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孔丘著 陈典译注
62个笔记
八佾篇第三
>> 孔子谓季氏[1]:“八佾(yi四声)舞于庭,是可忍[2]也,孰不可忍也!”
>>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宗庙的厅堂里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他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够忍受的呢?”
>> 三家[1]者以《雍》[2]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
>>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祭祀祖先时,他们唱着《诗经·周颂·雍》这篇诗来结束祭礼。孔子说:“《雍》诗上有‘诸侯助祭,天子庄严肃穆’这样的诗句,这首歌怎么能用于三家祭祀的厅堂上呢?”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译文】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之心,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仁德之心,又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2]。”
>> 【译文】
鲁国人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的奢华,宁可节俭;丧礼,与其求得周全,宁可内心悲哀。”
>>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1]之亡[2]也。”
>> 【译文】
孔子说:“夷狄这样文化落后的国家都有个君主,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1]弗能救[2]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译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学生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吗?”
>>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1]射:原意为射箭,这里指射箭比赛,是古代的一种礼仪。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如果有,一定像射箭一样!先揖让行礼,然后登堂较量;射箭完毕,走下堂来饮酒。这样才是君子之争啊!”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1]。”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2],始可与言《诗》已矣。”
>> 【译文】
子夏问道:“《诗经·卫风·硕人》篇中说‘轻盈的笑脸带着酒窝,笑得多美呀。美丽的大眼睛黑白分明露着妩媚,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花纹。’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画先有白底,后用色彩绘画。”子夏说:“那么礼是在仁德之后才产生的吧?”孔子说:“能启发我思想的人就是你子夏了,现在我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了。”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征[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征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1]杞(qǐ):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征: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即“贤”,指通晓历史的贤才。
>>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宋国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这是因为杞国、宋国的文献不足啊!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引用作证明了。”
>>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
>> 【注释】
[1]禘(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 【译文】
孔子说:“禘祭的大典自从第一次用酒洒地来降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 任何事情都应当诚心为重,不应只是敷衍应对。形式的文饰要有内心虔诚的支撑,就是说,所有的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敬。如果内心不虔诚,即使表面功夫做得再到位,也毫无意义。
>>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 【译文】
有人向孔子问禘祭的学说。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个学说的人治理天下,就好像看这个一样容易吧!”他一边说,一边指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译文】
祭祀祖先时,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时,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
>> 王孙贾[1]问曰:“与其媚[2]于奥[3],宁媚于灶[4],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5],无所祷也。”
>> 【译文】
卫灵公的大臣王孙贾问孔子说:“俗话说‘与其讨好于房屋西南角的远神,不如讨好灶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能这样。如果违逆天理得罪于天,什么样的祈祷都没用了。”
>> 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 【译文】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而建立起来的,文采是多么丰富华美啊!我遵从周朝的。”
>>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孔子到太庙里去,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的人说:“谁说鄹大夫(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仪呀?到太庙里来,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孔子听到了这话,说:“这正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呀!”
>> 子曰:“射不主皮[1],为力不同科[2],古之道也。”
>> 【译文】
孔子说:“射箭,不一定都射穿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啊。”
>> 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很苛刻,责怪别人没有做到这个没有做到那个,结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对人对事都多一份理解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生活环境,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快。
>> 子贡欲去告朔[1]之饩羊[2]。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注释】
[1]告朔:朔,指每月初一。告朔,指诸侯王每月初一到祖庙做祭祀活动。
[2]饩(xì)羊:饩。指祭祀用的活羊。
>> 【译文】
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举行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不用了。孔子说:“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是周朝的礼制。”
>>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尽到为臣的礼节,可别人却以为这是在谄媚。”
>> 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译文】
鲁定公问道:“君主任用臣下,臣下事奉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任用臣子要依照礼的规则办事,臣下事奉君主要忠心尽力。”
>> 子曰:“《关雎》[1],乐而不淫[2],哀而不伤。”
>> 【译文】
孔子说:“《关雎》描写爱情,快乐而不淫邪,哀婉而不悲伤。”
>> 哀公问社[1]于宰我[2],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的学生宰我询问供奉土地神用什么木料做神主。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说使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议论了,已经完成了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追究了。”
>>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1],官事不摄[2],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3],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注释】
[1]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2]摄:兼任。
[3]反坫:反爵之坫,用土筑成的放酒杯的台子,筑在堂上东西两个柱子之间。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狭小呀!”有人问道:“是不是管仲太节俭了?”孔子说:“管仲建有三个公馆,他手下办事的官员从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有人问道:“那么管仲懂得礼的规则吗?”孔子说:“国君在门前立了塞门,管仲也立塞门。国君设宴招待邻国之君,修建坫台放置酒杯,管仲也修筑了坫台放置酒杯。如果说管仲懂得礼的规则,那么还有谁不懂得礼的规则呢?”
>> 子语[1]鲁大师[2]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3]如也;从[4]之,纯[5]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 【注释】
[1]语(yù):作动词,谈论、告诉的意思。
[2]大(tài)师:大师是主管音乐的官员。
[3]翕(xī):意为合、聚、协调。
[4]从(zòng):意为放纵、展开。
[5]纯:美好、和谐。
>> 【译文】
孔子告诉鲁国的太师关于音乐演奏的问题。孔子说:“音乐是可以掌握的:开始演奏时,翕翕然和谐;继续演奏展开之时,音调纯正,节奏分明清晰,抑扬不断,这样,一部乐章就完成了。”
>>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译文】
在仪地守边的官吏请求会见孔子,他说:“到这个地方来的有道德修养的人,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孔子的随行学生请求孔子接见他。他见过孔子出来以后,对孔子的学生说:“你们这些人何必担心文化衰落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唤醒百姓。”
>> 子谓韶[1]:“尽美[2]矣,又尽善[3]也。”谓武[4]:“尽美矣,未尽善也。”
>> 【注释】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美:指乐曲的音调和舞蹈的优美形式。
[3]善:好,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进军的一种乐舞。
>> 译文】
孔子谈到《韶》乐,说:“《韶》乐的曲调是完美的,内容又是完善的。”谈到《武》乐,说:“曲调是完美的,但是内容却不完善。”
>>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译文】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庄重肃穆,参加丧礼时也不感到悲哀难过,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