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香文化(秦汉到南北朝)

一、秦到西汉早期

秦汉时期,中国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中华民族交汇融合,对香料有了更多的认知。

西汉早期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有关香的种种实物,让我们对当时贵族用香的情况可窥知一二。

马王堆一号墓是长沙丞相之妻辛追的墓葬,葬于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之后的数年,出土实物中关于香的有:

1、五子漆奁[lián](大的漆化妆盒中有五个小的圆形漆盒)中有两个放的是香料,一个放的是花椒,一个是香草类。

2、香药枕一个,内填佩兰。

3、香囊六个,辛追两手各握一个香囊,内装香草。

4、草药袋六件,放于竹笥[sì](竹编的箱子)中,内装香草。

5、彩绘陶制熏炉两个。

6、竹熏罩两件,竹篾编成,外蒙细绢。

香料中可以辨认的有十几种,主要是花椒、佩兰、茅香、辛夷、高良姜、姜、杜衡、藁[gǎo]本、桂等。

这些香料也都是中药材,从香文化的角度说:中药未必是香料,但香料都是中药。

其中花椒出土于多处,很常用。花椒是芸香科花椒树的果实,现代用作炒菜的调味品,汉代时人们把花椒用作香料,气味养鼻,另可驱虫去湿,还是性味温辛的药材。

佩兰是菊科泽兰属植物,别名甚多,古诗中常提到它,适合佩戴、洗浴,做药枕。

茅香又称香茅、香草,是禾本科茅香属植物茅香的花和叶,可驱虫,墓葬中常见。

由实物可见,汉初所用香料都是国产的香草,并无名贵的树脂类进口香料。

从香料的使用方式看,用佩兰做枕头,佩戴香囊,用竹熏罩来熏香衣服,焚香来洁净环境,又用于饮食调味、中药保健和墓葬防腐,香已经广泛用于生活之中。

二、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香文化迎来了第一次高峰。

汉武帝通西域,平南越,开海路,南方和西域的香料大量进入中国。

西汉以前,中国的香料单一,以香草植物为主,使用方式是焚烧,或者缝于香囊中佩戴,而外来的香料以树脂类为主,如沉香、檀香、龙脑、乳香、苏合香等,这些树脂类香料的香味更加浓郁,杀菌驱疫效果更强,成为汉代王公贵族的新宠。

由于树脂类香料的使用方式,不宜直接焚烧,而要加热后,徐徐散发烟气,所以需要使用器具上的创新,源于战国豆形熏炉的博山炉因此被发明出来。

博山炉一般是高柄豆状,上有盖,镂刻成海上仙山的形状,下有承盘。因为炉盖多山,故称“博山炉”。

香炉炉身加深,因为要在下面放置炭火,为了控制炭火不能太旺,进气孔要窄小或者完全封闭,同时炉盖增高,在盖子上镂刻出稀疏的小孔,通过小孔的气流携带熏炉上层的香烟飘散,而炭火因为通风不畅,保持阴燃的状态,正适合树脂类香料发烟的需要。

青烟袅袅,从重重仙山升起,以香敬神,正契合了汉代道家成仙的思想。

关于博山炉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西京杂记》(汉代刘歆[xīn]著,东晋葛洪辑录,西京即长安),说:“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lòu]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描述巧匠丁缓做所博山炉有九层,还镂刻着各种灵异的怪兽,仿佛可以活动,可见技艺之精。

南宋吕大临《考古图》关于博山炉的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此处“博山”应是指多座仙山,典籍中未见海上仙山有“博山”之名,又说下面的承盘放热汤,让蒸汽萦绕,像茫茫大海一样环绕仙山。

河北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和他妻子窦绾[wǎn]的墓葬,刘胜是汉武帝的异母哥哥,死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出土的错金铜博山炉美轮美奂。

茂陵(汉武帝陵)附近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原本是未央宫中用器,汉武帝赐给了亲姐姐阳信长公主,后随葬于地下。

汉武帝嗜香,熏香之风大作。

北宋《香谱》中记载:金日磾[mì dī]自己合成一香,入宫时佩戴,汉武帝很喜欢。

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了一件不靠谱的轶事。说长安城瘟疫,汉武帝焚烧西域所贡之香,仅鸟卵大小的一枚,就解除了疫病,长安城百里之内都能闻到,九十天香味不散。

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死于公元前59年,墓中出土了精美的香炉。

三、东汉

东汉应劭[shào]《汉官仪》中记载:“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

鸡舌香是药用丁香(母丁香),是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近成熟果实,状如鸡舌,故名,相当于古代的口香糖。

汉代出现合香,即按照香方粉碎混合多种香料,做成丸状或饼状,方便使用。现存最早的香方是东汉的,明代周嘉胄在《香乘》中记载了汉建宁宫中香。

汉末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说“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可见民间用香的习俗。

四、魏晋南北朝

佛教东汉汉明帝时传入我国,南北朝时广为传播,逐渐融入中华文化。

不论是道教、佛教或两晋的玄学,都喜欢以一缕清香,引导人们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博山炉同佛教中的莲花结合,在佛教造像和石窟的图案中常能见到,可惜几乎没有出土的实物,太原花塔村出土的北齐释迦七尊像,莲花底座上托着莲瓣博山炉(也有学者认为是摩尼宝珠)。

隋代紧接南北朝,有出土文物可以展示这种香炉的风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代香文化(秦汉到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