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阿坝

(此篇游记是园园的叔叔所著,亲历原创,语言朴实无华,看完后感觉像是自己也一同前往了一样,很是喜欢,故而分享给大家!欢迎点赞!)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郑州这些天凉风嗖嗖,穿着厚外套来到成都成了另类:这里是短袖和裙子的天下。脸上的汗和身上的汗开始下淌,得赶紧找个住的地方,却没料到碰到成都的“大集会”:来成都参加糖酒会的各路诸侯几乎把所有的宾馆和酒店全部住满了!总算找了个落脚的地方,一大早上赶到茶店子车站坐上车,一路西进。两边青翠的春色让人赏心悦目,青城山的路标出现了、都江堰的路标出现了,山体的轮廓逐步在云雾中显露出来,山脚下的映秀镇看不出地震的痕迹,一切都是全新的,-------举全国之力建成一个新汶川!


      进入山内,道路两旁尽是地方风格装潢的饭店,简练却不简单,干净且明亮,道路上没有一丝尘土,更难得见到一片纸屑,偶尔衣着羌服的人们在路上漫走。“云台嵩山不算山,川西峻岭摩云端”。在这里,从山谷到山顶几千米绝对是有的,高耸入云是真实写照,涵洞长且多,动辄就是数千米。更有几条缺德的隧道不开灯,黑咕隆咚的,越开越没底,难道要开往地心深处?时间万物仿佛在这一瞬间凝止。

   出了隧道,岷江在脚下流淌,路两旁全是花儿,这里家家户户、院里院外都种樱桃,花开的正艳,白花花的连成带,顺着道路蜿蜒。一些不知名的紫红、粉红的花点缀其中。 幽静、干净、漂亮、清新,这里和山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县城位于一块很小的平坦的地方,规模不及平原的一个乡镇。据说这里是大禹的故乡-------一个遥远的传说。这里羌族人很多,尽管他们也说四川汉语,但他们保留着本民族的服装,为了吸引游客?为了保留民族风俗?还是不容于汉人世界?几千年来羌族和汉族一直都有摩擦。眼下,这里民族格调的房子比比皆是,在我这个外地人看来一切都是新鲜的。

         一路向西,山势越来越高,这里属于青藏高原的边缘,气温越来越凉爽 。一路上尽是羌寨、藏寨。和羌族不同,这里的藏民基本上被汉化了,不说藏语、不写藏字、不着藏服,据说这里压根没有藏语学校。除了一张身份证,其余与汉族无异:他们的汉语甚至要比四川本土的更容易听懂些。尽管这里藏民要占一多半,走在路上却感觉不到多少,这里的居民更少。县城里常住人口和外来游客据说平时不会超过六千人,走在街上,放眼望去,人影寥寥无几,两只手的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在这里绝对不会发生拥堵,更没有可恶的PM2.5。

     这里的人家基本上都是三四层的小楼,规划协调、格调一致。一层出租成饭馆或者商店、二层改装成旅店、三四层自家住,环境优雅、价钱合理,藏民还是比较厚道的。楼下的饭馆也是藏民开的,有一种菌子,跟萝卜差不多大,炒上一盘,味道棒极了。

      第二天早上,清新的天空中飘起了沥沥细雨,云雾缭绕的把山峰全部遮住了。坐上开往山里的车,一路上坡高弯陡,盘山公路拐了几十个弯,远远超过十八道。走着走着天空就飘起了雪花,道路也逐渐被白雪覆盖 。开车的小心翼翼,坐车的心惊胆颤,“这要是滑下去……”突然有了这种奇怪的念头。还好司机哥们觉着还是不应该挑战自然,给车装上了防滑链,尽管如此,心情仍是难以平静,一心想着赶紧过去这陡峭的山路。


  到了下车的地方,这里的积雪已经有十几厘米厚了,漫山谷只剩下苍茫一片。看着早来的人衣着羽绒服,顿时感觉脚凉手冷,几乎要打哆嗦了,这个山谷最低处的海拔也有三千五百米。手机完全没有了通话功能,顺着前人踏过的痕迹一路走着,雪越来越厚,几乎要有一尺厚了,鞋里灌进不少、又被体温融化,停下一会几乎要麻木,难以想象不远处的成都还热的淌汗。

    山谷中尽是数百年、上千年的古树:合抱粗的杉树、几十米高的柏树。谷底的小溪还没有被彻底冻住,水不深却是至清,哗哗作响。雪把树枝压的摇摇欲坠,一跺脚就有大片大片的掉下来。山谷中白雪茫茫,纷纷扬扬落个不停。此刻,不知是云气还是雾气扑面向我们团团涌过来。

       两旁的山峰据说有五六千米高,透过云层,白色的山帽时隐时现,巍峨矗立在天地间,让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前面的湖面海拔已经有三千八百米了,足以高过中东部的大部分山顶,此时已被大雪完全覆盖。


 山谷中静极了,只有踏雪的“咯吱”声和自己的喘气声。天地间只剩下雪的白和树的墨绿,人间至景!空中一只鹰在孤单盘旋,不知能否找到它的猎物。静静的伫立在这苍茫的天空下、这茫茫的林海雪原中,慢慢净化这世间一切的杂念。

      该返程了,下山的车飞驰而下,耳膜开始轰鸣作响,似乎要鼓出来,这就是所谓的“高反”。          山脚下阳光明媚,蔚蓝的天空下白云朵朵,谁能想到山顶还下着大雪呢!回到成都,又是热的淌汗!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进阿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