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收录到1.1K Star数开源学习指南——《大厂面试指北》,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大厂面试相关的内容及获取《大厂面试指北》离线PDF版,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码关注公众号“大厂面试”,谢谢大家了!
《大厂面试指北》最佳阅读地址:
http://notfound9.github.io/interviewGuide/
《大厂面试指北》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NotFound9/interviewGuide
获取《大厂面试指北》离线PDF版,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大厂面试”
《大厂面试指北》项目截图:
文章说明
本文主要是对美团的分布式ID框架Leaf的原理进行介绍,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一些issue,对Leaf项目进行功能增强,问题修复及优化改进,改进后的项目地址在这里:
Leaf项目改进计划 https://github.com/NotFound9/Leaf
Leaf原理分析
Snowflake生成ID的模式
7849276-4d1955394baa3c6d.png
snowflake算法对于ID的位数是上图这样分配的:
1位的符号位+41位时间戳+10位workID+12位序列号
加起来一共是64个二进制位,正好与Java中的long类型的位数一样。
美团的Leaf框架对于snowflake算法进行了一些位数调整,位数分配是这样:
最大41位时间差+10位的workID+12位序列化
虽然看美团对Leaf的介绍文章里面说
Leaf-snowflake方案完全沿用snowflake方案的bit位设计,即是“1+41+10+12”的方式组装ID号。
其实看代码里面是没有专门设置符号位的,如果timestamp过大,导致时间差占用42个二进制位,时间差的第一位为1时,可能生成的id转换为十进制后会是负数:
//timestampLeftShift是22,workerIdShift是12
long id =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 (workerId << workerIdShift) | sequence;
时间差是什么?
因为时间戳是以1970年01月01日00时00分00秒作为起始点,其实我们一般取的时间戳其实是起始点到现在的时间差,如果我们能确定我们取的时间都是某个时间点以后的时间,那么可以将时间戳的起始点改成这个时间点,Leaf项目中,如果不设置起始时间,默认是2010年11月4日09:42:54,这样可以使得支持的最大时间增长,Leaf框架的支持最大时间是起始点之后的69年。
workID怎么分配?
Leaf使用Zookeeper作为注册中心,每次机器启动时去Zookeeper特定路径/forever/下读取子节点列表,每个子节点存储了IP:Port及对应的workId,遍历子节点列表,如果存在当前IP:Port对应的workId,就使用节点信息中存储的workId,不存在就创建一个永久有序节点,将序号作为workId,并且将workId信息写入本地缓存文件workerID.properties,供启动时连接Zookeeper失败,读取使用。因为workId只分配了10个二进制位,所以取值范围是0-1023。
序列号怎么生成?
序列号是12个二进制位,取值范围是0到4095,主要保证同一个leaf服务在同一毫秒内,生成的ID的唯一性。
序列号是生成流程如下:
1.当前时间戳与上一个ID的时间戳在同一毫秒内,那么对sequence+1,如果sequence+1超过了4095,那么进行等待,等到下一毫秒到了之后再生成ID。
2.当前时间戳与上一个ID的时间戳不在同一毫秒内,取一个100以内的随机数作为序列号。
if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
sequence = (sequence + 1) & sequenceMask;
if (sequence == 0) {
//seq 为0的时候表示是下一毫秒时间开始对seq做随机
sequence = RANDOM.nextInt(100);
timestamp = tilNextMillis(lastTimestamp);
}
} else {
//如果是新的ms开始
sequence = RANDOM.nextInt(100);
}
lastTimestamp = timestamp;
segment生成ID的模式
5e4ff128.png
这种模式需要依赖MySQL,表字段biz_tag代表业务名,max_id代表该业务目前已分配的最大ID值,step代表每次Leaf往数据库请求时,一次性分配的ID数量。
大致流程就是每个Leaf服务在内存中有两个Segment实例,每个Segement保存一个分段的ID,
一个Segment是当前用于分配ID,有一个value属性保存这个分段已分配的最大ID,以及一个max属性这个分段最大的ID。
另外一个Segement是备用的,当一个Segement用完时,会进行切换,使用另一个Segement进行使用。
当一个Segement的分段ID使用率达到10%时,就会触发另一个Segement去DB获取分段ID,初始化好分段ID供之后使用。
Segment {
private AtomicLong value = new AtomicLong(0);
private volatile long max;
private volatile int step;
}
SegmentBuffer {
private String key;
private Segment[] segments; //双buffer
private volatile int currentPos; //当前的使用的segment的index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nextReady; //下一个segment是否处于可切换状态
private volatile boolean initOk; //是否初始化完成
private final AtomicBoolean threadRunning; //线程是否在运行中
private final ReadWriteLock lock;
private volatile int step;
private volatile int minStep;
private volatile long updateTimestamp;
}
Leaf项目改进
目前Leaf项目存在的问题是
Snowflake生成ID相关:
1.注册中心只支持Zookeeper
而对于一些小公司或者项目组,其他业务没有使用到Zookeeper的话,为了部署Leaf服务而维护一个Zookeeper集群的代价太大。所以原项目中有issue在问”怎么支持非Zookeeper的注册中心“,由于一般项目中使用MySQL的概率会大很多,所以增加了使用MySQL作为注册中心,本地配置作为注册中心的功能。
2.潜在的时钟回拨问题
由于启动前,服务器时间调到了以前的时间或者进行了回拨,连接Zookeeper失败时会使用本地缓存文件workerID.properties中的workerId,而没有校验该ID生成的最大时间戳,可能会造成ID重复,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修复。
3.时间差过大时,生成id为负数
因为缺少对时间差的校验,当时间差过大,转换为二进制数后超过41位后,在生成ID时会造成溢出,使得符号位为1,生成id为负数。
Segement生成ID相关:
没有太多问题,主要是根据一些issue对代码进行了性能优化。
具体改进如下:
Snowflake生成ID相关的改进:
1.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84,增加zk_recycle模式(注册中心为zk,workId循环使用)
2.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100,增加MySQL模式(注册中心为MySQL)
3.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100,增加Local模式(注册中心为本地项目配置)
4.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84,修复启动时时钟回拨的问题
5.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106,修复时间差过大,超过41位溢出,导致生成的id负数的问题
Segement生成ID相关的改进:
1.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68,优化SegmentIDGenImpl.updateCacheFromDb()方法。
2.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 issue#88,使用位运算&替换取模运算
snowflake算法生成ID的相关改进
Leaf项目原来的注册中心的模式(我们暂时命令为zk_normal模式)
使用Zookeeper作为注册中心,每次机器启动时去Zookeeper特定路径下读取子节点列表,如果存在当前IP:Port对应的workId,就使用节点信息中存储的workId,不存在就创建一个永久有序节点,将序号作为workId,并且将workId信息写入本地缓存文件workerID.properties,供启动时连接Zookeeper失败,读取使用。
1.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84,增加zk_recycle模式(注册中心为zk,workId循环使用)
问题详情:
issue#84:workid是否支持回收?
SnowflakeService模式中,workid是否支持回收?分布式环境下,每次重新部署可能就换了一个ip,如果没有回收的话1024个机器标识很快就会消耗完,为什么zk不用临时节点去存储呢,这样能动态感知服务上下线,对workid进行管理回收?
解决方案:
开发了zk_recycle模式,针对使用snowflake生成分布式ID的技术方案,原本是使用Zookeeper作为注册中心为每个服务根据IP:Port分配一个固定的workId,workId生成范围为0到1023,workId不支持回收,所以在Leaf的原项目中有人提出了一个issue#84 workid是否支持回收?,因为当部署Leaf的服务的IP和Port不固定时,如果workId不支持回收,当workId超过最大值时,会导致生成的分布式ID的重复。所以增加了workId循环使用的模式zk_recycle。
如何使用zk_recycle模式?
在Leaf/leaf-server/src/main/resources/leaf.properties中添加以下配置
//开启snowflake服务
leaf.snowflake.enable=true
//leaf服务的端口,用于生成workId
leaf.snowflake.port=
//将snowflake模式设置为zk_recycle,此时注册中心为Zookeeper,并且workerId可复用
leaf.snowflake.mode=zk_recycle
//zookeeper的地址
leaf.snowflake.zk.address=localhost:2181
启动LeafServerApplication,调用/api/snowflake/get/test就可以获得此种模式下生成的分布式ID。
curl domain/api/snowflake/get/test
1256557484213448722
zk_recycle模式实现原理
按照上面的配置在leaf.properties里面进行配置后,
if(mode.equals(SnowflakeMode.ZK_RECYCLE)) {//注册中心为zk,对ip:port分配的workId是课循环利用的模式
String zkAddress = properties.getProperty(Constants.LEAF_SNOWFLAKE_ZK_ADDRESS);
RecyclableZookeeperHolder holder = new RecyclableZookeeperHolder(Utils.getIp(),port,zkAddress);
idGen = new SnowflakeIDGenImpl(holder);
if (idGen.init()) {
logger.info("Snowflake Service Init Successfully in mode " + mode);
} else {
throw new InitException("Snowflake Service Init Fail");
}
}
此时SnowflakeIDGenImpl使用的holder是RecyclableZookeeperHolder的实例,workId是可循环利用的,RecyclableZookeeperHolder工作流程如下:
1.首先会在未使用的workId池(zookeeper路径为/snowflake/leaf.name/recycle/notuse/)中生成所有workId。
2.然后每次服务器启动时都是去未使用的workId池取一个新的workId,然后放到正在使用的workId池(zookeeper路径为/snowflake/leaf.name/recycle/inuse/)下,将此workId用于Id生成,并且定时上报时间戳,更新zookeeper中的节点信息。
3.并且定时检测正在使用的workId池,发现某个workId超过最大时间没有更新时间戳的workId,会把它从正在使用的workId池移出,然后放到未使用的workId池中,以供workId循环使用。
4.并且正在使用这个很长时间没有更新时间戳的workId的服务器,在发现自己超过最大时间,还没有上报时间戳成功后,会停止id生成服务,以防workId被其他服务器循环使用,导致id重复。
2.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100,增加MySQL模式(注册中心为MySQL)
问题详情:
issue#100:如何使用非zk的注册中心?
解决方案:
开发了mysql模式,这种模式注册中心为MySQL,针对每个ip:port的workid是固定的。
如何使用这种mysql模式?
需要先在数据库执行项目中的leaf_workerid_alloc.sql,完成建表,然后在Leaf/leaf-server/src/main/resources/leaf.properties中添加以下配置
//开启snowflake服务
leaf.snowflake.enable=true
//leaf服务的端口,用于生成workId
leaf.snowflake.port=
//将snowflake模式设置为mysql,此时注册中心为Zookeeper,workerId为固定分配
leaf.snowflake.mode=mysql
//mysql数据库地址
leaf.jdbc.url=
leaf.jdbc.username=
leaf.jdbc.password=
启动LeafServerApplication,调用/api/snowflake/get/test就可以获得此种模式下生成的分布式ID。
curl domain/api/snowflake/get/test
1256557484213448722
实现原理
使用上面的配置后,此时SnowflakeIDGenImpl使用的holder是SnowflakeMySQLHolder的实例。实现原理与Leaf原项目默认的模式,使用Zookeeper作为注册中心,每个ip:port的workid是固定的实现原理类似,只是注册,获取workid,及更新时间戳是与MySQL进行交互,而不是Zookeeper。
if (mode.equals(SnowflakeMode.MYSQL)) {//注册中心为mysql
DruidDataSource dataSource = new DruidDataSource();
dataSource.setUrl(properties.getProperty(Constants.LEAF_JDBC_URL));
dataSource.setUsername(properties.getProperty(Constants.LEAF_JDBC_USERNAME));
dataSource.setPassword(properties.getProperty(Constants.LEAF_JDBC_PASSWORD));
dataSource.init();
// Config Dao
WorkerIdAllocDao dao = new WorkerIdAllocDaoImpl(dataSource);
SnowflakeMySQLHolder holder = new SnowflakeMySQLHolder(Utils.getIp(), port, dao);
idGen = new SnowflakeIDGenImpl(holder);
if (idGen.init()) {
logger.info("Snowflake Service Init Successfully in mode " + mode);
} else {
throw new InitException("Snowflake Service Init Fail");
}
}
3.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100,增加Local模式(注册中心为本地项目配置)
问题详情:
issue#100:如何使用非zk的注册中心?
解决方案:
开发了local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适用于部署Leaf服务的IP和Port基本不会变化的情况,就是在Leaf项目中的配置文件leaf.properties中显式得配置某某IP:某某Port对应哪个workId,每次部署新机器时,将IP:Port的时候在项目中添加这个配置,然后启动时项目会去读取leaf.properties中的配置,读取完写入本地缓存文件workId.json,下次启动时直接读取workId.json,最大时间戳也每次同步到机器上的缓存文件workId.json中。
如何使用这种local模式?
在Leaf/leaf-server/src/main/resources/leaf.properties中添加以下配置
//开启snowflake服务
leaf.snowflake.enable=true
//leaf服务的端口,用于生成workId
leaf.snowflake.port=
#注册中心为local的的模式
#leaf.snowflake.mode=local
#leaf.snowflake.local.workIdMap=
#workIdMap的格式是这样的{"Leaf服务的ip:端口":"固定的workId"},例如:{"10.1.46.33:8080":1,"10.1.46.33:8081":2}
启动LeafServerApplication,调用/api/snowflake/get/test就可以获得此种模式下生成的分布式ID。
curl domain/api/snowflake/get/test
1256557484213448722
4.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84,修复启动时时钟回拨的问题
问题详情:
issue#84:因为当使用默认的模式(我们暂时命令为zk_normal模式),注册中心为Zookeeper,workId不可复用,上面介绍了这种模式的工作流程,当Leaf服务启动时,连接Zookeeper失败,那么会去本机缓存中读取workerID.properties文件,读取workId进行使用,但是由于workerID.properties中只存了workId信息,没有存储上次上报的最大时间戳,所以没有进行时间戳判断,所以如果机器的当前时间被修改到之前,就可能会导致生成的ID重复。
解决方案:
所以增加了更新时间戳到本地缓存的机制,每次在上报时间戳时将时间戳同时写入本机缓存workerID.properties,并且当使用本地缓存workerID.properties中的workId时,对时间戳进行校验,当前系统时间戳<缓存中的时间戳时,才使用这个workerId。
//连接失败,使用本地workerID.properties中的workerID,并且对时间戳进行校验。
try {
Properties properties = new Properties();
properties.load(new FileInputStream(new File(PROP_PATH.replace("{port}", port + ""))));
Long maxTimestamp = Long.valueOf(properties.getProperty("maxTimestamp"));
if (maxTimestamp!=null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5.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106,修复时间差过大,超过41位溢出,导致生成的id负数的问题
问题详情:
因为Leaf框架是沿用snowflake的位数分配
最大41位时间差+10位的workID+12位序列化,但是由于snowflake是强制要求第一位为符号位0,否则生成的id转换为十进制后会是复试,但是Leaf项目中没有对时间差进行校验,当时间戳过大或者自定义的twepoch设置不当过小,会导致计算得到的时间差过大,转化为2进制后超过41位,且第一位为1,会导致生成的long类型的id为负数,例如当timestamp = twepoch+2199023255552L时,
此时在生成id时,timestamp - twepoch会等于2199023255552,2199023255552转换为二进制后是1+41个0,此时生成的id由于符号位是1,id会是负数-9223372036854775793
long id = ((timestamp - twepoch) << timestampLeftShift) | (workerId << workerIdShift) | sequence;
解决方案:
//一开始将最大的maxTimeStamp计算好
this.maxTimeStamp = ~(-1L << timeStampBits) + twepoch;
//然后生成ID时进行校验
if (timestamp>maxTimeStamp) {
throw new OverMaxTimeStampException("current timestamp is over maxTimeStamp, the generate id will be negative");
}
针对Segement生成分布式ID相关的改进
1.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68,优化SegmentIDGenImpl.updateCacheFromDb()方法
针对issue#68里面的优化方案,对Segement Buffer的缓存数据与DB数据同步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主要是对
对SegmentIDGenImpl.updateCacheFromDb()方法进行了优化。
原方案工作流程:
1.遍历cacheTags,将dbTags的副本insertTagsSet中存在的元素移除,使得insertTagsSet只有db新增的tag
2.遍历insertTagsSet,将这些新增的元素添加到cache中
3.遍历dbTags,将cacheTags的副本removeTagsSet中存在的元素移除,使得removeTagsSet只有cache中过期的tag
4.遍历removeTagsSet,将过期的元素移除cache
这种方案需要经历四次循环,使用两个HashSet分别存储db中新增的tag,cache中过期的tag,
并且为了筛选出新增的tag,过期的tag,对每个现在使用的tag有两次删除操作,
原有方案代码如下:
List dbTags = dao.getAllTags();
if (dbTags == null || dbTags.isEmpty()) {
return;
}
List cacheTags = new ArrayList(cache.keySet());
Set insertTagsSet = new HashSet<>(dbTags);
Set removeTagsSet = new HashSet<>(cacheTags);
//db中新加的tags灌进cache
for(int i = 0; i < cacheTags.size(); i++){
String tmp = cacheTags.get(i);
if(insertTagsSet.contains(tmp)){
insertTagsSet.remove(tmp);
}
}
for (String tag : insertTagsSet) {
SegmentBuffer buffer = new SegmentBuffer();
buffer.setKey(tag);
Segment segment = buffer.getCurrent();
segment.setValue(new AtomicLong(0));
segment.setMax(0);
segment.setStep(0);
cache.put(tag, buffer);
logger.info("Add tag {} from db to IdCache, SegmentBuffer {}", tag, buffer);
}
//cache中已失效的tags从cache删除
for(int i = 0; i < dbTags.size(); i++){
String tmp = dbTags.get(i);
if(removeTagsSet.contains(tmp)){
removeTagsSet.remove(tmp);
}
}
for (String tag : removeTagsSet) {
cache.remove(tag);
logger.info("Remove tag {} from IdCache", tag);
}
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这些中间过程,现方案工作流程:
只需要遍历dbTags,判断cache中是否存在这个key,不存在就是新增元素,进行新增。
遍历cacheTags,判断dbSet中是否存在这个key,不存在就是过期元素,进行删除。
现有方案代码:
List dbTags = dao.getAllTags();
if (dbTags == null || dbTags.isEmpty()) {
return;
}
//将dbTags中新加的tag添加cache,通过遍历dbTags,判断是否在cache中存在,不存在就添加到cache
for (String dbTag : dbTags) {
if (cache.containsKey(dbTag)==false) {
SegmentBuffer buffer = new SegmentBuffer();
buffer.setKey(dbTag);
Segment segment = buffer.getCurrent();
segment.setValue(new AtomicLong(0));
segment.setMax(0);
segment.setStep(0);
cache.put(dbTag, buffer);
logger.info("Add tag {} from db to IdCache, SegmentBuffer {}", dbTag, buffer);
}
}
List cacheTags = new ArrayList(cache.keySet());
Set dbTagSet = new HashSet<>(dbTags);
//将cache中已失效的tag从cache删除,通过遍历cacheTags,判断是否在dbTagSet中存在,不存在说明过期,直接删除
for (String cacheTag : cacheTags) {
if (dbTagSet.contains(cacheTag) == false) {
cache.remove(cacheTag);
logger.info("Remove tag {} from IdCache", cacheTag);
}
}
两个方案对比:
- 空间复杂度
相比原方案需要使用两个HashSet,这种方案的只需要使用一个hashSet,空间复杂度会低一些。 - 时间复杂度
总遍历次数会比原来的少,时间复杂度更低,因为判断是新增,过期的情况就直接处理了,不需要后续再单独遍历,
而且不需要对cache和dbtag的交集进行删除操作,因为原来方案为了获得新增的元素,是将dbSet的副本中现有元素进行删除得到。 - 代码可读性
原方案是4个for循环,总共35行代码,现方案是2个for循环,总共25行代码,更加简洁易懂。
2.针对Leaf原项目中的issue#88,使用位运算&替换取模运算
这个更新是针对这个issue#88 提出的问题,使用位运算&来代替取模运算%,执行效率更高。
原代码:
public int nextPos() {
return (currentPos + 1) % 2;
}
现代码:
public int nextPos() {
return (currentPos + 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