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

2014.8.1

物,得在一聚,凝合有形,质,量。

失在一散,消无于寂,灭,空。

自然之性即是彼此转化无穷殆尽,周而复始的上升,深化进程。

主观意识在于给到过程的可认知性表述和持有的适应性积极作为有效,既而给到概念化感知型展开和承载的必要性类化共有所在所是,秩序如是,一切的可执有性作为都是如此的理会实践,在于归属和超越,归于真实所有,超越物性限制,这才是意识的积极主导意义,区分化的彼此独立之有,给到我们作为以确定的落实点和倾向性(倾向力)。

高下参差神无定,起落平复意转急。

谦厚是为仁,在于不孤傲的特立独行标榜,实在是一种内在之豁达的理解和包容,才能给到积淀以深厚和持久所有。

德在于受用的自足化展开,是一种内在化修为,却又在于倾向于群类所属。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致力于构建集体性群类化秩序之和(主要流派),即是对应人之主体的群善,给到生命的必要性延续之价值主导,取中即是一种理性的差别化受用,在于不过分的充实,是既定度量的把握,在于给到转化之临界的无限穷极和延续之弥合,却又不过分逆化强求,旨在给到个体主观效益,自主化可参与的行意最大受功用之释放的群类化作为构建和达成。


2014.4.7

多元化当在于引向彼此差异化共享的既定友善之弥补的促成性积极作为和持有,而非自我主义的凌驾和剥夺,是一种压迫和消灭的对立,这该是人文性关怀之始之终吧,在于我们引向自我之自由化抉择的受用之善。

是一种对应性的兼容化所在,和即是一种广大的尊重性给予,即在于我们的谦和,是引向生生不息的主观性肯定效用。

人性对于活着的定义当在于能够有效自主并自由的积极作为,而非不平等性的对抗——尤其在引向我们不断认知有效的社会化——人类化(泛生物化)的共有性之深入和提升的持有性作为必要。

才给到我们以意义和价值的可贵性,在于尊重,在于给到我们的关怀。

借用宗教情怀即是一种普世的慈悲性,还在于引向个体自律的可延续化积极受用抑或引向诗性之主体超越的意志型情趣之深化,是给到物性之局限和盲目的剥离,在于我们有效的自我超越——引向大多数有效的善之作为,而绝非个体的满足——贪婪和占有。

多余即在于给到稀缺的可弥补性差异化之成为。

形与质即是一种固有的局限却也给到个体的所在,是一种有效的区分性所处所是。

所谓完美主义或者尽善概念都是一种抽象化了的主观意识,在于给到环境太多的建设性(假设性)条件,亦是一种当下的否定,在于引向未开化的蒙昧之原始性和完全开化的未来性,都是一种绝对的期许和倾向——缺少一种必要的主体差异。

然而也正是如此,才给到我们可作为的积极进取性满足和受用,是不断扩大了可视性认同,在于彼此的差异化交流之共享的不断持有性可靠。

延续是引向改观的必要性前提,还在于我们坚守的执着和对于一种美好之向往和肯定的把握。

亦即是开放性的外延化受用,是对应性一种生命之神圣的尊崇,是内在的一种敬畏自大即是一种盲目的拒绝性,是我们自以为是的肤浅。

是对应责任的不持有和无能为力的拒绝和怀疑,亦是一种主体之放任。

类化之不幸则在于顾及,是走向少数的利益性对抗的扭曲,还在于我们不断自觉的放下——放下偏见和对立,既而给到生命无限之可深入性的自主提升,亦是引向未来无限可能的积极作为。

善即如此。

诗性即是一种超越,第一次也是无数次——永恒的人性之人文化关怀的超越。

诗是心之寄语的主宰,是我们主观意志物化的积极性展现,是无限之热爱和崇敬的持有,是有限的无限性把握,是无限的有限性开放。

善即持有,是一种有效的适应性作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布衣笔记---整理日常的闲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