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怎样结交朋友才能对自己有益呢?

这个问题,如果要我回答,一定会争议良多,所以,我们看看古人的回答,继续分享《颜氏家训》观点: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人在年少的时候,性情还没有固定下来,和别人关系密切,就会相互熏陶渲染,说话动作,即便是没有用心学习,也会潜移默化下,趋于相同,何况操守技能这些容易学习的事情呢?于是知道,和善人居住在一起,好像处在芝兰的房间,时间长了,身上自带香气;和恶人居住在一起,好像处在卖咸鱼的市场,时间长了,身上自然带有咸鱼的尸臭味。墨子注重人与人的熏陶渲染,孔子也是所交的朋友没有不如自己的,像颜渊和闵损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世间常有的,只要结交某些地方能够胜过自己的朋友就可以了。

当今社会,只强调小孩子要多结交朋友,却从不考究朋友的质量,以至于有些孩子与成天混日子的人做朋友;有些孩子很社会流氓做朋友;有些孩子为了“面子”,结交校霸;……这许许多多的弊端,即便小孩子开始的时候,不愿意变成他们那样,时间长了,行为、语言、思维方式,都会和这样的孩子趋同化,发展下去害人害己,有些孩子亲手把自己送进监狱,难道仅仅是孩子不争气吗?

这些孩子上学期间祸害同学们,出来以后,为社会教育,出来以后,青春逝去,一事无成,感叹人生如梦,一切都是命!何苦来哉?

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细节考虑,这事实上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孩子在为自己家长和自己的错误选择买单而已,可悲可叹的,仅仅是人生无法重来,也不可能长生不死,悲剧一旦产生,就是永恒的了。

相比于反面的案例,我们可以考虑生活中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案例:有些孩子因为性格老实,结交的也是积极向上的孩子,结交的是不混社会的孩子,不打架也不早恋,俗称书呆子。这样的孩子被嘲笑半生,他的朋友也可能被嘲笑半生,但是热情不减,通过大量有效奋斗,远远的超过了同龄人,取得了还算体面的生活,更好一点,成为公司优秀的员工,优秀的领导,也并无不可。我就亲自见证过这样的人产生,我大学的一个学长,名字具体记不清了,大概叫张某明,高考的时候,没有考上令人歆羡的985,成为了我的学长。他的大学生活,恐怕是最枯燥的了,没有游戏,没有女朋友,没有游玩的朋友,没有兼职的票子,被嘲笑了四年。大四毕业后,短短两年,工资甚至超过了博士,这个时候,大家才惊讶的发现,他甚至把他的曾经的考上985的同学,远远的落在了身后(他所结交的朋友,事实上也是老实好学的,只是还没到被嘲笑的程度罢了,结果也是不错的,起码和985同学相差不多)。

少年的美好和迷茫

这样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的考虑之后,我们很容易能够体会到文中思想的重要性。这个交朋友的原则(某方面超过自己,善良)不仅仅让少年郎警惕,更加应该让家长惊悚!

菩萨畏因,凡人畏果,这因果却是由自己产生的。加强交友原则的教育,对孩子的未来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怎样结交朋友才能对自己有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