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算法(一)冒泡排序

这次本来准备的面试视频内容,图皆来自网上。感谢万能的网友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基本描述:冒泡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

算法描述

1.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就交换它们两个;
2.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样在最后的元素应该会是最大的数;
3.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
4.重复步骤1-3,直到排序完成。

Bubble.gif

如图:蓝色柱子表示需要比较的序列,黄色柱子表示已经排好序的值,绿色柱子表示正在比较的两个数。

def bubble_sort(items):
    '''
    冒泡排序:
    :param items: 乱序的列表
    :return: 排序好的列表
    '''
    for i in range(len(items) - 1):   # 外轮循环遍历列表,len(items) - 1
        for j in range(len(items) - 1 - i):   # 内轮循环遍历比较, len(items) - 1 - i
            if items[j] > items[j + 1]:  # 如果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交换位置
                items[j], items[j + 1] = items[j + 1], items[j]
    return items

例子

list = [3, 44, 38, 5, 47, 15, 36, 26, 27, 2, 46, 4, 19, 50, 48]
print(bubble_sort(list))

优化方法(鸡尾酒排序)

上面这种写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每次都是从左边到右边进行比较,这样效率不高,你要考虑当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在两端的情况。写成双向排序提高效率,即当一次从左向右的排序比较结束后,立马从右向左来一次排序比较。 这种方法也称之为双向冒泡排序。

算法描述

1.先对数组从左到右进行冒泡排序(升序),则最大的元素去到最右端
2.再对数组从右到左进行冒泡排序(降序),则最小的元素去到最左端
3.以此类推,依次改变冒泡的方向,并不断缩小未排序元素的范围,直到最后一个元素结束

Cocktail.gif

def bubble_sort2(items):
    '''
    鸡尾酒排序:
    :param items: 乱序的列表
    :return: 排序好的列表
    '''
    for i in range(len(items) - 1):  # 外轮循环
        flag = False
        for j in range(len(items) - 1 - i):
            if items[j] > items[j + 1]:
                items[j], items[j + 1] = items[j + 1], items[j]
                flag = True
        if flag:
            flag = False
            for j in range(len(items) - 2 - i, i, -1):
                if items[j - 1] > items[j]:
                    items[j], items[j - 1] = items[j - 1], items[j]
                    flag = True
        if not flag:
            break
    return items

例子

bubble_sort2(list)

总结

今天学习的是排序算法中最常见的冒泡算法。
冒泡排序算法的特点是将相邻的两个数排序找到最大的数,然后像气泡一样浮到顶端,这个算法有一个缺点,不论先前排序如何,每次只确定一个最大值。
鸡尾酒排序是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算法,即,第一轮排序找最大值类似气泡一样浮到顶端,然后从顶端找最小值,类似石头一样沉到底端。
在飞的小猪

你可能感兴趣的:(排序算法(一)冒泡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