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什么是情感引导?

这本书的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经典之作。用情感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具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达能力,让孩子产生自我理解。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 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情感引导的基本要素有:

. 了解并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脾气,所以情感 引导也要因人而异。

. 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以避免设定不切实际或者不适当的目标。

.  密切注意孩子想要表达的任何情感,并把孩子最难管教的时刻 看做了解他们的良好机会。 

. 对孩子各种情感都要表现出同情和支持。

. 通过和孩子共同分担责任来建立一种“分享权力”的平等关系, 但同时也要设定界限。

. 调动孩子的内在能动性,而不是依靠外部奖励来纠正行为。

.  为孩子树立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典范。 

. 避免否定、怀疑或者轻视孩子的情感。 

. 通过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 

. 提前让孩子知道应该怎样做,可以让他们更合作。

情感引导的常见三种误区父母类型:

第一,控制型父母。孩子在出现了问题的时候,有的父母会说,我数三下,一,二, 三,这叫控制型父母。用控制型的方式管教的孩子长大后要么他会变得特别懦弱,因为他从小被控制,已经丧失了自信。要么他会变得特别具有控制性。一个人如果特别有控制欲望的话,这个世界上能够被他控制的事儿其实是非常少,这个人自己也会特别的痛苦。

第二,放任型父母。“没事让他哭,孩子哭会儿没关系。”“哭半个小时对身体好,不要紧。” 孩子哭起来,然后在旁边撒泼打滚等等,没人管他,父母说等他哭好了再说。这种放任型的父母对待孩子,长大以后这个孩子会出现的问题是他会极度地缺乏团队的归属感。就会变得过度地具有依赖性。以后严重一点的就有可能会加入黑社会帮派,有可能会吸毒。常见的结果就是可能会网络上瘾,因为他没有团队归属感。他只有在那个环境之下,他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第三,贿赂型父母。“不哭给你买糖吃”“不哭给你买玩具”“不哭给你看手机”这就是贿赂型。等孩子长大以后,做任何事儿都没有自己来自内心的动力。他的动力全部来自于外在,别人需要给他一个确认,所以他做一个好孩子本身并没有乐趣。比如学习成绩好没有乐趣,成绩好是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奖学金。人的一生当中不会永远都有人给你外部的确认和激励,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这个事情本身的乐趣的话,有可能会逐渐地丧失人生的意义,会觉得抑郁,生活没意思。

情感引导的其他误区:

第一,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在童年时期坚持情感引导,会减少孩子对你的过分依赖,而又不会 影响到你们之间的亲密感。频繁地否定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好了, 根本不疼,快起来!”“路又不远,快,继续走!”“刚吃了饭你怎么可以饿”“摔了一下不要哭不疼”——这一类语言会让孩子觉得你并不重视对他的理解,于是他们从此不再依靠你或者指望你(也包括其他人)来帮助他。这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不懂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如果你对孩子使用的语句是论断式的,例如:“那只胳膊看起来好 像是断了。好了,别哭了!我们看医生去……你可是个男子汉,不要再抱怨了……”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沿用同样错误的方式去教育他 们的孩子,导致下一代也缺乏同情心并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们在难过的 时候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安慰。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他人的关怀,孩子们 最早都是从家庭中学到的。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孩子,他们就将会如何 对待别人。

第二,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极后果,应该让孩子 对自己行为的直接结果负责,而不是非要给他“上一课”。让她按时吃饭,如果不按时吃就没饭吃了就是自然后果,如果不按时吃饭就没电视看就是消极后果。我们应该让孩子去体验自然后果,然后以共情的方式告诉孩子不应该错过吃饭。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能 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会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受到 了威胁或是逼迫。

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作为孩子的情感引导者,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贸然轻视或者低估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或者他们对你说的话。引导不等于溺爱。情感引导是先判断情况,然后再做出处理。这不是在溺爱,而是在塑造和引导孩子的情感经历——无论是悲伤、饥饿、 疲倦还是恐惧。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感情,但也要给他们规定适当的限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D1《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什么是情感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