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无声告白》一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也是整本书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然而也是书中人物陷入各自心理漩涡的原因。 在百度百科里面查到——“《无声告白》是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一经出版便广受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故事从詹姆斯一家排行老二的女儿莉迪亚的死亡说起,小说情节透过每个家庭成员各自的内心想法以及探究莉迪亚死亡真相的过程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给我们展现了在这个家庭中隐藏在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秘密、痛苦,种种真相纷至沓来,让我们读来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如果从亲子养育的角度来看此书,亦能给我们诸多启发。

        小说女主人公玛丽琳从小就厌恶自己母亲那套最传统的教育方式,一心想要过一个与母亲完全不同的人生,并把当医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她讨厌平淡无奇的人生,喜欢独特和标新立异。

        小说男主人公詹姆斯父亲是多年前顶着假名来到美国的华人,整个家庭一生的课题都在于融入美国社会。然而不论他们怎样努力,所到之处还是会遭受旁人异样的眼光以及颇具嘲讽的调侃。对詹姆斯而言,融入社会比什么都重要,他最讨厌的就是独特于人群中。

        但是故事就是开始得如此奇妙,喜欢独特的玛丽琳爱上了与众不同的詹姆斯,而喜欢平淡的詹姆斯爱上了能完美融入人群的玛丽琳。她们从最初,爱上的就是对方最讨厌的特性,这也是日后矛盾生活的一个埋伏点。其实将眼光放置于现在,很多夫妻最初被对方吸引的点也会成为日后吐槽对方的点。

        当他们组成了家庭后,随着孩子的出生,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活生生地让玛丽琳过成了她母亲那样的生活,她内心挣扎痛苦徘徊惶恐,最终她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夫弃子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第三个孩子的意外到来彻底终止了玛丽琳毕生追求的梦想,也彻底埋下了这个家庭日后悲剧的祸端——玛丽琳决定将自己的女儿莉迪亚培养成为一个卓越的医生,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莉迪亚在母亲无故失踪后便在心里暗自发过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便答应她的所有要求。于是,对于母亲对她的期望,她从来只说:“是的。是的。”

        一切看起来好像都匹配得那么完美无瑕,然而谁在乎莉迪亚心里真实的想法呢?谁又知道,幼小的莉迪亚曾将母亲的失踪归咎于自己,觉得只要她完全答应母亲的要求,她便不会再次消失。

        谈到这里,有没有想到在如今的社会,有多少父母将孩子当做自己梦想和期望的延续,他们老早就为孩子铺设好了一条人生所谓的“康庄大道”,并拉拽着孩子一步步走在这条道路上,不容许有丝毫偏差。可是,这究竟是孩子的人生,还是父母的人生?我们为孩子设计的人生究竟是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纪伯伦曾在诗里写道:“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而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他们不属于你。”这首诗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读过,然而是否都参透了里面的种种奥妙呢?作为父母,我们只能做一个有效的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强权的设计者。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去引导他们发展出对未来生活有益的人生技能和生活品格,而不是拿着大棒在后面驱赶着他们成为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那个人。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句话,每个人都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每个人都要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除此之外,这个家庭中的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也各自受着不同的影响,以此做出基于自己家庭地位的种种判断,形成独特的家庭星座。所谓“家庭星座”,是由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意思是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所构成的家庭结构比喻成如银河系的星座般,每一个家庭看成一个特殊的星座,不同于其他的家庭星座。而每个星座里的每一颗星就是家庭中的成员,有的明亮,有的暗淡;星与星之间有的亲密,有的疏离,彼此之间有着特定的相对关系,呈现不同的排列位置而构成家庭独特的组织或结构。

        这个家庭中的三个孩子,老大内斯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但是当父母都将关注焦点投注在莉迪亚身上时,他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和不被爱感,他做着自己的航天梦并为之不断努力,可是不论他取得怎样的成就,甚至是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也仅仅能换回父母片刻的关注,只要有涉及莉迪亚的事情出现,父母的焦点便会立即转移。所以他心里对妹妹其实是带有恨意的,所以才会在某年夏天的湖边,在明知莉迪亚不会游泳的前提下还将她推入水中。

        莉迪亚是家里闪光的焦点,她深知如何将父母的关注点吸引到自己身上,也知道怎么做可以让父母都开心。然而她完全没有自我,她的人生、梦想、朋友圈都被父母给设定好了,她就是父母手中的木偶。尽管她很厌恶物理,但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医生梦,依然在束缚中艰难前行。她永远说着:“是的,是的。”父母根本看不见她心底的呐喊和需求。每年的生日礼物都是书,一堆她厌恶至极的书。

        汉娜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正是由于她的到来,彻底终结了母亲玛丽琳追逐梦想的道路。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却也是家里最被忽视的一员。永远没人在意她的想法,父母对她也没有任何期待和关注,内斯和莉迪亚也不爱搭理这个小家伙。但是,她却是家里最善于观察的一员,她知道很多真相,但是没人会在意她的想法,没人愿意倾听她。于是,她只能缩在自己的角落里,以不招惹家里任何人的方式来生活。她在这个家庭里面完全没有存在感。

        我们可以看到同在一个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出生顺序不一样,跟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关系不一样,她们对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父母们只有深知这一点,才能在多子女养育过程中真正读懂每个孩子,知道怎样给予孩子她们想要的关爱和适当的引导。

        不参与孩子争端是多子女养育中的首要法则,我们永远不要去介入孩子的争吵并试着在其中充当法官的角色。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冲突,不仅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避免孩子之间为了获取父母关注而引起的很多不当行为。当孩子们发生争吵时,我们需要基于由内而外的信任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们自己可以解决。”当然,涉及到安全的情况除外。特殊时光也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每周跟每个孩子都商定一个专属于他的特殊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全身心都是属于他的,他自然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获得满满的安全感。

        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在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而家庭作为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如果在这里我们不能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便会产生很多不良行为,一个对自我缺乏正确认知、对他人缺乏基本信任的人,在未来也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原生家庭的伤害很多会带到成年时期,甚至会影响一生。就像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带着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创伤,在世俗中挣扎前行。

        爱他,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