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相听不厌】
欢迎大家关注!
己末庚初爆发的新冠病毒肆虐九州大地,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时至今日,抗疫战争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在“疫情”的关注热度逐渐下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灾难中反思,重新审视人类本身,重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从科学理性的方向谈,野生动物身上带有数不清的细菌和病毒。
2002年引起人心惶惶的非典,2019年引起社会秩序紊乱的新冠,其病毒源头都是“万毒之王”蝙蝠,中间宿主可能是果子狸等野生动物。
因此并非“不吃蝙蝠就可以了”,而应当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经卫生认证的肉类食品。
从人类文明方向谈,多数人“吃野味”的人,所追求的可能也就是个“野”字。
为什么我们放着鸡鸭鱼肉不吃,而把贪婪的目光投向“野味”二字?
是刺激还是身为食物链中顶端捕食者的征服欲?
人类有邦交,有礼仪,建立起了多样的礼仪体系,这样一个文明的族群,因为追寻刺激、满足贪念而食用野味,这难道不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亵渎吗?
然而,人类有了文明,有了思想、情感、科技、人文,似乎已经飘得太高太远了。
忘了我们的根,仍扎在土地上,忘了人本源于自然,并在自然之中。
后疫情时代,我们开始反思新冠,反思非典,反思对蝙蝠、果子狸等野生动物的非法捕杀。
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贪慕象牙虎皮以彰显身价,不迷信熊掌鹿茸以滋补身体?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以尊重的态度,看待不干扰人类社会的自然生灵?
记得央视曾播出过一则公益广告:“平均每个小时都有一个物种灭绝,下一个是……”
看着广告上一个又一个物种的消失,我意识到“濒危物种”的消失可能不是在“不久的以后”,而是现在,或下一刻。
也许我的孩子,我们的后人,只能从文献记载上才能知道,“原来地球上曾有过这种生物”。
他可能看到的是灭绝生物曾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照片,也可能只留存下按照文字描述而绘制的图片,抑或是屠戮者将它们抛尸荒野鲜血淋淋的照片。
呼吁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视频不胜枚举。
我看过《奇遇人生》中“荒野的呼唤”,一行人探访大象孤儿院,拍摄途中却发生了意外事故。
节目组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拍摄节目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一头大象被屠杀。
仅仅是为了象牙,一头大象就死于非命,尽管节目内容在播出时打码了,但场面仍然残酷。
同样令人心酸的还有大象孤儿院内,小象亲眼目睹象妈妈被猎杀,直至长大后仍在噩梦中尖叫。
此外,还有索南达杰守护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我看了鲜血染红羚羊尸堆的照片,看了屠戮者的暴虐,看了勇士的挺身而出。
我想,像索南达杰那般的勇士,不是不问生死,而是他们更加怜悯被残害的弱者,因此有了守护弱小生命的担当,也有了面对残酷冷血的人性和面对枪口的勇气。
我相信万物有灵,生命有情。
我们不忍再看到屠戮者对自然生灵的猎杀,不愿再看到勇士流尽鲜血,希望人们理智摒弃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吃食穿着,从此再无非法野生动物市场。
并非夸大其词,实际上,人类的一举一动都真真切切地牵扯到自然界生物的存亡。
近年来,海洋动物因过多摄取塑料垃圾进食而导致死亡的消息屡见不鲜。
“平均每个塑料袋的使用时间是12分钟。但是可能需要50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全降解。”
我们购物的塑料袋被随意放置,随风吹到街头,飘到海洋,进入动物的胃中,再随着食物链进入到陆生生物体内,最终进入的是人体。
而人类却依旧在便捷的生活中狂欢。
鸟类、海龟等海洋生物摄入塑料垃圾后会生病或死亡,鲸鱼和海豚则会被塑料垃圾缠绕。
那些塑料铁具填满海鸟脏器的残忍照片,海洋生物因塑料缠住脏器或填满胃腔无法降解而导致死亡的照片,触目惊心。
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如珊瑚礁等也在被塑料垃圾破坏。
贾贝克指出:“我在研究过程中学到的一件事是,人口密度是海洋污染的主要诱因,特别是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我们个人的选择确实很重要。
比如使用可回收瓶子和包装袋等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当集体行动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我认为,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清楚自己的选择可以产生影响。”
尽管商场里出现了环保袋,却没有普及至各个超市,且消费力度较小。
诚然,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日益便捷,但同时也伴随着毁灭的可能。
我想,科技进步的初衷并非让人类肆意消费,而是促进人类生活水平提高。
“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身为人类,位处自然,同为生命,我们应该合理尊重野生动物,用每个人微小的举动去守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这么做的同时,也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自己。
-End-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相听不厌】
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