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键盘是当前微机的主要输入设备,输入码就是使用英文键盘输入汉字时的编码。目前,我国已推出的输入 码有数百种,但用户使用较多的约为十几种,按输入码编码的主要依据,大体可分为顺序码、音码、形码、音形码四类,如"保"字,用全拼,输入码为码 为"BAO",用区位码,输入码为"1703",用五笔字型则为"WKS"。
计算机只识别由0、1组成的代码,ASCII码是英文信息处理的标准编码,汉字信息处理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编 码。我国国家标准局于1981年5月颁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代号为GB2312-80,共对6763个汉字和682个图形字符进 行了编码,其编码原则为:汉字用两个字节表示,每个字节用七位码(高位为0),国家标准将汉字和图形符号排列在一个94行94列的二维代码表中,每两个字 节分别用两位十进制编码,前字节的编码称为区码,后字节的编码称为位码,此即区位码,如"保"字在二维代码表中处于17区第3位,区位码即为"1703"。
国标码并不等于区位码,它是由区位码稍作转换得到,其转换方法为:先将十进制区码和位码转换为十六进制的区码和位 码,这样就得了一个与国标码有一个相对位置差的代码,再将这个代码的第一个字节和第二个字节分别加上20H,就得到国标码,相当于如果不转换的话,在两个 字节上分别加上32即可。如:"保"字的国标码为3123H,它是经过下面的转换得到 的:1703D->1103H->+2020H->3123H。
国标码是汉字信息交换的标准编码,但因其前后字节的最高位为0,与ASCII码发生冲突,如"保"字,国标码为31H和23H,而西文字符"1" 和"#"的SCII也为31H和23H,现假如内存中有两个字节为31H和23H,这到底是一个汉字,还是两个西文字符"1"和"#"?于是就出现了二义 性,显然,国标码是不可能在计算机内部直接采用的,于是,汉字的机内码采用变形国标码,其变换方法为:将国标码的每个 字节都加上128,即将两个字节的最高位由0改1,其余7位不变,也就是如果国标码是16进制的,直接加上8080H即可。如:由上面我们知道,"保"字 的国标码为3123H,前字节为00110001B,后字节为00100011B,高位改1为10110001B和10100011B 即为B1A3H,因此,"保"字的机内码就是B1A3H。
显然,汉字机内码的每个字节都大于128,这就解决了与西文字符的ASCII码冲突的问题。
如上所述,汉字输入码、区位码、国标码与机内码都是汉字的编码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
公式总结:
区位码 + 2020H = 国标码
国标码 + 8080H = 机内码
为了适应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需要,1981年我国颁布了GB2312国家标准。该标准选出6763个常用汉字(其中,一级常用汉字3755个,二级汉字3008个)和682个非汉字字符,并为每个字符规定了标准代码,以便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汉字文本交换。
GB2312字符集构成一个94行、94列的二维表,行号称为区号,列号称为位号,每一个汉字或符号在码表中的位置用它所在的区号和位号来表示。
举例说明:“学”字区位码、国标交换码、机内码转换过程:
为了处理与存储的方便,每个汉字的区号和位号在计算机内部分别用一个字节来表示。例如,“学”字的区号为49,位号为07,它的区位码即为4907,用2个字节的二进制数表示为:
00110001 00000111
区位码无法用于汉字通信,因为它可能与通信使用的控制码(00H~1FH)(即0~31)发生冲突。ISO2022规定每个汉字的区号和位号必须分别加上32(即二进制数00100000,十六进制 20H),经过这样的处理而得的代码称为国标交换码,简称交换码,因此,“学”字的国标交换码计算为:
00110001 00000111
+00100000 +00100000
-------------------
01010001 00100111
用十六进制数表示即为5127H。
由于文本中通常混合使用汉字和西文字符,汉字信息如果不予以特别标识,就会与单字节的ASCII码混淆。此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是将一个汉字看成是两个扩展 ASCII码,使表示GB2312汉字的两个字节的最高位都为1。这种高位为1的双字节汉字编码即为GB2312汉字的机内码,简称为内码。
因此,“学”字的机内码为:11010001 10100111 用16进制表示即为D1A7H。
最后要指出的是,汉字的输入编码与汉字的机内码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编码输入法(例如拼音、五笔字型等)来输入一个汉字,其机内码都是相同的。
汉字库通俗地说就是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汉字仓库,依据不同的标准,字库中汉字的数量是不同的,以前的主要标准有:
附:汉字编码字符集简介
从1975年开始,我国为了研究汉字的使用频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字频统计工作,内容包括工业、农业、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体 育、医药卫生、天文地理、自然、化学、文字改革、考古等多方面的出版物,在数以亿计的浩瀚文献资料中,统计出实际使用的不同的汉字数为6335个,而其中 有3000多个汉字的累计使用频度达到了99.9%,而另外的3000多个累计频度不到0.1%,说明了常用汉字与次常用汉字的数量不足7000个,这就 为国家制定汉字库标准提供了依据。1980年颁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国标交换码,国家标准号为:GB2312-80,选入了 6763个汉字,分为两级,一级字库中有3755个,是常用汉字,二级字库中有3008个,是次常用汉字;还选入了682个字符,包含有数字、一般符号、 拉丁字母、***假名、希腊字母、俄文字母、拼音符号、注音字母等。以前我国大陆的各种中文DOS版本、Windows3.1 /3.2版本,装入的字库都是国标一二级字库。遇到“镕、啰、瞭、袆、祎、曌、赟、贇、鱻、驫、犇……”等汉字,既无法输入,又不能打印。
GB2312编码大约包含6000多汉字(不包括特殊字符),编码范围为第一位b0-f7,第二位编码范围为a1-fe(第一位为cf时,第二位为a1-d3),计算一下汉字个数为6762个汉字。当然还有其他的字符。包括控制键和其他字符大约7573个字符编码。
GBK编码是对GB2312编码的扩充,容纳的汉字更多,但仅仅是扩充,没有质的变化。保留了所有GB2312编码,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码范围的扩充容纳(包含特殊字符)共22014个字符编码。
GB18030编码是在gbk编码基础上的扩充,因为汉字更多,仅仅使用两位编码已经不能容纳要求的汉字,所以采用了24位混和的办法,可以支持更多的汉字编码。并且保留了原有的GBK 2字节编码兼容GB2312和GBK编码的文件。大概容纳55657个编码(包含特殊字符)。
unicode编码(也就是UTF编码):俗称万国码,致力于使用统一的编码准则表达各国的文字。为表达更多的文字,utf-8采用2/3混编的方式。目 前容纳的汉字范围小于gbk编码。并且以3字节的方式处理中文,带来了兼容性的问题,原有的GBK,GB2312,GB18030编码文件都不能正常的处 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