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还有一个月不到,高三学子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高考。
还记得在一年前的高考中,五位理科高考状元、一位文科高考状元与高考机器人Aidam进行了PK。
双方比赛采用的是全国高考文科数学二卷,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理科状元为什么要选文科数学卷,而且为什么选全国数学二卷,不选我们大江苏鼎鼎有名的葛军大爷出的数学卷?手动微笑。
规则是在一小时的考试时间内,两人合力完成一套试卷。虽然是两人合作,但中途不可以交流,开考前已决定好分工。最终,三组高考状元分别得分为 146 分、140 分、119 分,而 Aidam 为 134 分。
同一时间,另一场相似的比拼也在成都上演,由成都准星云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 AI-Maths 也在参加同一场考试,而它最终的成绩则是 105 分。
超脑计划
我国的高考机器人计划在2020年考上北大、清华,而日本也提出在2020年让高考机器人考上东京大学。
毫无疑问,在运算速度上,人工智能拥有巨大的优势,Aidam在录入完整的数学题目后,仅仅在9分47秒就完成了所有的答题,而高考状元们则花了整整1个小时。
据报道,Aidam是以深度学习、专家系统和自然语言理解为核心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在于通过学习人类的编程逻辑,熟悉人类思考和学习的方式,进而掌握解题方法。
作为机器人AI-Maths背后公司的创始人,清华大学苏研院大数据中心主任、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CEO林辉表示,今年不会再做这样的事情,去年很多类似的活动,甚至让机器与人pk,更多的都是一个噱头。
教育
“我们不再去强调分数与技术,更注重应用,比如智能诊断作业,更关心机器能不能真正帮到老师学生。现在随便搞一个什么都挂上人工智能的旗号,其实很多都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团队、尊重人才,尊重我们涉足的领域——教育。”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赵东岩,介绍了其所在的聚焦于地理考试的“高考机器人”课题组的工作进展。他透露,目前,高考机器人地理考试的水平在及格线上下,离考“一本”还有一段距离。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的科学家图灵就曾提出一个广为人知的人工智能定义:如果一台机器能够与人类展开对话而不能被辨别出其机器身份,那么称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赵东岩介绍说,从目前情况看,高考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高于不具备地理知识的“常识人”,但考试成绩还仅在及格线上下,“要考一本的话,可能还需要70、80分这样的水平”。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研究的起步相对较晚。比如说日本一个人工智能项目启动的基于考试的问答系统就早于中国5到10年。从综合水平来看,中国的研究还处于追赶阶段。
穷谁不能穷教育,教育资源不均的本质是优秀教师稀缺,而智能教育机器人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业内有关人士也认为,未来 5-10 年,人工智能或将成为教育行业变革最重要的解决方案。
那它有可能帮助解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最大问题吗?答案也许是:有可能,但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甚至,我们可以说,AI能不能帮助教育资源变得更加均衡,这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是使用技术的人。
从未来的理想情景看,就像有丰富经验的特级教师一样,AI 也能从学生的答卷迅速分析出背后的失分原因,如何改进;还能辅助老师快速掌握全班学习进度、对症下药,让更多普通老师也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每个孩子将有机会突破时空界限,接触到「私人名师」级别的辅导,从而解决资源不均的困境。
然而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场景其实也面临很大的挑战,那就是:资本。只要它的成本还不足以让每个学生都用上,那就会出现筛选的机制,而资本很可能是其中最大的力量。会不会在未来出现的仍然是发达地区通过 AI 教学愈加发达,而落后地区始终与之无缘呢?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国家,我们已经不缺技术了,很多时候钱也早就够了,有时候需要我们做的可能是把目光往低放一放,从高大上的北上广和 BAT 投向那些更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
最后祝愿2018所有高考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