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三)

        朱以撒《持抱不放》说的是锁,探寻的是历史,是人心。锁的功能是守护,锁的品质是持抱不放,锁是私有制的产物。但锁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制锁者永远不如开锁者。景区的连心锁永远无人开启,然而连心锁的男女主人或许早已分道扬镳,锁还可为建筑商增加筹码,锁还可对最亲的人锁上隐私,比如抽屉,日记本,以至延伸到电话、存折和电脑的密码,以及守口如瓶,等等。飞针走线,细针密脚,旁敲侧击,象征联想,总之,这是一篇写锁的至文也是美文。

        黄亚洲《张先生走来又走去》很别致,张先生在渥太华国会大厦前走来走去,零下七度,风雪扑打着他旁边圆池水中喷出的蓝色的“生命之火”,他胸前纸板上印着一个微笑的八九岁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在一年前被拐杀了,他是来求真相的,然而国会大厦却沉默着。纯白描,夹以象征手法,如看无声电影。

        刘长春应该是读懂了八大山人,踌躇满志,饱蘸浓墨,大写意,一挥而就散文名作《八大山人》,这篇散文或曰美文是可以不朽的,它画出了八大山人的形,也画出了八大山人的神,神难画,形更难画,形神兼备,妙笔生花。文字就是墨汁,不必绞尽脑汁,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一江春水向东流,别有天地非人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拣尽寒枝不肯栖,无边丝雨细如愁,拆开来,多是宋词唐诗,合起来,却是刘氏独家语言。

        刘志成《怀念红狐》写一只红狐叼走一只鸡,四只狐崽却无意中落入养鸡人家之手,本指望把狐崽养大些卖了给孩子攒学费,不想那狐妈半夜来院子里寻亲,母子哀号,动人心魄,这家人终于把狐崽放了。狐的母性唤醒了人的恻隐之心,故事圆满结局。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再也见不到红狐了,这大概就是作者“怀念红狐”的初衷,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这个世界才能成为一个生机盎然的乐园。记得爸妈有一回从田埂边拣来几只秧鸡雏儿,毛茸茸的,煞是可爱,到第二天早上几只雏儿就不见了,我急得哭,妈说那几只小秧鸡的妈妈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会着急的。五十年过去,我也怀念那几只小秧鸡。读了《怀念红狐》,往事历历在目,故人音容宛然。

        熊育群《复活的词语》容量很大,有中原文化,有楚文化,有齐鲁文化,有一路上经过的古地名,菏泽,庄子,濠濮间想,梁山泊,庄子和孔子的分野,朝堂和江湖的对立。一边走,一边想,一部历史就在作者的脚下铺展开来。

        赵柏田《痛》是母亲的疼痛,读来感同身受。母亲的痛是人生的痛,人生总得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子宫肌瘤使她失去了子宫,疼;陈年的支气管炎犯了,咳得疼;饭撬骨碎了,疼;接下来是牙疼,作者打破常规,一连用了四十一个“嘶”和五十个“咳”,既是听觉,也是触觉,母子连心,读者也感受到了,因为我们自己也曾有过病痛的体验,我们每个人也有母亲或曾有过母亲。但愿我们能为她分担,但愿母亲能永远陪伴着你我。

        吴克敬《失声的秦腔》通过唱秦腔的冯十八和他的知青媳妇的经历写农村二十年的变迁。一无所长的冯十八把自己唱的眉户硬说成是秦腔,虽说是娘娘腔,但毕竟给枯涩无味的乡村生活带来了些许娱乐,他给自己唱来了知青媳妇,两人后来又唱到了宣传队,吃香喝辣,衣锦还乡,然而改革开放,土地承包,人们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冯十八却还在原地踏步,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没有把握好机会,以至被时代的列车甩在后面,这就不能不让人唏嘘。作者对他家那个照壁的描写,对照壁上那丛太阳花的描写意味深长。

(2021.8.30.~8.31.日记)(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05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