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家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虽然互联网、喷气式飞机缩短了游子和家乡的距离,聊天视频拉近了游子和家人的距离,但每每吟起这句诗来,一湾古典的乡愁,总能潜入这座灯火通明的城市,潜入远离故乡的游子心中,浅浅涟漪,终汩汩汇成抢票返乡的冲动。

春节回家,从18岁乘上驶往北京的列车那天开始,早已成为了内心那份郑重而又激动的仪式。

18岁那年,坚定地说:一定要去远方上大学,不在家门口上学。少年青春里只有初生牛犊的意气风发。

后来如愿北上求学,来到了似曾相识的那所大学——十二三岁时在学校玻璃窗里瞟过的那几个字,如今出现在了眼前门口上的牌匾。

开学第一天,沉浸在开启新生活兴奋的我,在教室外走廊那头窗前,听着电话那头外婆略带哭腔的声音。“以后在外面给自己买好吃的,想到你一个人在外,我就挂念。”“您放心,这儿什么都有买”。几年过去,始终记得那刻夕阳落在长长的走廊里,安静无人。

那天晚上,整理行李箱,一张妹妹的照片赫然出现在软软的衣服中。什么时候,那个天天和我互怼、嫌弃我唠叨的妹妹有了这份细腻的心思。

几年后,才知道这张照片在我人生坐标上的意义。它意味着,自此,从小到大和我朝夕相处的妹妹,在未来绝大部分时间里,和我总相距着22个小时K字开头的火车车程。

我们就像两棵树,一棵长在长江以南的南方,一棵长在黄河以北的北方,虽然彼此根系相连,心心牵挂。

如果说,读书的时候,一张返乡火车票,这头是儿时的梦想,那头是每逢放假归去的老家。

那么,工作成家后,一张返乡机票,这头是安定下来的生活,那头是自己聚少离多的家人盼念,是潜意识里的根和魂。

如今,团圆的日子只能变成仓促急凑的数日停留了。

在北京十一年了,已经吃不惯南方两季生长的稻米,吃不惯辣得嘴唇火红的的辣椒,受不了双r手冻得发紫的南方冬天,却早已习惯北方的饺子、杨絮、暖气~~

然而,看书的时候,曾国藩、沈从文、岳麓书院、洞庭湖……这些和湖南有关的字眼,总能勾起浓厚兴趣。在与文字对话中,一场场文化寻根在潜移默化中周而复始,直至体味湖南人身上的那股劲儿,才觉踏实。

再过几天,终能返乡了。

一踏进返乡的飞机机舱内,嘈杂的声音里,一听到熟悉的湖南口音,耳朵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然后灵敏定位那位素不相识却分外亲切的老乡。

飞机一落地,平日努力练习字正腔圆的唇舌,一下便暴露了天性,一张嘴就是纯正的湖南普通话,每句话的尾音一定要加上扬起的湘音特有音调才入味。

耳边响起那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年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