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厦门人

        8月9日,听到疫情再次突降,我们厦门人都很平静,自觉去做核酸。多次的实战,抗疫要点早已熟谙于心。

        我去了“连心园”这个检测点,“近”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这名字挺好,挺暖心挺吉利。

        “连心园”其实是被大路小路交织成的小公园,呈椭圆形。我们在椭圆的边线上排队。

        月光柔柔地笼着大地,大家安静有序地排着队。内侧的小公园树影婆娑,花影错落,晚风中的树叶,泛着星点银光,和着那一两声鸟鸣虫叫,不觉在心中荡漾出些许诗意来,又忍不住遗憾,如此风情万种的夜晚,竟是排着队做核酸。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轮到了我了。立马,我发现了变化。信息录入时,工作人员只用手机一扫就完工了,可在以往,需要一把扫码枪,再配一台操作电脑。我是资深的信息录入者,很有发言权。科技呀,我在心中不住惊叹,这可提高了不少速度啊!

        很快,我就接触到这新科技了。随着“迈阿密游泳馆”在疫情通报的重复出现,疫情传播风险增大,全员核酸势在必行,我们老师很快又成了志愿者。

        我刚拿到这新鲜玩艺儿,很好奇。它真的只是一部普通手机,区别是它安装了一个核酸检测的App。进入这个系统,手机底部正中是“手录”,两侧分别为“身份证”“扫码”,涵盖了一切可能,连健康码都行,超级便捷。关键是录入时,十人一组满员时,它会提醒你封管,封管后再提醒扫管,无需像以往担心数错人担心忘递管,极大地缓减了信息录入的压力,也避免了出错。

        真好,我的心欢快地蹦哒着。但操作一番,便发现“信息录入”的改进其实并没提高检测的整体速度。你想,我录入的再快,让你张大嘴巴“a,a,a”的医生也还是一个人呀。于是,有时需要我放慢录入速度,以配合医生的工作节奏。这样,录入时,我比以往从容,便有时间发点小感慨,也有一些小收获。

        “我们厦门真不愧是全国文明城市啊!”这是我感慨最多的一句。

        不是吗?市民素质就摆在那里。他们大多安静地按要求排队,录完信息会礼貌地说“谢谢”,若遇到操作故障,或因“封箱”等原因中断时,他们也没有丝毫不悦。当然,难免也会遇到个别奇葩。

        “您可以往前走了。”我对着一米开外的一位中年男子说。好像他并听到,仍是左顾右盼。

        “您可以往前走了。”我又叫了一遍。奇怪,他仍是不搭不理。

      我有些尴尬,赶紧上前。可就在刹那,他竟快速拉起右侧检测通道间隔线,直接蹿到第三条通道录入去了。

      我仔细一看,发现那条通道排在他前面的人比这边道少了️2个人。只少了️2个人而已呀,能快多少?值得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吗?这个中年男子明明看起来很儒雅的呀,真是可惜了一副好皮囊,我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也会遇到超级可爱版本的。“粘**”,还有“粘”这个姓呀,我大为诧异。通常我们需要和对方核对姓名。我略一思索就读成“zhan**”了。这位市民有些生气,立马告诉我读错了,该读“nian ”,接着很有耐心地说这姓源自女真人,和金太祖………目前分布在……当时排队的人很多呀,我心里急,顾不上礼貌,打断他并感谢他让我长知识,回头我再恶补,请他先移步向前。

      没想到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瞪大了他的小眼睛,一脸严肃认真:“请把名字再读一遍。”我吓着立马端坐,尽可能咬字更清晰一些,像在高考考场。他这才挪动了微显肥胖的身子,还不够忘回头叮嘱:“一定要记住哦!”中年的圆脸上满是诚恳。我连连点头,当下判断,这位极有可能是同行,也是老师。

        当然,观望之中我也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点小窍门。核对信息时,我若面带微笑,轻柔念出对方的名字,再抬眼看向对方时,总能捕捉到他们眼里闪动的喜悦,彼此像是久别重逢的朋友,这种感觉真是美好。微笑望向对方,原来是可以化天涯为咫尺的。

        对待老人家,是最需要耐心的。拿身份证来检测的,基本都是老人。曾有一位枯瘦的老人,颤微微地走到我跟前,再颤微微地摊开右手掌,出现用好几张纸裹着的身份证,而他的左手也颤微微的,怎么都打不开那裹着的纸张。

        我贸然帮忙,不太合适,万一老人家担心我的手套……我清清嗓子,尽量让语调轻松:“不着急,阿伯,医生那边忙不过来呢,你慢慢来,慢慢来哈,不着急。”

        你看,他嘴角一咧,给出一个微笑,接着手就不抖了,纸张被打开了,身份证慢慢摆在我的桌子上了。

        不给他人压迫感,给人以安静的力量,这多好。那语气就得平缓,态度就要温和。如果对学生也这样的话,他们应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有更多的创造力。

        有时,我会抬头看到社区工作者者、保安、学校领导……没当志愿者时,我在中山路的检测点,还看到辅警,民兵,视察的领导,送爱心物品的热心民众……

        那天,我还在小区的电梯内,看见一位皮肤黝黑的,像是民工的人对我笑,等他一开口,我才知道原来是楼下的邻居。他是位物流老总,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从9号到19号,他每天四五点就起床,赶到大同中学做志愿者,在烈日底下“迎来送往”。下午去公司当他的老总,听说夜里还要就着时差谈生意。才几天不见,他就志愿出了“新的模样”。

        今早,我竟看到楼上的一位美女,顶着炎炎烈日,站在小区门口当志愿者。“一白遮百丑”呀,只要是女性,都没少为“美白”砸过钱。可平常娇弱爱美的她,却为“抗疫”之故,将“美白”豪迈抛弃。

        还看见………

        每每这时,心潮就止不住地澎拜起来。对抗疫情,我们厦门人民可真是风雨携手,齐头并进。即使没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市民,除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不给政府添麻烦外,也以自己的方式参加抗疫。

          15号,刚看一条让大家早点去测核酸,好让抗疫人员早点休息的微信,才那么一会儿功夫,这条微信便铺天盖地转发开了。有趣的是,第二天大家当真早早地去,还不到七点,队伍就排成了长龙。

        还有位聪明人,担心众人见到大白恐慌,便做了如下梳理:“大白+大巴+120+民警,阳了”,“大白+大巴+综合执法,密接”;“围警戒线的,那是次密接”;“直接上围铁板的,确诊”;“来大白女的要多,那没啥事,大筛查来采药来了半天就没事了”;“来大白男的要多,阳了,封控+隔离”……简单易懂,却又让人忍俊不禁,话说大白又怎么区分男女呢?

        仔细观察,我还发现厦门人的乐观无处不在。16号傍晚,天空出现了一条橙色鱼状的云,刹那间,这条鱼便霸屏了,各色文案,各方讨论,各种赞美。那天“新冠”一定很憋屈,咋就这么被“漠视”呢。

      也不乏幽默, 一位名为厦门人的微博标题为“病例**很努力地囤了一晩上的菜,然后全家被带走了~”正文是这病例的活动轨迹~不动声色中,止住了蛮多想充实下冰箱的驿动的心。

        有时我也会想,每次疫情,我们厦门人怎么会这么淡定呢?细想,应该是我们背靠政府这座大山。他们的责任担当,给了我们足够的安全感,让我们很笃定,相信疫情一定很快就过去。

        果然,政府宣布18号社会面清零,连续12天的检测终于结束。未来几天三天一测即可。

        复杂的疫情如此迅速拿下,好像也是意料之中。我们厦门人还是平静依旧。

        我这厦门人平静地记录完这些文字,  抬头看了下时间。哦,夜深了,该睡了,明天的事,到明天再说吧!

      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中的厦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