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走出自己阅读的舒适区?--我在2019年里读过的那些自然人文类图书

提问:为什么一个文科生要看自然科学类的科普书?

回答:喜欢。

问方:说实话。

回答:要想真正增长知识,还是要走出阅读的舒适区,多尝试自己不熟悉但又感兴趣的领域,才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进一步认清自己有多么无知这件事。以上目标,多读科普书都能实现。

在这个娱乐到死,明星离个婚可以搞崩微博平台的网络时代,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裹胁其中的无知群众,无知到不知道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知道而已。

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习惯做墙头草,所以个人观点长年默认设置成人云亦云选项,所以各种热门事件发生后,各种反转总是来的又快又猛,因为围观群众们总是别人说什么TA就信什么,听风就是雨,永远没有自己的观点。

要想走出这种混沌状态,多读书,少追热点,多看社科类图书,励志、鸡汤书少读,都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虽然,虽然我们在豆瓣上随便找本科普书看下阅读打分量,再去找本文艺小说或励志书对比下,就知道这类书有多不受欢迎是真的。

但是,但是,也读科普,也看励志,也喝鸡汤的读者本人我表示,不吹不黑,用事实说话,单以阅读速度而言,人文自然社科类图书的确要看的慢一点,而且不止一点。

比如两本同样厚度的书,一本励志书只要一段十站以上,有座位的地铁往返线路便能磕完,而一本科普书么,快者一周,慢则半月的也有。总结2019年的阅读史,读过最费时的一本,是一本关于北欧历史的,为了看懂这本书我又去借了三本相关图书,于是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啃完这本只有三四百页的巨著。

说了这么多,闲言少叙,请出主题(主题君表示我在后台已经等的快长毛了),盘点下今年读过的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类图书。

今年读的有关自然科学、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真的不多,因为这些书真的很难读。对于唯一的阅读时间只有上下班通勤路上那一点功夫,还经常因为白天工作太忙一上车便沉入梦乡的读者我来说,在这种大背景下,能读完下面几本已属难得。

1、《极光》

这是今年读过的自然科学类图书中最喜欢的一本。很大原因是因为本书是一位女作家写的。

这当然与所谓的平权平等等热门概念无关,只单纯的想说下男女作家常见的文笔差异而已。

一言以蔽,就是男作家的书都很直男。他们的心大都略小于整个宇宙,尤其是自然科学类书中,大多走豪放路线,书中笔下,尽是大江东去,江山如画,少有“彩线慵拈伴伊坐”的细腻描写,看惯了大开大合的少林拳、武当剑,忽然见到恒山派棉里藏针的灵秀剑法,不由耳目一新。

许多人认为女作家的书理智小于情感,但对自然科学界作家可不能这么看,如《一朵花的秘密生活》等佳作专美于前,物理学家梅勒妮·温德里奇博士的《极光》一书也可算是个中典范,个人强烈建议将这本书分成两遍来读,第一遍是科普知识书,第二遍是风景散文书。

做为一本对于极光知识进行全面讲解的科普书,作者在书中记录了自己在世界各地观察极光的经历。全书内容既有《徐霞客游记》的曲折有趣,也有各种专业知识交织基中带来的知识风暴。

在梅勒妮·温德里奇博士眼中,极光是太阳和地球一起进行的宏大设计,是天文学、地质学、磁力学及核物理共同造就的自然奇迹。

但如果想知道美伦美奂的极光背后有那些真相,还是要听听科学家们怎么讲。而英国科普作家、极地探险家梅勒妮·温德里奇博士所著的《极光》一书,恰好可以全面回答这个问题。

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对于极光的思考包括但远不限于极光本身,太空风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环境变化、气候变暖对观赏极光造成的影响,现代生活方式对许多人文传统的破坏与改变。年经人们不再学习驯鹿、也不耐烦听那些古老神话。他们的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电视机、手机中去。

这些思考,是这本书与其它那些只是试图告诉你什么是**那种科普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这本《极光》中,我们追随着作者的脚步,在瑞典基律纳第一次与极光相遇,了解到极光最重要的是来自太阳的能量,而非粒子本身。随后,作者去了挪威北部观赏极光,并更多了解到早期的极光科学与与那里关于极光的民俗传说和历史掌故。

2《计算幸福》

相较上一本《极光》,这本书算是很正统的美式科普书了。虽然书中讨论的都是如何健康减肥,正确吃轻松瘦一类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但因为文笔相对平凡普通一点,所以只能算是一本中规中矩的科普书吧。

这本书的主题是从数学角度解说健康、财富、爱情的科普书--《计算幸福》。作者奥斯卡·E·费尔南德斯教授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女生关注的问题上。从数学角度,为大家讲述如何健康减肥,如何有效理财,如何维护好你的爱情。

在数学教授的专业解读下,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不再晦涩难懂,而是积极渗透在咖啡厅、约会池中,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认为,数学隐藏在日常生活的大小事物中,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来理解数学,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回报,包括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包括用数学来估算一对夫妻的婚姻状况。

《计算幸福》中,作者用数学对于爱情这个看似形而上的问题用数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对于如何确立并维护好一段美好恋情,数学家们的模型操演结果显示,情侣们无论是脆弱的还是坚强的,也可以通过增加一方或者双方的吸引力来提升他们恋爱关系的潜能。

对恋爱关系的冲击可能会导致脆弱的情侣趋于一种不幸福的状态,但只有当冲击严重到可以跨越幸福与不幸福阈值之时才会发生这种情况。

无形中的情侣可以通过提升这个阈值来保护他们的关系免受冲击的影响,即想方设法应对更严重的冲击。

在模型中,这基于每个人的吸引力,其定义不仅仅包括生理上的吸引力,还包括其他可能的相关特征,比如教育水平。

以上这些观点,还是极具实用价值的。

3、《愤怒的主厨》

让让,让让,大菜来了,我想说这本正经科普书承包了我2019年冬季的大部分笑料。在作者提到原始饮食法极度风靡时,忍不住挖苦了一句“自那以后,其他无数支持者也都纷纷跃上这趟倡导原始饮食的时髦花车(这辆四轮车可能是石头的轮子,剑齿虎在前面拉车)”。这句话当时承包了我三天的笑点。

不得不说,英国人的高冷与闷骚真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看过《是,首相》一类英剧的读者在读到书中那些冷笑话时想来都会抱以了然的微笑。

笑过之后你得承认,这本书中的内容还是相当严肃的。

书如其名,作者安东尼•沃纳以前曾担任过餐厅主厨,类似《中餐厅第三季》中的林大厨那种咖位。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学者的他,博客名便唤作“愤怒的主厨”,本书书名也既来源于此。

在这本书里,前主厨安东尼•沃纳被近年坊间流行过的各种伪科学健康养生概念都进行了严肃批判。包括但不限于排毒饮食、碱性食物、椰子油、无麸质饮食、糖的真相、原始饮食法,算是一个大型辟谣现场。

虽然这是一本充满批判味道的科普书,但在英国作者充满喜感的描述下,一本原本讲述的是很专业化内容的科普书却莫名的搞笑有趣。容易理解程度五颗星,每位有志于养生、减肥的90后、00后都值得一读。

毕竟,对于上面那些伪科学养生方式,他们已经交过不少真金白银的智商税了。

4、《北方以北》

这是一本综合讲述北欧萨迦文学、北欧历史文化的难得之作。从某种角度说可以算是填补此项领域空白之作。

一提到北欧,人们总是一厢情愿的将它与极简主义、性冷淡风、高冷设计画等号,却少有人知这片土地上也曾有过一段不输于希腊史诗的曲折历史。

萨迦(saga)这个词源自于古日耳曼语,表讲说之意,也就是讲述故事的意思。萨迦中记录了许多有关北欧古代历史的传说故事,以及当时的逸闻掌故。

在我们所常见的外国文学史类图书中对萨迦的名词解释是,萨迦是北欧中世纪的伟大作品,源自北欧民众的口头创作,主要是冰岛人和挪威人完成的,他们将流传于民间的关于祖先英雄事迹的口头传说用文字记录下来,经过整理成为萨迦。

萨迦的内容主要包括北欧氏族社会末期的英雄业绩传说,以及王室的历史故事,也包括一些神话内容。

萨迦是北欧文学的代表,是北欧神话和英雄史诗的主要源头,对后世北欧文学乃至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埃莉诺•罗莎蒙德•巴勒克拉夫是位英国姑娘,在英国名校杜伦大学担任“中世纪历史与文学”课程的讲师。为了写好这本书,她专门去北欧重走萨迦路,游历了这个在人们眼中曾经奇幻莫测、风起云涌的神秘大陆。

在写书时,作者也是将历史与当下相经合,将传统文学萨迦与当代北欧现状相映照,让读者更好体验到萨迦文学的独特魅力。

《萨迦》是北欧的文学瑰宝、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从前冰岛的学校便在历史课上讲授萨迦,可见萨迦在该国人民心目中的历史地位。

虽然萨迦在北欧家喻户晓,但对于不熟悉北欧文学的中国读者们而言,这本书读起来未免有些困难。

文科生本人表示,为了读懂这本书,专门跑了三家图书馆找相关资料,结果基本都是白跑。无他,关于北欧文学,尤其是古代北欧文学的论著实在太少。国内只能查到几本石琴娥教授此方面论著,而它们通常只存在于图书馆目录中,实体书则是踪迹不见。而广大吃瓜群众对古代北欧的印象似乎只剩下维京海盗,还是源自游戏所知。

在这种大背景下,网上能查到的资料也极稀少,以至于一本400余页的书啃了小两个月。但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笨读法还是很有实效的。在啃过这本书之后,自觉对于北欧,甚至对于整个欧洲的历史都有一种全新认识。以至于再听到有关北欧五国的新闻,甚至有关那位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 • 通贝里的新消息,都不免会心一笑,心中暗暗道,“我懂的,我懂的,他们那个地方啊,就是这么*^%¥#”。

PS:本书搭配介绍当代北欧各国的著名图书《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服用,效果更佳。古与今的对比,古老传说与当代现实的映照,北欧风情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展现,佐以英国作者特有的英式幽(毒)默(舌),一定能令读者看的大呼有趣,大有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要走出自己阅读的舒适区?--我在2019年里读过的那些自然人文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