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助力思维变革的工具

图片发自App



      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课”,是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的多感官激发,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不自觉地投入学习中,让词语有颜色、有味道、会说话,从而孩子们会说话,有话说。我们的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即形象记忆开始。追根溯源,这一切,要从我们的大脑说起。


图片发自App

      我们的左右脑是有分工的,而我们通常左脑调动和激发较多,从自身功能来说,我们的左脑叫做抽象脑或学术脑,通常较为理性,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如果从书本中文字记忆开始,一定较为困难。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让孩子调动右脑的功能,从形象认知开始,从而进行右脑到左脑,左脑再到右脑之间不断转化,在理性思考与感性思考之间转换和平衡,那么,即实现了全脑思考。

图片发自App

      为了实现全脑思考,我们一定要说一说“思维导图”这项革命性思维工具。

先介绍下思维导图的八种基本形式和用途


图片发自App

      而思维导图中神经元图的创始人Tony Buzan,英国人,却是一位深度研究心智文化的“大脑先生”。


图片发自App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思维导图”。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简而言之,我用八个字理解为“思考 维度 指导 画图”,反过来,根据画出的图,指导我们多维度思考。即:“思维可视化”概念的提出。

      思维导图,具有放射性,体现思维发散性,又呈立体网状结构,体现关联性和逻辑性。一图胜千字,体现内容的凝练与价值,所以说,价值在图里,功夫在图外。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促使思维变革工具,如果被教师和学生有效应用,必定助力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构建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终身学习的长远发展目标。

      那么,思维导图在哪些方面可以应用?使用思维导图又有哪些优势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教师使用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会引发教学模式的变革与更新,同时感受自身的专业成长,以此会直接改变教学的现状,更会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思考和理解的学习,才是学生真正的学习,必然铸就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成就感!

      有人一定会质疑,我不会画画怎么绘制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呈现我们思考过程的一幅画,而不是简单的绘画作品,我们通过运用颜色和小图标刺激我们的大脑,帮助我们记忆,让我们的学习有趣而且有效。我们运用颜色进行分类,体现我们思考的逻辑分类及归纳,我们不是在简单的涂画。我们的思考,是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的基点,而不是我们的画功。还记得小孩子都喜欢在墙上随意涂画吗?我们生来都会画画,只不过随着成长,我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在消逝,随着练习,我们都会将它们找回来的。所以说,思维导图这种思维革命的工具具有普遍使用的可能,只要你允许自己的思维开始转变!

图片发自App


      任何学习都要step by step,哪怕从刻板的模仿,追求形式开始。没有模仿,怎么开始生动且真正的学习?没有学习,哪来的思考、改变与完善?从形式到内涵,是我们始终追求的不变目标!


图片发自App



      思维导图,是助力思维变革的工具,让思考与实践同行。当它一次次穿过你的头脑,便触发了思维一次次变革,铸就终身学习的能力。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导图”——助力思维变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