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一个修建高楼的泥瓦匠

今日记录

下午,去《计量学报》编辑部询问论文发表情况,已经录用。

感觉今天分心的时间比较长,从数据来看,是比较少的。其中,最后一个中断直接提高了做事效率。


今天的内容比较复杂,读起来可能也比较费劲,因为用了“机电控制”的专业知识和一些数学公式,解释效率会提高很多。

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结和修补大脑。其中,修补大脑这个词来自于老喻的《人生算法》这篇文章,他把清楚地执行【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几个环节,并且找到环节之间掉链子的地方的过程叫做”修补大脑“。

可能对读者有帮助的是两条:

在认知上知道任何真理都有边界;

在决策上要懂得使用“可信度加权”(via 《原则》)。

其他的内容在了解“布卢姆认知过程”和“逻辑层次模型”后,都能理解。


第二部分是对题目的解释。

来自于一个寓言:有三个人同时在砌墙,第一个人认为自己在搬砖,第二个认为自己在砌墙,第三个人认为自己在盖一座高楼大厦。我希望自己是第三类人,并且也在这么做。


个人优势分析及大脑修补策略

抽象整合能力、接受能力极强

抽象整合能力体现为把论文撰写的过程抽象到【实施】标签,并且进行优化,这是一个由低维【行为层】到高维【能力层】的过程。

将“论文初稿粗暴撰写前行(快写慢改)”抽象为新的过程,对实施标签进行两分,添加有实例参考的模仿学习过程和无实例参考的开创过程。

实施2:有实例参考的模仿学习

框架:关键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必须掌握;

节奏:因为会反复性使用,【过程性知识】记清楚;

案例:通过拆解案例,让过程变得更加顺畅,补充框架外的具体知识;


实现前提

1.能力层的系统框架,使我的行为层能够得到合理抽象,如果没有能力层,行为层的抽象就是没有方向的;

2.有了抽象的基础码,就可以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完成能力层的MECE审核和调整;

3.对于新旧信息进行整体回顾的习惯是整合能够发生的前提,所以整合只在可编码的素材上才能够发生,如果理解是片面的,编码结果也是片面的。

进而,我必须寻求高稳定性、高解释效率的解释框架

这是我多次解决沟通问题的经验所得,前几次比较偷懒,直接用一知半解的“身份”来思考,写了好几篇看起来有道理的文章;真正了解『逻辑层次模型』后,才发现以前的解释效率太低了。

进而,要花时间掌握准确的、一手的、权威的模型,如果直接思考而不考虑定义的话,效率会非常低。比如,认知飞轮建构在老喻的长文上,跟永澄老师的体系也暗合;执行标签建立在布鲁姆认知过程上。

站在巨人肩膀上,是我的高维建构质量以量级来提高。


优点

能够完成从行为层到能力层的快速优化迭代,只要有行动,就可以对能力层进行优化;优化完毕后可以再次进行新的行动,这是一个『认知飞轮』。


潜在问题

1.如果能力层不够坚固,维度不够高,就不够稳,迭代频率太高;

解决方案:知识面广一些,能够找到稳准快的模型并且学习。

2.会浪费比较多的时间进行能力层刷新;

解决方案:这是一个能够改变指数底数的行为,做好时间分配就可以了。


接纳能力体现在盲从上,我几乎不对现有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只是一股脑全收,全编码:

昨晚跟宇哥聊天,在他说明企业发展定位的帆海模型的时候,我就把个人发展定位的帆海模型做完了;

听完宇哥的第一段讲述,我就把自己的定位安排好了;后来接着聊,我发现自己给自己制造了局限,又重新把自己的定位释放,根据环境来重调。


接纳能力体现在让知识穿过自己的大脑,完成某种认知或决策,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接触的一切知识和自己发生关系,这是我追求的“敏”。结果就是,震荡。

解决震荡有两个办法:

1.添加决策点,对环境变量进行筛选;

2.调整加权系数,减轻环境变量对系统的影响;

所以,在决策的时候做可信度加权,在认知的时候做边界限定。

这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会让认知系统更稳定。


决策信念:你说得很对,但我也只能给你一个更高的系数

另,决策置后其实是比较高级的能力,正常情况下,我总是想要立即做决定而不是继续观察。

比如,宇哥是格局很高的前辈,他认为做管理肯定比作研发有利。昨晚的决定是,那么,我也做管理吧。可信度加权后,我只能说,这个决策的加权系数比我自己的更高。


认知信念:你说的只是事实的局部,边界在哪里?

这能够有效避免认知偏差的产生。

比如,因为梁宁说了比较多次的联想,我就觉得联想很厉害,进而在同学说联想电脑的海内外定价差异的时候,我坚定维护联想。

这就是因为认知不全面,而且不接受新信息造成的偏误。


这两条信念是可以建立正反馈模型的,我在高加权系数的决策变量上设定更多的边界,会让这个变量的加权系数更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007 一个修建高楼的泥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