴火。我们希望他能避开一切健康向上的活动,现在这些都能被抑制住,而且不用给他任何补偿。这样,最后他可能会说:“我现在知道了,原来我大半辈子既没有做应该做的事,也没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其实虚空才是强大的:强大到足以偷走一个人的黄金岁月,使人最好的年华不是浸泡在甜蜜的罪中,而是任由心思在虚空中沉闷地摇摆不定,既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虚空还能使人把花样年华用来满足那些微弱到连他自己也有点懵懂的好奇心上面,使人把青春挥掷在敲打的手指和踢动的鞋跟之间,使人在他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尖叫口哨声中消磨时间,或者是使人陷入漫长昏暗的幻想迷宫中,连情欲和野心都无法在那迷宫中引出快感,而一旦偶然遐想开始变为幻想,这个受造物就会变得孱弱迷醉,就会耽于幻想而无法自拔。
分析:无目标、无希望、无念想导致无动力、无自制、无上进,最后导致的只能是空虚堕落、蹉跎岁月、行尸走肉;
21、原文:罪再小都没关系,只要它们的累积效应是把那个人从光中慢慢推入虚空就行。如果打牌能得到一个人的灵魂,那打牌就不比谋杀差到哪里去。通往地狱的那条最安全的路其实并不陡峭——它坡度缓和,地面平坦,没有急转弯,没有里程碑,也没有路标。
分析:勿以恶小而为之!
22、原文:病人认罪悔改,敌方称为“恩典”的那东西死灰复燃,按着你所描述的悔改和“恩典”的程度来看,我们简直就是一败涂地。这相当于第二次归信——而且可能比第一次归信更为深刻。
分析:浪子回头金不坏、亡羊补牢不嫌晚!
23、原文:现在,要说说你闯下的那些大祸了。首先,你让病人读了一本他自己喜欢的书,不是为了能在他的新朋友们面前故作聪明地评点这本书,而是因为他觉得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其次,你任凭他步行到老磨坊去喝茶——穿过他自己真正喜欢的乡村,而且是独自散步。换句话说,你让他享受了两种积极的快乐,对此你还毫不讳言。你竟那么无知,连这其中的凶险都看不出来吗?痛苦和快乐[28]的特点就在于它们绝对是真实的,因此,它们会给有这两种感受的人一块检验现实性的试金石。
分析:抛却功利与世俗纷扰,唤回内心真实的平静、享受与趣味。
24、原文:一个人若真心喜欢上了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既不计较利害得失,也不关心别人怎么看,只是为了这个东西本身的缘故而喜欢它,那么他就会因为这一事实,对我们最巧妙的攻击有了免疫力。
分析:什么叫做成功?就是一个人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最擅长的事,同时又是有价值的事!
25、原文:不管他对这次悔改有多么重视,只要他不把这次悔改转化成行动,就没有什么大碍。
分析:还是“知行合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谓“悔改”是呈递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悔了”但“不改”的人大把人在,
26、原文:有一个人曾说过,重复可以增强主动习惯,削弱被动习惯。他若经常心有所感却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他采取行动的能力就会越变越弱,长此以往,他的感觉也会变得越发迟钝起来。
分析:承接引申上述问题,当多次“只悔不改”、“只怕不动”、“只想不做”后,这种“惰性”将成为一种越来越大的“惯性”,直到成为一头凶猛野兽!
27、原文:一个人根本不需要对自己的才华发表任何意见,因为他大可以在不关心自己名声有多响的情况下,倾尽全力地追求上进,使自己的能力臻于完善。
分析:无欲则刚。
28、原文:感恩是在回顾过去,爱着眼于现在,恐惧、贪财、色欲和野心则眺望着未来。……你那病人可能对未来一无挂虑,不是因为他专注于现在,而是因为他说服自己相信,未来将会是一帆风顺的。如果那是他平静下来的真正原因,那这种平静反而会对我们有利,因为它只会在虚幻的希望破灭之前,帮他把失望越堆越高,从而不耐烦也越积越多。
分析:过去、现在与将来,往往让我们的心湖频起波澜、难以平衡,“要有感恩之心”“勿忘初心”告诉我们要多想过去,“活在当下”“珍惜拥有”又要我们在乎现在,“从长计议”“眼光长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要我们多多考虑将来……爱因斯坦甚至说时间不过是我们常人一种顽固的幻觉……这……
30、原文:这个妇人现在处于一种可以称为“我只是想要……而已”的精神状态中。她只是想要一杯泡得恰到好处的茶而已,或者只是想要一个煮得恰到好处的鸡蛋而已,或者只是想要一片烤得恰到好处的面包而已。但是她从来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佣人或朋友能够把这些简单的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因为在她的“恰到好处”当中隐藏着一种贪得无厌的需要,要求得到她想象当中自己过去记忆里那种精准且几乎无法满足的味觉快乐;她把过去那段时间称为“你可以找到好佣人的日子”,但我们知道,她的感官在那段时间更容易取悦,在那些日子里,她还有其他的快乐,这使她不那么依赖餐桌上的享受。
分析:我们常抱怨——这么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却未曾想过有太多太多大、中、小的要求我们得到了满足,“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灶台上的”;另外,同样一种客观存在,从前我们为之快乐非常、今日却觉得寡淡无味,其实,不是客观事物变了,而是我们自己的心境变了、快乐阈值提高了。
31、原文:我们通过诗人和小说家来说服人类,只有他们称之为“恋爱”的那种非同寻常、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的感觉才是婚姻高尚的唯一基础;婚姻能够而且也应该让这种激情持续到永远;一个无法维持激情的婚姻就不再具有约束力。这种爱情至上的信念是我们对一个来自仇敌观念的戏仿[49]……多亏了我们,他们才会认为除了恋爱之外,为任何其他动机结婚的想法似乎都是卑鄙而自私的。是的,他们就是那么想的。若一种伴侣关系是出于相互扶持、持守贞洁、传承生命而缔结的,他们就会认为忠于这样的关系是低俗的,不如出于一阵短暂的激情而结成的伴侣关系来得高贵(别忘了要让你的病人对婚介所产生极大反感)……如果他是一个感情用事的轻信之人,那就给他灌输守旧派的蹩脚诗人和下三流小说家的作品,直到令他相信“爱情”是不可抗拒的,无需任何理由,单单爱情本身就已配得称颂。我向你保证,这种信念在制造一夜情方面并没有多大帮助;但它的确是制造那种藕断丝连、“高贵”、浪漫、悲剧性通奸的绝妙良方,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这种通奸将以谋杀和自杀收场。
分析:这里提到了关于爱情与婚姻、道德的问题,有人将激情轻而易举的抬高到了爱情层面,却要所有事物包括道德为此让道与低头,“没有爱情的婚姻应该遭到唾弃,而有了爱情即可目空一切”,“爱情”成了一头横行无忌、无法无天的“怪物”。最后一段话,我想起《安娜卡列琳娜》,当时我的读书心得重点提到了这个问题,而作者写的更加直率与露骨,简直就是在写安娜的生平。
32:原文:单单运气不好并不会激起人们的怒气,只有他们把运气不好看成是一种伤害的时候才会气恼。受伤害的感觉会在合理要求遭到拒绝时产生。因此,你的病人在生活中认为自己理当得到的东西越多,他就越常会有受伤害的感觉,结果,脾气就会越来越暴躁。
分析:太多人高估了生活中“理所当然”的范畴,亲人的爱、爱人的忠、朋友的义、孩子的孝、老板的仁、事业的得、甚至“付出就一定有回报”……
33、原文:人既不能创造,也无法挽留时间的一分一秒。时间完全是白白地馈赠给他的;他若把时间看成是归自己所有的东西,那还不如把太阳月亮也当成是他的私有财产呢。
分析:常听人抱怨道:“我的时间根本不是我自己的”,这很正常,另外,在某种层面上,你自己的命都未必是你自己的;
34、原文:普遍的占有感应该时时得到鼓励。人类总是宣称自己拥有种种所有权,无论在天堂还是在地狱,这些宣告听起来都同样地滑稽可笑,因此我们要让他们一直这样自作主张下去。…………长远来看,要么是我们的父,要么是仇敌,将会对每一样存在的事物,特别是对每一个人说,这是“我的”。不用怕,人类终将会发现自己的时间、灵魂和身体真正的归宿——无论结局如何,这些绝不会归于人类。
分析:与“理所当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我们“真正觉得自己拥有的事物”,我想,我们也高估了。
35、原文:音乐和静默——我对这两样都恨之入骨!谢天谢地,自从我们的父进入地狱以来——这比人类出现要早上无数年,地狱里没有任何一寸空间、任何一段时间降服于这两种可恶的力量,
分析:音乐与冥想,是最容易得到的精神粮食,而精神力的强大,总是让人肃然起敬、也令人心如止水。
36、原文:我观察了一下你那个病人的新朋友,结果发现最佳攻击点是在神学和政治之间的接界处。
分析:宗教与政治,伴随人类世界的成长,但是一把双刃剑,即可造福、也可成灾。
37、原文:夸夸其谈的总是新人。新加入上流社会的人会过度讲究繁文缛节,不成熟的学者比较喜欢卖弄学问。你的病人在这个新圈子里就是一个新人。
分析:“半瓶水响叮当”。
38、原文:喜新厌旧是我们在人类心灵里制造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情绪之一——它可以引发宗教异端、政见短视、夫妻不贞、朋友失信,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这种渴求很有价值,体现在不同方面上。首先,它在削减快乐的同时助长了欲望。新鲜感所带来的快乐从本质上说,比其他任何事物更易受到收益递减定律[70]的支配。不断花样翻新会耗费大量钱财,因此,这种追逐新奇的渴望会带来贪婪或苦恼,或两者兼而有之。其次,越是对新奇贪得无厌,就会越快地耗尽所有纯真快乐的资源,然后就会转而渴望那些受到仇敌禁止的快乐上去。
分析:喜新厌旧,是人“本性”,但问题在于,我们针对于每一件具体问题,是否都处理得当?我们对某一种食物、某一首歌曲、某一个娱乐场所喜新厌旧,可以换换口味、无可厚非,那职业、爱人、信仰、理想皆朝三暮四,真的合适吗?
39、原文:没错,求爱期是播种的好时节,这些种子在十年后就会成长为家人之间的憎恶仇恨。人类在欲望未得满足时会深受异性吸引,我们能使他们误以为在该吸引力驱使下的所作所为是仁爱之心的效果。你可要好好利用“爱”这个字眼的模糊性:让他们以为自己已靠着爱把问题全都解决了,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只不过是在吸引力的作用下被暂时搁置起来或推迟解决而已。在吸引力还没有消褪的时候,你就可以趁机私底下挑起事端,并把这些毛病转化为难以痊愈的慢性病。……现在,你满可以在这些混乱中再添上几个乱子。性爱魅力会制造出一种相互容让的气氛,在这种柔情蜜意中,两个人都是真正心甘情愿地委屈自己迎合对方。他们也知道,仇敌要求自己具有仁爱之心,一旦达到某种深度,也会有类似表现。目前,由于性魅力的缘故,这种自我牺牲可以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不过,当性魅力消褪后,他们将没有足够的仁爱来支持自己再继续这样牺牲下去,你一定要使他们立下规矩,要在整个婚姻中一直保持那种程度的自我牺牲。他们是看不出这个圈套的,因为他们受了双重蒙蔽,不仅误把性刺激当成仁爱,还错误地认为这种激情会一直持续下去。
分析:如上所述,两性关系是“喜新厌旧效应”的重灾区,原因是:我们的性唤起与精神刺激都是高度“喜新厌旧”的。
40、原文:目前,战争的影响渐渐逼近,他心里那些世俗盼望开始退居次要地位;他满脑子都是防御工事,满脑子都是那丫头,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关爱自己周围的人,还出乎自己意料之外地乐在其中,按人类的话说就是“浑然忘我”了;而且,他每一天都更加自觉地去倚靠仇敌,如果他今天晚上丧命,他几乎铁定会从我们这里流失。这道理如此浅显,我都有点耻于把它写下来。
分析:“人之将至其言也善”,当一个人在面对客观注定或高概率死亡之时,普遍会展现出良善的一面,因为只有此时,他才明白尘世间最为宝贵的是什么?而什么却如同浮云。
41、原文:“经验是错觉之母”
分析:不分具体情况而凭笃信经验办事,害了多少人与企业?
42、原文:对于仇恨我们倒是颇有把握。在喧闹、危险和疲乏劳累的时候,人类神经紧张不安,易于产生极端情绪,因此,只要把这种敏感性往正确的渠道上引导就可以了。
分析:如上,为什么做决定的时候需要冷静?
43、原文:若他良心上过不去,就扰乱他的心神。让他为自己的仇恨之心辩解,说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替那些妇女儿童去恨,虽然一个基督徒被告知要宽恕自己的仇敌,但没有说要他去宽恕其他人的仇敌。换句话说,让他认为自己有资格同情那些妇女儿童,有资格替她们去恨,却没有资格把她们的敌人看成是自己的敌人,使这敌人成为自己从严格意义上说要去宽恕的对象。
分析: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恨一个人往往很需要理由,这个理由用心找,还是可以找到的,而在仇恨中我们又得到什么呢?
44、原文:爱若屈服于危险,就只是有条件的仁爱,诚实或恩慈也是如此。在危险临近之前,彼拉多[81]一直很仁慈。
分析:我们常说“患难见真情、危机见情义”,当危险与极端条件放在人们的面前、去考验人性,是件很残忍的事情,美剧《行尸走肉》不就是探讨这个永恒的主题吗?
45、原文:你若常看到人因为疲倦而生气、怨恨和不耐烦,那是因为那些人有能干的魔鬼相伴。
分析:疲倦的时候就好好休息吧!
46、原文:只要处理得当,你那病人看到尸横遍野时的悲愤之情,会轻而易举地被他当成是对真实的启示,而快乐的孩子或晴朗天气所带来的愉悦之感,则纯粹是在感情用事罢了。……
分析:作者将笔墨放到了战争,当战场上人们杀红眼、看到前一分钟说笑的战友倒下的时候,人的精神状态就走入了另一个境界,也许只有“报仇雪恨”吧?
47、原文:是那宝贝儿卢梭最先将这种敌意表现出来。你们记得吧,在他绝妙的民主主义里面,只允许国教存在,奴隶制死灰复燃,个人更被告知说,凡政府叫他去做的事,他自己其实本已愿意了(虽然他自己并未意识到)。于是乎,我们就以卢梭为出发点,再经由黑格尔(我方又一位必不可少的吹鼓手),轻而易举发明了纳粹体制。……“民主”——这是一个妙词儿,你们必须用它来牵着那些人的鼻子走。我们的语言学专家在败坏人类语言方面已经做了出色的工作,所以我没必要再来警告你们:绝对不要容许人给这个词儿以清晰可限定的含义。……有一个古希腊的独裁者(人们那时把他们称作“暴君”),差遣一位使节到另一个独裁者那里,请教对方治国之道。第二个独裁者领使节走进一片玉米地,在那里,他挥起手中的杖,把高出其他普通玉米植株约一英寸的植株的头一一削平。教训何在?唯平而已。不要容许你的臣民中有任何卓越之人。凡是比其他人智慧的、好的、有名的,哪怕仅仅比一般群众英俊些的,一个也不要留活口。把他们全部削平到一个水准:全都是奴隶,全都是零,全都无足轻重。人人等同。然后,暴君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实行“民主”了。……因为“民主”——或者说“民主精神”(魔界意义上的)——会缔造出一个丧失伟大人物的民族,一个主要由半文盲组成的民族;会导致年轻一代缺乏约束,道德松弛;会导致过分的自信的泛滥;它用拍马鼓励无知,会导致国民终其一生受姑息受纵容,变得娇气十足。
分析:“民主”是中性词,它弄死了苏格拉底、也扶持了希特勒,警惕“民主暴政”。
48、原文:迄今为止,人类一直都把“妒忌”看作最讨厌、最滑稽可笑的罪恶。意识到自己感觉到妒忌之心的人,心里都暗藏羞愧;没有意识到却怀有妒忌之心的人,则丝毫不能容忍别人心怀妒忌。
分析:嫉妒是人们唯一一种损人而不利己的负面情绪,是“社会比较”这个心理魔咒的产物,我们不可能完全驱赶走它,却应该试着抑制它。
49:原文:幽默意味着有分寸感,且具备一种以外部眼光来看自己的能力,
分析:关于幽默的注释,这一句是作者自己在“后记”中说的,不是老魔鬼。
50、原文:归根结底,我的朋友们,倘若哪一天大多数人所谓之“宗教”永远地从地上消失,那就是我们的大凶之日。眼下,它尚能为我们奉上真正鲜美的罪恶。娇艳的邪恶之花只能在那位圣者的近旁生长;在任何地方试探人,都不如在通向圣坛的台阶上来得更成功。
分析:这是本书正文的最后一句话,他提醒着世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权力的面前,成佛成魔往往仅一线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样的历史人物、影视角色,从来都不嫌少。
今天,此时此地,就有。
朱江
2018年5月18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