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具体到底是咋回事儿?

图片发自App

是不是热爱写作的你,经常遇到这个情节:

读到某本奉为圭臬的写作书时,教你描写或者叙述要具体!具体!再具体一些!而你,看似理解,实践起来却不是一回事,总在想:为什么不简单些?非要写的啰嗦?

这实际是初学写作者必经之阶段,不但你遇到过,我遇到过,鲁迅、海明威遇到过,刘同、Spenser遇到过,估计古今中外作家都遇到过,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如上文,我已经潜移默化的写出来了,上段提到鲁迅、海明威、刘同和Spenser四个人,就是写具体的表现!

如果这一段去掉「鲁迅、海明威遇到过,刘同、Spenser遇到过」,就会变成这样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一段话:

这实际是初学写作者必经之阶段,不但你遇到过,我遇到过,估计古今中外作家都遇到过,所以不必大惊小怪。

很显然,这一段话太过平庸,没有任何说服力,读者不会留下任何印象,甚至觉得你的文字矫情,再进一步说矫揉造作!

写文章写具体是一种本事,是成手和新手的分界线。

以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来解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看看,大师就是大师。鲁迅在这里把百草园一草一木,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并且特具画面感,充满童趣意味,特别有代入感,为整篇文章最为精妙之处,也是全文最大自然段,权重可见多大!

这就是具体的成功运用。

图片发自App

再回到前文例子,我为什么只举鲁迅、海明威、刘同和Spenser四个人例子?为什么不是曹雪芹、巴尔扎克、吴晓波和李笑来?

因为具体就代表着深入深刻,例子是为全文服务的,得让读者信服,具体的人或事要契合主题,画龙点睛!

这就不难理解,鲁迅、海明威是具体描写的代表人物。鲁迅前面说过,大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更是具体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迄今为止没有哪部作品能超越「老人与海」的深度和高度!

刘同和Spenser是新媒体代表,都是炙手可热的大咖级人物,其作品正是靠着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具体故事,不断刷屏,高产10万+,百万+,甚至千万+的文章!新媒体作者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

所以,此例子作用是前后呼应,顺承说明前面「不但你遇到过,我遇到过」这句话,引出后面「估计古今中外作家都遇到过,所以不必大惊小怪。」再联系起来看,是不是具体的恰到好处?

尤其暗合链接古今中外之代表人物。

而曹雪芹、巴尔扎克、吴晓波和李笑来在这里运用,是不是显得突兀?虽然名气都比上面例子人物名气大,但要具体首先要合适!

到这里,读者也可以总结出,写作写到具体,说的就是写到具体人和具体事,写到最能概括的特点和特征,写到呼之欲出,写到人和事的骨头里!

如此写作,文章才够丰满,够扎实,够味儿!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具体到底是咋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