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德内涵与服务精神

儒家学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基础位置,因为儒家最基础也是最高明的内涵即是仁德,仁德的内涵既可以退而修身,也可以进而治国平天下。

孔子对于“仁”的标准已接近圣王的标准。孟武伯曾问孔子关于哪位弟子达到了仁的标准。在孔子看来,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的子路没有达到仁的标准,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的冉求没有达到仁的标准,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的公西华也没有达到仁的标准。

大概在孔子看来,仁有很丰富的内涵,甚至是永远追求而达不到的标准。其诸多弟子只是学习了其中一个面向而已。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虽然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却有至诚无息的工夫。只要持续不间断的一直做工夫,总会越走越近。所以,仁既是尧舜其犹病诸的高标准,也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切实工夫。

仁不仅是自己的修身的工夫,也是一个儒生待人处事的态度,对社会对百姓的责任。便是儒家的服务精神。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为恶的人多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以仁作为自己修养目标的君子,多考虑别人而非自己,故不顾私利为社会服务,当然无恶。故志于仁的标准便是为己或是为人。非言事事要为他人。是在遇到利益或其他矛盾冲突时选择自己或是别人。虽然如此,儒家的君子并非是事事愚善,纵然人告之曰井有仁焉,也会逝而不显,可期不可罔。因为一个仁者也必是一个智者。

《孟子》中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一章中舜为其父隐杀人之罪,是否与孔子相悖?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家的仁德内涵与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