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可错过的6部时装纪录片!

其实近年来我最常看电影的地方,是在飞机上。我最喜欢打开的一个channel,就是国泰航班上的Documentary,因为偶然的机会发现,那里常会更新不少精彩的时装纪录片。

从读书到现在,虽然身份不断转变,却始终围绕着fashion这一行。从时装设计的学生、到买手,以至于今天作为一名记录生活点滴的blogger,时尚对我来说,始终是工作以及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的六部时装纪录片,算是自己私藏的几部心水。无论你是不是fashion industry的一份子,都非常值得一看。

Them-Lou Rhodes来自Lulu的旅行日记00:0003:15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能知道我有多喜欢Dries Van Noten。我喜欢他的低调,他的设计,他的执着。每次遇见Dries的设计,总是想要像买下一件艺术品一样拥有它。

但当看完这部纪录片,是会打从心底爱上他的。

这部片子是在品牌被Puig收购大部分股权的前一年拍摄的。展示的是更真实的无拘束的创作过程。

说到Dries Van Noten,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大概离不开安特卫普六君子。

听说,几乎很少接受采访的他,当时导演Reiner Holzemer花了很长时间来说服Dries拍摄这部纪录片。

长达一年的慢慢接触,深入到他的日常生活,工作室、花园、住所...向大家揭秘Dries Van Noten鲜有曝光的事业和生活,还有生活中灵感源泉。

影片跟拍了Dries的创作过程,包括他在秀场后台的忙碌身影,

为系列选择面料,

以及试身修改。

从他低稳而温柔有力的声音,能感受到他不同于一些疯狂挥洒创意的设计师,更是沉下心做经典的一位匠人。

影片中最让我难忘的,是Dries亲手精心打理的花园。关于他浪漫的家,之前在与佳士得的panel中也提到过,戳这里可以看。

设计师的关系清晨从花园中剪下几朵姿态色彩各异的鲜花,看看他篮子里的鲜花,似乎已经能找到他的设计中花卉面料的图案与配色的影子。

所以,Dries的灵感,很多地来自于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这也是他设计独特而经久不衰的原因。

为人津津乐道的15春夏系列,闭场时模特们躺卧在秀场中打造的草坪之上,大概是他最「自然而然」的一次呈现了。

我不喜欢「时尚」这个词,因为时尚意味着一些六个月后就会过时的东西。

从细节中便能窥见,他对时装的热爱以及执着。影片中Iris Apfel、Pamela Golbin、Suzy Menkes等人,也给他赋予了「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indepent designers」「A man of little ego and big ideas」等精彩的评价。

如果说Dries是我现在最喜欢的设计师,那么Alexander McQueen应该就是承包我读书时记忆的那一位。

还记得McQueen自杀的第二天,我们照常到圣马丁的Charing Cross Road校区上课。不同的是,学校门口摆满了鲜花和卡片。

在他去世后的8年,纪录片「McQueen」用他的媒体资料,身边亲友、共事者的采访以及台前幕后的影像,给我们还原了一个传奇设计师的一生。虽然看完之后感觉心情有些沉重,但内容却是很紧凑精彩。

片子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以六个重要的collection为分割点,描写了McQueen的各个人生阶段。

重温了他艺术、想象与情感爆炸的作品同时,更多地,在两小时里,读到他伟大背后的另一面。

McQueen出身平凡,以开出租车养家的父亲一直希望他能打份能养活自己的「正经」工作。

只有他的母亲Joyce鼓励他去伦敦著名的裁缝街萨维尔街谋生并学习手艺,开启了McQueen追寻时装设计梦想的路。

McQueen在圣马丁的毕业作品「Jack The Ripper Stalk His Victims」灵感便是来自于他成长的伦敦东区。

犯罪、毒品、妓女......赫赫有名的开膛手杰克就是在这里行凶的。

我不在乎人们怎么想我,我也不在乎自己怎么想,所以才能触及自己黑暗的一面,将这些恐惧从我灵魂抽出,把它们呈现在走秀上。

用自己黑暗的一面,创作出让人惊叹的美丽。而这些漂亮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时尚教主Isabella Blow。

Isabella Blow在Vogue上报道了他的系列,买下了他的所有毕业作品,并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直用金钱、灵感以及各种时尚资源支持McQueen,成为他的伯乐,甚至教母。

尽管他们在友谊的后期出现了严重分歧,但当McQueen得知Blow服毒自杀的消息时,还是伤心欲绝。

2007年,Alexander McQueen在巴黎办了一场名为「La Dame Bleue」的秀,为的就是向这位对他影响深远的女士致敬。

随着名气以及高收入而来的,并不是快乐,而是巨大的压力以及毒品。从纪录片里身边人的采访中,我们能看到McQueen逐渐变得自我、情绪化,甚至出现妄想症。

结束Alexander McQueen最后一场秀「柏拉图的亚特兰提斯」之后,他跟助手暗示了自杀的念头。

最终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他的母亲的葬礼前夜,McQueen再也找不到让他能够开心的理由,在家中结束了年仅40的生命。

「Dior and I」应该是今天的分享里,画面最美,也是最详细完整呈现了高定系列全过程的一部纪录片。

一个高定系列是如何诞生的?一场秀都需要什么元素?一位品牌艺术总监需要做些什么?

2012年,Raf Simons入主Christian Dior,准备上任到首个高定秀的发布,他仅有8个星期的准备时间。

奉承极简主义的Raf Simons与优雅的Dior结合,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时间的紧迫,加上个人第一个系列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整部影片充满了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氛。

但「Dior and I」这个标题的妙处便在于,Raf Simons并不是孤军奋战的。他的「左右手」Pieter Mulie以及整个Dior工坊中的上上下下,都和他并肩打了一场优雅而完美的胜仗。

很特别的是,我们在这部纪录片中,少有地能看到这些工坊匠人们的个人描述。裙装工坊干练的「掌门人」Florence,温文尔雅的套装工坊主管Monique,擅长立体结构的Hong Bo......「他们不止是同事而已」。的确,他们都值得拥有名字。

几乎当中每一位在背后做出的贡献都值得被称作艺术家。他们手艺精湛,优雅,对工作热忱投入。也算是影片对他们的一种致敬。

从大胆的面料创意,到精致的绣花钉珠,在影片里面能看到许多制作的详细镜头,无疑是对Haute Couture的完美诠释了。

在秀完美呈现获得掌声欢呼的一刻,Raf Simons如释重负,潸然泪下。

尽管Raf时代的Dior已然成为过去式,但它优雅的廓形、讲究的细节,Raf式的比例,始终是我心中很爱的Dior模样。

记录Yves Saint Laurent的电影和纪录片不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4年的电影「伊夫圣罗兰传」。从演员表演,到故事编排都非常引人入胜。

但说回到纪录片,10年的「疯狂的爱 L'amour Fou」便是很全面真实地描述了Yves Saint Laurent的一生。

几乎在每一部关于Yves Saint Laurent的回忆作品中,Pierre Berge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当然,包括了他真实的人生中。

Pierre Berge是他的挚友、爱人、事业伙伴,相伴半个世纪。

「疯狂的爱 L'amour Fou」绝不是一出沉闷的纪录片,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通过Pierre Berge独白,娓娓道来的爱情电影。是关于时尚、爱情、艺术的疯狂的爱。

马约尔花园Yves Saint Laurent之墓

影片的开头是Yves Saint Laurent告别时尚界的发布会以及他的葬礼。接下以Pierre Berge整理拍卖他们共同拥有的艺术藏品为线索,把Yves Saint Laurent一生中的片段与一件件艺术品串联起来。

在YSL众多的作品中,跟艺术品有着最密切联系的,就要数这一件蒙德里安的连衣裙了。

从来没有人会想到,可以用这种方式,轻松拥有一幅蒙德里安,然后进入平常的生活中。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YSL那些经典绝美的作品,放在今天仍然丝毫不显过时。

可以看到Yves Saint Laurent在马拉喀什开心逍遥,灵感迸发的日子。

可以看到他患抑郁症加重之后消沉的样子。

「名望是对快乐的华丽哀悼」。

用来形容Yves Saint Laurent就再适合不过了。

而始终陪伴的,还是Pierre Berge。

最后,影片落幕在这场在巴黎大皇宫举行的「世纪拍卖」。最让我难忘的不是最后落槌的天价,而是Pierre Berge独自一人坐在拍卖场中的身影。

要知道失去某个人?某个和你一起生活过,经历过高峰低谷,在一起50年,亲自为他合上眼睛的人,要知道这种心情完全不是看到艺术品被拍卖行付之一炬可以比拟的。

——Pierre Berge

也许,这就是Pierre Berge对于Yves Saint Laurent不朽的道别方式。

除了设计师的纪录片,以下的两部关于fashion industry的影片也绝对值得一看。

「The First Monday in May」记录了2015年以「中国:镜花水月」为题的时尚特展MET Gala的筹备过程。

主角是女魔头Anna Wintour,以及时任大都会博物馆服装学院策展人,现任院长的Andrew Bolton。

复杂宏大的策展过程,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到展厅设计、从电影中找寻灵感、处理服装藏品,小至安排晚宴的座位表......从影片中就能感觉到环环相扣的紧张和严谨。

这次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史上最大规模的展览,展出了包括了Christian Dior、Alexander McQueen、John Galliano等等设计师的中国灵感作品。展览陈列最终的效果也是相当地美轮美奂。

当然,影片里也少不了MET Ball的重头戏,红毯上的名人们的争奇斗艳。最瞩目的,当属Rihanna那一身由郭培花费两年时间打造的「煎蛋装」了。

在最近的一部电影「Ocean's 8」里面,就是以设计师为安妮海瑟薇所饰演的明星打造参加MET Ball的礼服而展开的。

东方和西方、艺术和时尚、古典与现代交融、相互影响,碰撞出新的火花的整个过程,是本次展览的核心。

——Andrew Bolton

此片的另一大看点,是透露出中西方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差异。在我的记忆中,当时中国网民对「中国:镜花水月」的评价是负多于正的。

他们认为展览始终反映的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龙袍、青花瓷等等陈腔滥调只能代表旧中国的时尚风貌。

这个问题,在他们的北京新闻发布会采访中,也有被提起。

他们请来了王家卫、邓文迪以及时尚投资人曹其峰担任这次盛会的顾问,以中国人的视角出谋划策。

纪录片里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当谈论到中国当代审美是什么的时候,大家都迟疑了。而结论是,中国当代审美还在形成当中。

所以,除了比华丽更华丽的服装与宴会之外,整部纪录片也有许多引人思考之处~

如果你对「Devil Wears Prada」里面的主编Miranda或是Anna Wintour已经充满敬仰憧憬,那么这部「Diana Vreeland:The Eye Has to Travel」就可以让你了解这位充满passion的时尚教主Diana Vreeland。

她可称得上是时尚编辑中的传奇。

出生在巴黎,熏陶于奢华与美,在俄罗斯学校跳舞,在伦敦接受最前沿的时尚。从她的童年开始,Diana Vreeland的眼睛就一直在旅行。

我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我的学校就是世界

——Diana Vreeland

缤纷丰富的经历,给了她非常出众的审美。她说,当时的Harper's Bazaar主编就是在舞池中,被她的一身Chanel裙子吸引,而把她招进了杂志社。

从小被母亲形容为extremely ugly,她却打造了整个时尚产业的美学观。

在她的到来之前,时尚杂志的内容大多是如何讨好丈夫的生活杂志。毫无疑问,Diana Vreeland给Bazzar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用23年的时间,奠定了Harper’s Bazaar的风格和时尚定位。

她对时尚摄影艺术形式的见地,都是远远超于我们的,哪怕是放到今天,这些经典的大片依然不过气。在她手上,也提拔过不少明星和模特。

随后,她接手了Vogue,创造了权威时尚杂志的地位。「12月刊」也正是Diana Vreeland所开创的。

有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是看照片的?我不是,眼睛需要旅行。

——Diana Vreeland

如果看过今天推荐的6部纪录片,你大概也会发现,每部纪录片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Diana Vreeland从Vogue退休之后来到大都会博物馆担任时装顾问,办起了MET Gala;在「The First Monday in May」的筹备过程中看到了YSL的蒙德里安裙......

而纪录片的形式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表面的光鲜下,是一群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人,真实的努力和付出,才让这个行业变得更精彩更可爱啊!

图文编辑:Nicole

You May Also Like

时装电影|除了拿下奥斯卡的「魅影缝匠」,这些也绝对值得你看!

这些年|最令我爱不释手的小众杂志!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不可错过的6部时装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