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这月以来的学习笔记,也每天打卡到共读群里,以发展心里学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会变得更睿智些。
01-01
23 | 关系中的角色:关系如何塑造自我?
角色影响我们的行为
当别人跟你说一件事时,他对你是有角色期待的。
这种角色期待提供了你行为的线索,让你不自觉地想去顺应这种期待。而这,常常就是影响我们的行为关键因素。
让一个孩子假装一天某位英雄人物,那他就会表现得很乐于助人。
语言要求和角色期待的矛盾
老婆怪孩子做事动作太慢,但却时常帮孩子安排好一切,这样孩子反而更缺少锻炼。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对方把你放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而你真的想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吗?
这段很像《高绩效教练》说的方式,不要被对方把责任踢到自己身上,因为只有他自己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你和别人相处时,已经有一些不舒服了,那你就要思考,是不是我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了。
如果你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要像你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你要真诚地相信他有你所期待的那一面。
期待的力量是很大的。
什么是个性呢?其实就是我们在关系中习惯扮演的角色。 角色即是限制,也是改变的方法。
创造外在的条件,让自己处在不同的关系中,这样就会有不同的角色,进而促成自己的改变。
01-02
24 | 关系的语言: 如何听懂别人的“话外音”?
通过听和说来理解人与人沟通中的角色期待。
如果你会听,你就会知道,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背后,都是在说关系。
关系的语言: 人际关系的密码
人和人之间的互动,都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 表面上的层面,字面上的内容。
- 第二个层面,内容背后暗流涌动的关系。
如果你熟悉关系的语言,就能从两个人的只言片语中读出“谁在支持谁”、“谁在反对谁”、“谁在贬低谁”、“谁在生谁的气”......
关系的语言: 对人不对事
如果关系好了,什么事都可以谈。 如果关系不好,谈什么事,其实都在谈关系。
无论人们表面上争论什么,他们争论的一个很大的主题,都是如何在角色期待上达成共识。
如何解决角色期待矛盾?
- 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
关系是躲不开的,关系的沟通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 在了解关系的语言后,你就要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并从关系的角度来回应别人说的话。
- 要在讨论事情之前,先思考怎么才能在角色上达成共识。
能看懂语言,文字表面下的“关系”,就如拥有了“读心术”,直达人底层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说的领会上级的意图,指的也是要明白话外音。
01-03
25 | 关系的互补: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角色是系统逐渐生成的
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角色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三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如果有人特别能干,那有人就会变得特别不能干。
学会懂得放手,才能让对方成长。系统通过把某个人变成一个有问题的人,来维持系统的平衡。
就如泛滥的洪水,找到最薄弱的地方进行倾泻。常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角色的错乱
有些事情,如果你进一步,对方就退一步。
不要怪对方为什么不做,要问自己为什么忍不住帮对方做。
看不怪,不放心,不放手,导致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01-04
26 | 不安全依恋: 爱为什么为变成牢笼?
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但又能够为自己负责的关系有利于自我发展。
两个特征:
- 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而是能自由地做出选择。
- 我们能够去不断探索新的关系,发现更多新的自己,而不是被红太阳在某段关系或者某个角色中无法动弹。
导致感觉混淆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不安全依恋。
不安全感来自对母亲的依恋
把人连在一起的底层动力是情感,依恋是最强烈,最基本的情感。
不健康的依恋带来不安全感
依恋对象本身有很大的不安全感,让孩子也会觉得不安全,就是一种不安全依恋。
依恋是一个情感通道,它能把安全感传递给孩子,也能把不安全感传递给孩子。
不安全感影响自我发展
- 父母的问题如果占据我们太多注意力,那很难发展自己的技能。
- 不安全感让他们对别人的情绪敏感。
认为别人的烦恼有自己的责任
3.不安全的依恋,让我们和母亲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但这样会很难跟别人建立友情和爱情。
可以通过在新的关系中塑造我们新的经验来修复不安全感。
想起自己小时候对母亲的依恋还是挺强烈的,因为父母在外做生意,一个人在外婆家呆了几年,那时常在路上看到外形像母亲的人就热切的希望是母亲回来了,但一次次的失望让自己很是失落。
01-05
27丨关系的三角化:当心成为痛苦的“夹心人”
普遍存在的“三角化”
家庭成员之前、同事之间、朋友之间都会存在由第三人链接情感,调解矛盾的情况。
"三角化"阻碍真实情感的表达
三角化影响自我的发展的三点
- 它很容易让我们产生防御性隔离
因为不想被人利用 - 扭曲我们的情感
由于偏见导致不能理性地对待另一方。
3.内疚和自责
他人的错误,怪自己没做好,变成自卑的来源。
父母吵架不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直接原因,三角化的关系才是。
正常的三角化关系应该是很好的缓冲剂,想起我和老婆之间也会拿孩子来彼此指责,比如孩子动作慢,学习成绩不好老婆就说是我的基因问题,而我却怪她教育方式不对。
01-06
28丨都是你的错: 我为什么要相互指责?
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关系,是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又能为自我负责的关系。
“都是你的错”思维源头
这种思维的源头是“从个体的角度看自我”。
个体导致了因果思维,因果思维导致了对错思维。
对错思维塑造对立关系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我们不去改变我们的想法,而要世界、自己或者他人按我们的想法运行。
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
我们身处的关系如果出现了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回到“自己”。 做我能做的事,承担起我在关系中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结果最终如何。
回到自己,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这是突破对错思维最直接的办法。
希望对方的长成自己期望中的样子,这也是痛苦的开始。
没有对错,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改变从自身开始。
01-07
29 | 都是我的错: 如何突破关系中的自责?
“都是我的错”说的就是我们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当中。
我为我负责,你为你负责
“流浪猫效应”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我们的好心突破边界,最终损坏了彼此的关系。
家人的边界更难遵守
父母之间如果因为孩子的问题争吵,会让孩子产生内疚,认为都是自己的错导致的结果。
“都是我的错”的根源
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一段这么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居然是无能为力的。
两种镜像思维的比较
“都是你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外的,指向别人的,所产生的情绪是愤怒。
“都是我的错”,它的攻击是向内的,指向自己,所产生的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因为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放下包袱,做我自己应该做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好的选择。
想起有位同事状态不在好,他去医院检查了医生建议他晚上多休息,运动。
我陪着他办了健身卡,游泳游了两周,之后他以各种借口不去了。
虽然大家都知道坚持运动好,但如果你真要硬拉着别人去锻炼,就变成了彼此的负担。
01-08
30 | 关系的纠缠: 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关系的纠缠,所谓的相爱相杀。
关系纠缠的两个特点
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一报还一报,冤冤相报何时了。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我们忍受不了他们对我们失望,所以才会要求他们不要有对我们那样的期待。
可是一旦我们对他们有了要求,那我们就陷入了形式上的对称,我们的关系就会纠缠不清。
从“我”的环节入手,打破纠缠
如果对方不能改变,那就放下自己的期待,改变自己。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即不愿意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
即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而把彼此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自己。
摆脱纠缠带来的伤害
是我们自己把治愈自己的药给了对方,又追着对方让他们把药给我们。如果对方不给,就成了一种新的伤害。
原谅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去发展你自己。
从这篇中我看到了婆媳之间的纠缠。 孩子放学早,媳妇希望能让婆婆在放学后多管管孩子,比如督促做家庭作业,而婆婆因为从小宠孩子宠惯了,怪孩子不听她话,管不了。 媳妇晚上帮孩子补作业到很晚,更生怨气,婆婆想自己已尽力了,但就是做不到,没有人理解。
怎么破? 只有一方主动从纠缠中跳出去,从自身想办法,就像流水,如果知道前面是块石头,那就绕过去,不纠结。
01-09
31 | 课题分离: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烦恼: 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我的事。
怎么评价是谁的事? 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课题分离解决人际难题
难题1: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
因为太在意别人的反应。
难题2: 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别人。
难题3: 我们总是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
害怕失败说到底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亲密关系更需要课题分离
因为我们和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对家人的感受也更加敏感,所以用课题分离的原则来处理我们和家人的关系会更加困难。
我们父母对儿女有天然的支配欲,即使儿女成年了,也会忍不住插手管一管,特别三代人住在一起的时候,婆媳之间的矛盾冲突很难调和。
因为彼此之间的距离太近了,老人们习惯性的干预子女的课题,由于彼此观念,喜好都不同,子女虽然不乐意,但出于对老人的尊重,也不好当面表示不对。 从课题分离的方法来看,如果想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就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哪怕是对方不乐意,没关系,这是别人的课题。
01-10
32 | 非暴力沟通: 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使课题分离不仅不会妨碍合作,还会促进合作。
解决纷争的“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其实就是课题分离,把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分开。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观察
要把我的观察和我的评论分开。
评价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在加工事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意见。表达感受
表达感受很难,因为认让感觉自己弱小,无力,但也下是最有力的地方。
我们自己才是感受的根源,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需要
提需要的要点,是把自己的需要和对方的期待分开,只专注自己的需要,而不要去想对方会怎么回应。这样反而能促进彼此的合作。请求
就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但不是命令。
很高兴又复习了一遍四要素,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做了一边理解。
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感觉就像人又多了一个感受的器官,能敏感地体会到他人,自己在平时沟通中出现的语言暴力成分,能意识到为什么有些话容易让人产生情绪,为什么不愿意和某些人说话。
01-11
33 | 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独立,是建立新关系必须要走的路。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这是自我不断从关系中分化的阶段,也是自我成熟和发展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我阶段
认为世界和他人都是围绕着他们的需要来运转的。
我印象中很小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自己就是世界是中心,并有种相弄懂一切问题的决心,随着长大,发现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多。是他人阶段
开始让自己去迁就别人运转。
不敢确认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会遇到人际关系的种种难题。独立阶段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课题,能够把自己和他人分开。
独立意味着孤独
一个独立的人,是在心理上真正断乳的人。
从独立的那天开始,他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和理由,他也不需要对别人的情绪怀有什么“理所当然”的责任,因为这也是别人的课题。
独立不会加剧隔离
真正的分离是我们了解他们的期待和困难,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得承认,我们无能为力。
一个信奉独立和自由的人,同时也是相信人性是善的。
即使没有被胁迫,没有必须和应该,人仍然愿意对别人表现出善意,那独立和分离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忙,回归自发自愿的本心。
正走在独立阶段的路上,心理上对他人还是有不少依赖,或是做一些事情时会带有利己的目的,比如每月参与网上的爱心捐款,想着是可以积累自己的爱心经验,万一自己得病了,还能得到大家帮助。
真正的帮助他人应该是完全出于自愿,利他的,发心只是自己想帮而已。
助人者自助。
01-12
34 | 转折期: 为什么逆境是人生的新机会?
开始进入新的单元-----转折期。
熟悉的旧生活已经过去了,想要的新生活还没到来,留存新旧交替的关口,茫然无措。
为什么要讲转折期
- 因为它很重要。
每一个转折期,都在更新你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在考验你的意志和精神,都在给你的自我增添新的内容。 - 通过转折期的讲解,更新对自我的理解。
用发展的视角看待自我。
为什么不适应,因为还没长出新的壳,容易受伤。 - 更新你对自我发展的理解 。
人就像某些动物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需要脱掉原来的壳,因为旧壳已限制了生长。
这节的内容让我重新回顾了自己人生的重要转折,去不同的城市,留下旧的关系,重新认识不同的人,从焦虑,迷茫,到逐渐适应。 而现在又似乎到了寻找“新壳”的过程。
转折是人生的正常经历,不必惧怕,勇敢地去荒野寻找自我,最后以一个新的身份回来,加油~
01-13
35 | 结束: 如何与旧自我脱离?
《转变》 : 转变要经历三个阶段: 结束 --- 迷茫 ---- 重生。
转变从结束开始
对结束的误解
- 把结束当做是一种终结
在转变的历程中,结束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 把结束当作意外
结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 把结束等同于错误
结束是我们顺应变化的一种形式。
结束中最重要的事: 脱离
环境的脱离
如果在一个环境或者一段关系中,你经常感到疲惫、沮丧甚至绝望,让你不敢想自己的未来,那也许就是你需要转变的信号。身分的脱离
身份,是关于“你是谁”这个问题上,你和别人达成的共识。目标的脱离
当我们选择结束的时候,常常意味着,我们同时也放弃了曾经坚持的目标。
目标在组织你生活的同时,也会让你的思维变得狭窄。
有一些坚持,也就是“我不愿改变”的另一种说法。
脱离了原来的目标,我们也获得了一个机会,重新去寻找一个更有价值,也让我们更快乐的目标。
结束、脱离意味着迎接不确定,面对未知,无助,陌生,一种失控的感觉。
记得上次在昆明,一位创业近10年的朋友说道,他当初决定从教师这个行业出来,面对挑战,一步步走来,到现在拥有自己的公司,而不少当时的同事现在还留在学校,拿着每月几千块的工资,这就像个漩涡,越到后面越跳不出去。
另想起最近听何帆线下分享说的那句话: 每个人要具备旷野生存能力。
当你从旧的关系里走出来,很多依附在身上的外在标签,光环都将不在,只能靠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旷野生存。
01-14
36 | 迷茫:如何孕育新自我?
迷茫源于意义感的缺失
结束不是答案,结束之后,迷茫就来了。
人的意义感来自于目标感和人际关系。
结束之后,我们跟原来的关系、身份、目标脱离,失去了产生意义感的土壤,这时就会变得特别空虚,迷茫。
迷茫中的三种典型心理
人们试图回到过去。
主要是在心理上拿现在的生活和过去做比较。
大脑会本能地抗拒变化,让你尽快回到那张“意义之网”上。想要尽快结束迷茫
通过尽快选择一个开始来逃避这种虚无和迷茫的感觉。
但转变的这个阶段,就是需要低落和迷茫。精神生活开始变得敏感
当人们从原有的意义中脱离出来以后,在新旧交替的阶段,他们获得一种空间,跟一个更广的精神领域建立起联系,从更本质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生活。
迷茫期是在积蓄重生的力量。
迷茫期的感觉,我甚至都不愿意去回忆,第一次失恋,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城市,离开最要好的朋友。 一切从零开始,有段时间每天回到一个人的房间,躺在床上不能入睡,也没找到事业的方向,多想找个朋友能说说话,内心透露着孤独。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也不知不觉中走出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