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果的“红与黑”想到的

      去年的时候一位朋友推荐我看看复旦大学陈果的东西,结果我一拖再拖的到了今年7月才买了三本她的书开始阅读,阅读过程中很多次让我惊讶于我们的隔空共鸣。在我还意犹未尽思考着她的很多观点时,网络上就已经开始频繁出现“陈果从平凡人到网红再到现在的被遗弃”、“被大家叫停”、“不再被人追捧”等文章,我在想是谁让她变红?是谁又将她遗弃?红的本身是由万众推崇,而遗弃想必也是众人推之吧。这个看上去“红与黑”有她本人多少主观意识在里面呢?由此我不禁想到佛教。

        那些文章的核心思想大抵归纳出来就是:理想化的心灵鸡汤,无法和现实想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学习佛教何其的相似,多少人走进佛教之初,只是为了烧香拜佛、经忏佛事等信仰层面的祈福活动;但是随着对佛教义理的接触,大部分人除了信仰活动之外,开始听经闻法、思维法义,逐渐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样的转变是因为希求可以将佛法的思想和智慧在日用生活生发挥作用。有句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将佛法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出现过多少回的“两层皮”现象,然而,仍然有人在孜孜不倦的学习着,在荆棘路上摸索着,一直在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高僧大德的传记向我们诉说着他们在学佛这条道路上的求索与成功,他们似乎是我们遥不可及的人群。那么在我们身边,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将自己内在的“小我”撕的血肉模糊,一边将塑造“大我”的品格日趋完善,这个变化是米粒之珠、是波澜不惊、是日积月累、是“润物细无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想必这些语句都是早已烂熟于口的,但是却未能铭记于心并善用之。也许是这条道路走的太过坎坷,总想给自己找一个堂而皇之放弃的借口,自然而然那些熬出“心灵鸡汤”、指出觉悟人生之路的人,但凡有一点瑕疵,亦或是无法满足速食主义、拿来实用主义的欲望,就会当成那个最合适不过的借口。

        无论是陈果的“红与黑”,还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圆证菩提”,真正起变化的不是陈果、不是佛陀,而是你的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陈果的“红与黑”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