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情深」茅盾的爱情故事:从包办婚姻到新知识女性


 

茅盾,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观前街。1913年,沈雁冰在母亲和表叔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文科预科班。3年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与此同时,他勤奋写作,沈雁冰的名字频频出现在上海的报纸杂志上。

沈雁冰学贯中西,而他的妻子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女子。在任何人看来都很不般配,但他们不仅携手走完了漫长的人生旅程,而且感情甚笃——尽管其中有过不小的波折。正如茅盾在《创造》一文中所言:一个男子,是能够将自己传统的妻子培养成一位具有新知识的女性的。沈雁冰和妻子孔德沚的爱情,一路走来,虽然波折丛生,却最终修成正果。

茅盾和孔德沚身上撞击着新旧时代的爱情婚姻观念的火花,有的璀璨,有的幽暗。但放在历史长河中,从这些火花中还可品读出积极、有益和美好的特质:茅盾对于妻子“改造”的责任感和珍重感不断涌现,妻子孔德沚的宽厚、勤劳和不息的进取精神持续延伸……

 

从包办婚姻到新知识女性

 

1916年底,沈雁冰从上海商务印书馆回老家省亲。母亲陈爱珠很认真地问:“儿子,你有女朋友了吗?”沈雁冰说没有。

母亲说道:“家里给你订的娃娃亲,那边女方又来催亲啦,我打算明年春节前后给你们办喜事!”当时,沈雁冰的内心很矛盾,自己是个新派青年,怎能向旧式包办婚姻低头,更何况对方是一个不识字的女孩?可父亲离世后,母亲一人维持着一个家很不容易,如果自己悔婚,母亲会很难办。

最后,雁冰同意了母亲的请求。

1918年春节过后,雁冰和订娃娃亲的孔家女孩拜堂成亲。茅盾之子韦韬说得真切:当时母亲连个名字都没有,“德沚”是父亲给母亲起的。虽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但父亲没有嫌弃母亲。

后来,沈雁冰留下孔德沚在家陪伴母亲陈爱珠,自己回到了上海。临行前,雁冰嘱咐母亲教孔德沚认字读书。孔德沚聪明好学,在婆婆的帮助下,她学习进步很快。后来孔德沚进了丰子恺的大姐创办的私立小学——振华女校学习,仅一年半的光景,就学会了写信和阅读简单的文言文。

1920年7月,上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沈雁冰在发起人之一李汉俊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11月,他接替了王莼农主编《小说月报》。因工作忙,沈雁冰这年春节没有回老家过年。

1921年春,陈爱珠毅然带着儿媳孔德沚从乌镇搬到上海。母亲和夫人的到来,让雁冰拥有了家的生活,尤其见妻子几年下来已达到了高小的文化水平,他的心中高兴不已。

1921年下半年,茅盾为中共草创时期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特别是每周晚间有一次会,“从晚8时起到11时”,加上路程较远,会后到家,“早则深夜12点钟,迟则凌晨1时”。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沈雁冰以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身份成为中共最早的53个党员之一,并利用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有利条件,担任了中央联络员,负责将来自全国各地基层组织的信件转呈中央。基层组织的每封来信外封写“沈雁冰”,内封则写“钟英小姐”,有时则直接写沈雁冰转呈钟英小姐。久而久之,印书馆的同事们纷纷猜测,“钟英小姐”不会是沈雁冰的情人吧?

孔德沚听到这个消息,情感上非常反感。为消除误会,征得组织同意后,沈雁冰向妻子和母亲“坦白”了自己的共产党员的身份,并告诉妻子“钟英”是“中央”的谐音,其实本就没有这样一位“小姐”。孔德沚恍然大悟,便更加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的工作。在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帮助下,孔德沚开始从事妇女工作。1925年,孔德沚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的孔德沚通过学习思想、文化和政治上的锻炼,已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13年第10期


关键词:每日一读,一往情深,庸辉华夏,理君博士

上庸君(shangyongjun1)与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微博、等多家新媒体同步,每日呈献每日一读、一往情深、庸辉华夏、理君博士等美文,供大家乐读与评论。敬请关注和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往情深」茅盾的爱情故事:从包办婚姻到新知识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