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应给自己设限

知识上的贫穷比物质上的贫穷还要来的可怕,因为这不仅会影响你个人,还有可能会影响你的下一代。最近因为环境变化,感触蛮深,突然想起了《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

记得当初看第一本文学书的时候,刚好读高三,书名《平凡的世界》,后来又陆续看了其他茅盾文学奖作品。我喜欢故事,尤其是以前的发生的故事,打开书坐着就不会停下来那种。

高中毕业后,一脸茫然无助的样子,高考结果心知肚明,能上线就不错了。我第一次内心感到很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之前的暑假工经历让我对工厂有一定认识,能不去就不去,哪怕去任何一个专科学校都比这个好。当时就是等呀等呀,终于等到电话了,后来就去了这里。

大学两年时间,一有空就去图书馆,看的懂得书和看不懂的书都看了不少,精神可嘉,就是说不上来,那时不知道阅读还讲究方法,只是从头看到尾,看完了,心里隐约有点感觉。再换一本看,新的感触和启发又有了,原来的感觉不知道哪去了哈哈!

有句老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知行合一,书看完了,再从生活中体验一下,啊!原来如此,有时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以前一直以来我都是活在父母和周围的人眼中,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哪个好,哪个不好,谁聪明,别跟谁去玩,要听话啊等等,这些从小听到大的话,我信之不疑,他们说什么就信什么。但到了高中开始自主阅读之后,尤其是接触大量心理学著作后,对周围的事物看法也开始产生变化,比如:发现父母有时也会犯错,但从来不开口承认错误,我犯错,要说不止十遍才停下,还经常翻旧账,直到现在还是一样。

毕业后,参加工作有了自己经济来源,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判断,外面很多坑,一不小心就会踩上,父母不可能随时在身边,一切靠自己。

父母一直认为我应该去从事在学校学的专业,可我当时是实在没办法才选的,身边同学转行的转行,有关系的找亲戚去了,我呢!在一家工厂实习六个月,实际是普工一枚,这样的环境我只能忍受一时,必须要改变做决定,后来就有了设计,17-18年,接触的人,大多比我优秀,公司环境周围环境,都不一样,越是优秀的人越觉得自己需要努力学习,反之,则是过一天算一天。

我个人觉得人千万不能给自己设限,成长是无止境的,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父母是不会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孩子的,人与人之间需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这样才会有效沟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不应给自己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