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2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5课/总第1233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04
淳熙辛丑春二月,
陆兄子静来自金溪,其徒朱克家、陆麟之、周清叟、熊鉴、路谦亨、胥训实从。
十日丁亥,熹率寮友诸生与俱至于白鹿书院,请得一言以警学者。
子静既不鄙而惠许之。
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隠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悚然动心焉。
熹犹惧其久而或忘之也,复请子静笔之于简,受而藏之。
凡我同志,于此反身而深察之,则庶乎其可不迷于入德之方矣。
新安朱熹识。
来源:《陆九渊集》
译文: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二月,
陆九渊兄自金溪来,朱克家、陆麟之、周清叟、熊鉴、路谦亨、胥训一班弟子跟随。
十日丁亥,朱熹率领僚友和诸生到白鹿洞书院,登堂升席,请陆九渊为大家开讲,得一言以警学者。
陆九渊没有瞧不上而欣然同意。
陆九渊从头到尾痛快淋漓,又诚恳明白,所讲全都切中学者之深重病根,所以听到的人都汗颜惭愧。
朱熹也深深被打动,心中震惊动情,随后请陆九渊将讲稿写成《白鹿洞书堂讲义》,为学子必读之物,并亲为题跋,还将讲义刻于石上以作纪念。
凡是志同道合者,当无忘陆先生之训教,深察内省,则可不迷惑于入德之门。
新安朱熹记录。
感受:
陆九渊讲的“义利之辨”,
是要人在做人的根本目标上进行一次价值的转换,
确立以道德为核心内容的人生价值观,
并用此价值观去指导读书求知和道德践履。
无论是读书,还是考科举,都是为了义,为了公,而不是为了利,为了私。
这也让朱熹为倡儒思想找到依据,找到了维系道问学与尊德性两种方法的共同理论支柱。
所以,朱熹表示了大大地赞赏。
二一附曰:
发明敷畅,恳到明白,有以切中,隠微深痼!犹惧或忘,请笔于简,受而藏之。
凡我同志,反身深察,庶乎其可,入德之方。
见得朱陆两夫子
同心弘道为同志
此入德之方
宜反身以察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1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4课/总第1232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03
科举取士久矣,名儒巨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
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
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汨mì没于此而不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
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隠,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
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
顾恐不在于义耳。
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
其于利欲之习,怛dá焉为之痛心疾首。
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
由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藴,而不诡于圣人。
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
其得不谓之君子乎。
秘书先生起废以新斯堂,其意笃矣。
凡至斯堂者,必不殊志。
愿与诸君勉之,以毋负其志。
译文:
科举取士的历史由来已久,很多名儒巨公都是经历这一途径而崭露头角的,今天的学者也不可免于此。
但是,科举取士选拔人才的制度,使为学问者专注于看做文章的技艺,及是否投有司之所好,
并不能以此来作为分辨君子与小人的依据。
倘若大家都纷纷陷入科举而不能自拔,那么就算天天读的是圣贤之书,其志气所向,也是与圣人背道而驰的。
那么由此类推,得了官,又只会计较官职大小、俸禄多少,怎么可能对国家对老百姓尽心尽力,恪守职责呢?
身处其中,人们习尚的只是对技艺的追求和唯利是图的风气,怎么能不使人“喻于利”?
其志向恐怕不在“义”。
如果能深刻反思自身,就不可以让自己同小人合污。
为利益而做事,悲哀啊让人痛心疾首。
为道义而日日勤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笃行之,这就值得提倡。
这样的人如果走进了考场,他的文章必定能表达平日之学,胸中之志,而不与圣贤的教导背道而驰。
这种人又当上了官,必定能够胜任他的职责,勤于政务,心系国家,关心百姓,为国为民而忽略个人的得失。
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秘书先生重新振兴白鹿书院,心意坚定。
凡是来到书院者,必定是志同道合。
希望和诸位共勉,以不负胸中之志。
感受:
陆九渊认为,
克服科举制度之蔽害,必须“立志”。
立志,不以科场得失为目标,而以“义利之辨”来决定做人的标准;
这就是去名利之念,不徇流俗,以圣贤为志,以治平自任。
以这种态度来问学,才得“正学”。
否则,“更历之多”、“讲习之熟”,也只能适得其反。
故他说:只要为“士”者以义利之辨来决定“去就”,就可使科举的“千载之弊”而得“反诸其正”。
二一附曰:
1.
场屋得失,顾逞其技,好恶有司!!!
君子小人,非其可辨。
2.
终日从事,圣贤之书,要志所向,背道而驰。
3.
推而上之,官资崇卑、禄廪厚薄,
岂悉心力,国事民隠,无负任使!!!
4.
从事其间,更历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喻?
顾不在义耳!!!
5.
诚能深思,不使身为,小人之归。
利欲之习,痛心疾首。
6.
专志乎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日勉笃行!
7.
进于场屋,其文皆道,平日之学、胸中之藴,不诡圣人。
8.
由是而仕,必共其职,勤共其事,心乎国民,不为身计。
9.
其谓君子!!!
10.
秘书先生,起废意笃,以新斯堂。
凡至斯堂,必不殊志。
诸君共勉,毋负其志。
堂堂正正
象山风骨
言出天地
陆子风华
志为圣贤
以引后学
绝学重光
白鹿跃如!!!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1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3课/总第1231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02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
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
某平日读此,不无所感: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
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
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
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
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利益。”
《论语》这章讲的是,用义利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非常明白,但是如果不去切身反思,恐怕读了也是白读,没有实际意义。
我平素读到这里,深受启发:
自认为孔门学者为学之要,首在辨明志向。
人们所通晓的事理,是由他学习的内容所决定的,而学习的内容又是由他的志向决定的。
如果志向在于道义,那么他的学习内容就合乎道义,他的学习内容合乎道义,他就明白道义。
如果志向在于利欲,那么他的学习就一定在利欲上,他的学习在利欲上,他就只明白利欲。
所以说求学者的志向,是不能不分辨的。
感受:
陆九渊认为,
孔门以义利判君子小人,其核心问题是辨志。
人的认识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习染,而习染的结果却决定于你的志向如何。
志于“利”者,必被“利”所趋,
志于“义”者,则以“义”为行为准则。
所以为学之要在于立志。
二一附曰:
君子喻义,小人喻利。
义利以判,君子小人。
辞旨晓白,切己观省,方望有益。
学者于此,当辨其志。
所喻所习,所习所志。
志义习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
志利习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
学者之志,不可不辨。
习得共利仁道,
分得君子小人,
此处立定
天地正位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1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2课/总第1230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01
某虽少服父兄师友之训,不敢自弃。
而顽钝疎shū拙,学不加进,每怀愧惕,恐卒负其初心。
方将求针砭 biān镌(juān)磨于四方师友,冀获开发,以免罪戾。
比来得从郡侯秘书至白鹿书堂,群贤毕集,瞻覩dǔ盛观,窃自庆幸!
秘书先生、教授先生不察其愚,令登讲席,以吐所闻。
顾惟庸虚,何敢当此?
辞避再三,不得所请,
取《论语》中一章,陈平日之所感,以应嘉命,亦幸有以教之。
译文:
我自幼秉受父辈兄长老师朋友的教诲,不敢自暴自弃,
而顽劣愚纯才疏技拙,学习很少长进,很惭愧啊,只怕是负了他们的希望了。
于是,求教于四方师友,希望能获得真谛,求得进步,以弃掉这种负罪感。
今天,从郡侯秘书大人到白鹿书堂各位,那是群贤毕集,瞻瞻盛观,我感到荣幸啊!
各位秘书先生教授先生不认为我愚笨,让我登堂讲席,倾听我的讲课。
自觉自己平庸无才,哪里敢当此大任呢?
推辞了几次,最后决定取《论语》中义利一章,阐述我平时的所看、所想。
感受: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
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匡庐白鹿洞书院的修复,应当归功于朱熹先生。
他一生以“救儒复圣”为己任,虽处乱世,对于注经穷理、办书院倾注心血。
这次为修复白鹿洞书院,也同样是不遗余力,到处奔波,不到五个月,淳熙七年三月,书院焕然一新,共有学舍二十余间,增置学田给养。
任命学录杨日新为“书院堂长”,朱熹亲任洞主,再请吕祖谦先生撰《白鹿洞书院记》。
这一次,朱熹热情地邀请陆象山来匡庐讲学。
陆象山欣然前往,原因其一是因为五哥九龄过世,他要请朱熹书写由吕祖谦撰写的墓志铭,其二是因为虽然与朱熹思想有分歧,但儒学之道是相同的,正好也看看翻修后的白鹿洞书院。
二一附曰:
圣训少服,不敢自弃!
顽钝疎shū拙,学不加进,
每怀愧惕,恐卒负其初心。
方求针砭 biān,镌(juān)磨师友,
冀获开发,以免罪戾。
秘书教授,不察其愚,令登讲席,以吐所闻。
顾惟庸虚,何敢当此?
辞避再三,不得所请,
取《论语》章,陈平日感,以应嘉命,幸有以教。
古仁人
兢兢战战
戒慎恐惧
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其心殷殷勤如是!!!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5月1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01课/总第1229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宋史·陆九渊传》
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士争从之游。
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初调隆兴靖安县主簿。丁母忧,服阙,改建宁崇安县。
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仇之义。至是,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
因轮对,遂陈五论,帝称善。未几,除将作监丞,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
还乡,学者辐凑,每开讲席,户外屦满,耆老扶杖观听。
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今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
荆门为次边而无城。九渊以为:“郡为四集之地,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肋腹心之虞。”乃请于朝而城之,自是民无边忧。罢关市吏讥察而减民税,商贾毕集,税入日增。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诸司交荐。丞相周必大尝称荆门之政,以为躬行之效。
绍熙三年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
初,九渊尝与朱熹会鹅湖,论辨所学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渊访之,熹与至白鹿洞,九渊为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至有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之病。
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
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废寝忘食。
到了童年时期,他的举止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见到他的人都不怠慢他。
乾道八年(1172) ,陆九渊考中进士。他到临安( 皇帝停留的地方)后,读书人争相和他交往。
他教育人不按照学规,弟子如有小的过错,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时让人汗颜愧疚。对心存困惑却自己想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陆九渊就给他逐条分析其中的原因,完全像他心里想的一样。
他最初担任隆兴靖安县主簿。遭遇母丧,服丧期满后,改任建宁崇安县主簿。
陆九渊小时候听说靖康年间发生的事,就心怀感慨,想去复仇。到崇安县后,便寻访智者勇士,与他们共议恢复中原的大计。
在官员轮值上殿陈奏的时候,陆九渊陈述了五论。陆九渊的议论赢得了皇帝的好评。不久,担任将作监丞,但被给事中王信驳回,皇帝诏令他主管台州崇道观。
陆九渊还乡时,学者云集,每次开席讲学,门外脱下的鞋子满满的,甚至有些年高的人拄着拐杖来听。
光宗即位后,陆九渊被派遣到荆门主管军事。只要有老百姓诉讼,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诉者自己拿着状子去追查,为他们定下日期,他们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大多以调解为主。只有对于那些实在不可训导的人,才绳之以法。对境内官吏的贪廉,民俗的善恶,他平素都了如指掌。
荆门虽然临近边境却没有城,陆九渊认为:“荆门郡是四方汇集的地方,荆门巩固了,四邻就有所依靠,否则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忧患。”于是,陆九渊奏请朝廷,在荆门筑城,从此以后,百姓没有了边境之忧。陆九渊又罢免集市的官吏稽察,减轻民税,于是商贾都聚集到这里,税收日渐增加。一年之后,这里政令通行,民俗为之一变,各部门交相推荐他。丞相周必大曾经称赞荆门的政事,认为是陆九渊身体力行的结果。
绍熙三年去世,前来送葬的有几千人,谥号文安。
当初,陆九渊曾经与朱熹在鹅湖相会,对学习内容的论辩多有分歧。等到朱熹知南康时,陆九渊去探访他,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为学子讲授《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深受感动,甚至有人落下眼泪。朱熹以为陆九渊所讲切中了学者隐深的顽疾。
感受:
圣人,百世之师也!
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二一附曰:
金溪陆子静
圣人百世师
鹅湖白鹿洞
桂子落天香
祝贺师友传咏
今日开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