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帕拉斯玛《认识建筑》有感

昨天我跟老公去中信书店兑换书劵,偶然间发现一本建筑图书,惊奇地发现作者是芬兰建筑大师尤哈尼·帕拉斯玛。由于早前读过他的《碰撞与冲突:帕拉斯玛建筑随笔录》受益良多,所以这次在不让拆封的情况下勇敢地领回了这本近200多的“精品书”。很多年没买这么贵的书了,唉~


回家洗个澡,打开空调,蜷缩在凉席上拆开书封,开始读它的序言。意外中的不意外,我立刻又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头栽到老爷爷的世界里了。我的头脑迅速地辨识并确定,这本书应当在大三之前被建筑学生读到,并且写下自己的感想。


本书助于在他们小小的脑袋里,扎下一条朴实的根脉:如何看待建筑?哪怕他们在之后的职业生涯里有了自己的观点,但这最初的有关建筑本质的认识应当永远作为一种指引与回归,告诉他们,作为一个人,他如何通过周边的环境理解自己。


“建筑,作为一种体验,不一定要和它‘看上去怎样’有关,而是要看它与它所在的场所和地景、气候和光线如何结合的;看它的空间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妥善地容纳发生在其中的各种活动;看它是如何建造的,结构是怎样的,采用了哪些材料。也就是说,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影响着建筑‘内在的面目’,即人们栖居在其中的体验。”


“一件能够让我们感动到落泪的建筑作品,它的意义并不在于其物质结构本身,也不在于其几何构图的复杂性,而是产生于观者的身心与该建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之上的碰撞。这种体验性的碰撞,恰是从外部进行抽离式观察的对立面:它是我们所处的‘场景’与我们的‘自我’之间的一种完全的融合。先前的体验和记忆融入这一碰撞的精神层面中,而后我们在脑海中进一步完善建筑师在现实世界提交的这个作品,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作品。我们在这个空间中安定下来,这个空间也驻扎在我们的内心;建筑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也成为建筑的一部分。一件深刻的建筑作品并不是作为一个分离的对象停留在我们的身体之外,我们应能通过它来深入生活并体验自己,它引导、指示并限定着我们对于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的理解方式。”


我不得不感觉到,帕拉斯玛仿佛是用正念的方式在体验着建筑。排空你脑海中所有的杂念,带着昨夜熟睡过后的清明与充沛的情感,禅思这些建筑吧。我仿佛看到,那些建筑被真正正确地对待,它们欣慰的笑了。


书中一位学者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建筑的进步是与人类对空间的体验认识的进步程度成正比的。我想这话有道理。但历史并不一定总是在进步的,有时候我们更需要回到过去那种纯然的,原始的,血与肉的时代中特有的观察方式,一种夹杂着动物式的直觉感受,回到我们自己。我们不是权威的复读机、权力的放大器、虚荣的傀儡、复杂人类社会的螺丝钉。我们本该只关心自己,因为我们在体验一门艺术。或许这,才是去雅典卫城、金字塔、苏州园林……观赏的最佳方式和意义吧。


我曾经写过,建筑不是时尚。然而我们当下将很多建筑变成了“网红”建筑。我们去那里自拍,为了表示我们打了卡。与建筑的联系仅仅在于“去过”的概念,却从没有从身体到内心真正属于过那片空间。正像我们从网站上找寻资料图片,试图复制那些形体、颜色、组合方式为自己的设计方案博眼球一样,我们也从未将自己付予一件方案中。


我们和那些伟大的建筑师拥有一样的感官、四肢、身心系统,然而我们却无法理解他们,我们和他们之间相差着遥远的距离,究竟是为什么呢?


建筑,据说是一种人类有意义的营造活动。那么意义在哪里?谁赋予的?



我忽然觉得,如今,当我处于稀薄的建筑圈子氛围中时,也退远了一些距离看自己原有的专业,却获得一份新的感悟。更完整,也更美好。建筑,用来体验、欣赏、栖居,而不是职业,多好。


就像今天,一整夜疾风骤雨过后,空气涤荡一新,曾经照射过雅典卫城的阳光又照射着我窗前繁密的楼群。精密的人造物带着尖锐的棱角,各种形状的阴影泛着微蓝的光色将物质塑造得更加凸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帕拉斯玛《认识建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