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一)

    中秋节附近,是放蜂人到山上找蜂窝的好季节。秋收之际,正是蜂肥窝满,放蜂人大展拳脚的时候。村里人称“飞天副业”,三五一群的,漫山遍野的看到放蜂人在找寻蜂子。小时候有幸经历过,作为小喽啰,我只是负责抓些蚱蜢做诱饵,等分战利品的时候就是一小碗蜂娃娃作为我们跟班的奖赏。吃的一家人都美滋滋的,虽然做法单调至极,放了油盐和辣椒的清炒蜂子,也许是当世最美的佳肴。

    此时的蜂子为了养育后代,工蜂们不知疲倦的在劳作。我们则跑到容易出浆的树旁边,用竹竿穿只蚱蜢,一放到工蜂嘴边,它们马上爬过来,一口咬住,聚精会神的搬食起来。年纪稍大些的孩子,用麻线捆些白色的鹅毛,套在蜂子的腰上即可。一飞起来,就看到带着尾巴的蜂子朝自己的家走去。这时候就热闹了,不大不小的孩子跟着蜂子满山的跑,小些的老是在跟着他们的屁股,一个劲的嚷嚷“到某个山头了,又转进哪个山冲冲了”。特别是那些飞的很远的那种蜂子,那些大孩子都需要爬到树上去望蜂定方向。可累坏了这些孩子们,但是大家都乐淘淘的:蜂子飞的远,活动范围广,证明这个蜂子家族大,蜂仔子肥且嫩。当然,也有很聪明的蜂子,绕过几个圈子后,落到树上把“尾巴”用嘴咬掉了再飞到蜂窝里,这样我们只能无功而返;还有就是意外事故,带了尾巴的蜂子在路上会被燕子一个劲的当做蛾子追逐,最终一口吞掉。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放那些笨笨的蜂子,把羽毛带到家后,再次飞到觅食的地方,让我们有机会再次跟踪。

      确定了蜂子的窝在哪后,接下来就是去挖蜂窝了。一般都是褪些土在地面上,土越多则蜂子越大。有一个前口,也有一个后口。进口容易辨认,很明显,多半时候从这里出入;后口相当于一个地下通道,设在很隐蔽的地方,紧急情况下才启用。来掏他们的窝,当然会受到它们的攻击。保卫的蜂子们,只要你接近的话,就会冲过来蛰你。据说大的蜂子蜇人的毒性,连蜇七下的量,可以把一头大水牛毒死。

    我被一种叫“鬼头蜂”的小型蜂子蜇过,估摸肿了三天。之所以叫“鬼头”,可见他们长的很丑。全身棕红,呈四方形,喜欢把窝搭在老干的枯树洞里。那次我们几个小伙伴结伴去窥探敌情,我自告奋勇的做了排头兵;由于没有经验,匍匐前进的距离离窝过近,在我稍显过粗的哈气声中,一群蜂疯也似地攻击了我。眼角连中三枪,当时觉得天都黑了,只一个劲的跑。后来肿了几天,连看路都不清楚。

      虽然被蜂子枪人很疼,去挖蜂子的危险也高。但是蜂崽子的滋味也确实诱人。每当大人们去挖蜂子的时候,我们都跟班过去。因为只要到了现场的,都可以分一杯羹。

      成年后的我,还想重操旧业,已是力不从心。做跟班,年纪过大,实在说不过去;做个望蜂人,腿脚又跟不上。罢了,填写不咸不淡的文字聊作纪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乡偶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