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忠系列:给焦虑感松绑

  得知蔡志忠去少林寺出家了,最近读了一系列蔡志忠的书。初读觉得在骗我钱,大面积留白、大比例原文、零零星星的漫画。没觉得有特别多的智力成果啊!还那么红、那么火、那么风靡,这也太容易了吧!
  不过后来想想,时也运也,在到处焦虑蔓延的时候,蔡志忠作品中的松弛感、目标感,恰恰独特又精准。
  当然如果悟性好,直接读《坛经》我觉得效果更好。
  蔡志忠绝不是不努力,相反,他童年时代就确立了人生目标,一生锲而不舍深耕一个领域,极度专注,是天才级别的人生履历。他所说的努力无用,也更是在强调目标和意义的重要性,否的是盲目的努力。
  不过这些不是要说的重点。重点是这个时代稀缺的“松弛感”,跟我最近的心态也很契合,实在是太推荐了。
  当精明的商人从焦虑感中发现商机的时候,成功学、养生学、鸡娃圈里,便延生出五花八门的商业模式。人们受到蛊惑,似乎人到中年要么得有一大堆证书加持,要么就得发展出个别副业。而在这些副业中,“写作”因为号称门槛低、来钱快,又加上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大V、意见领袖频出,天价广告费令人眼红,软广文案似乎也没那么难写。总之呢,各种N天写作培训营的小广告也出来了,让人想起天桥和人行道上那些名片大小的广告。
  一个焦虑的时代,到处都是教人变现的要约邀请。

爱好是可耻的,是玩物丧志和不思进取的,爱好变现才是唯一的正途。
您若喜欢读书,尤其是读小说这种“无用”的书,如果不引流变现,那就没有意义。您若爱好画画,那可以趁着教育风口去办一个少儿培训机构啊,不然您闷家里画画,有什么意义呢?
可是爱好一旦与副业挂钩,又会引来一大堆麻烦。需要有人投资,需要懂得商业模式,需要抓住市场痛点,需要平衡个性和普适性,最直接的,需要计算主业和副业投入产出比例。三合计两合计,8小时以外的爱好带来的营业收入似乎怎么也无法与8小时以内的主业相提并论。
其实有时何必呢?爱好仅仅是爱好难道不好吗?辛辛苦苦工作一整天,难道没有资格猫在灯下追剧看书放空一下吗?
以及,好好的工作认认真真做不好吗?非要心猿意马弄个副业好像备胎一样才显得未雨绸缪吗?暴雨来了8小时以内的主业都撑不住,8小时以外零敲碎打的副业真的能顶上去吗?少数精英可以,多数凡人不能,目测就是这样。
稀缺的才更有价值嘛,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斜杠青年,斜杠青年才显得十分出众。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无常的相续啊,在相对安全的当下,认认真真享受一下短暂的安逸,不是也挺好么。
成功学本来就很变态,就好像你真的能够掌控人生一样。
养生学也很变态,就好像绿豆黄瓜真的能调和基因一样。
鸡娃圈也足够变态,就好像做父母的仅凭真爱和科学的方法就能把孩子安排的明明白白似的。
人们总说要战胜命运,要掌控命运,就好像命运非得跟人对着干似的。就不能换一种态度,跟命运做朋友,在命运面前保持谦虚吗?
“我虽不理解您的良苦用心,但接受您的安排。”
不是否定更加努力的生活状态,不是否定斜杠青年。努力和毅力、眼光和洞见,永远是值得学习值得喝彩的。
只是觉得,重重焦虑之中,松弛感也很有魅力不是吗。
听我说,
他强任他强,明月大江流。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你可能感兴趣的:(蔡志忠系列:给焦虑感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