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介绍:他将打通生活与写作,给我们指引写作指导的方向,细腻地处理写作文本。
在讲解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部编语文教材的写作内容。
在这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七年级重视记叙文的写作锻炼,从记叙的思路到选材,到细节到中心,方方面面都内容详实,需要我们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在这么多的方面中,我觉得细节的描写是重中之重,是核心中的核心。
我们再来看看考场作文的要求。
在写作特点上:时间有限,(留给学生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小时),字数有限(字数一般不超过800字);同时我们需要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就需要我们集中自己的优势,展示最好的自己。
我们批改作文也有自己的特点:时间极短,一般改一篇作文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同时对于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文章往往能得高分。怎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出有特色的文章来,我今天就提出运用微镜头,让文章出彩。
镜头,来源于电影的专业术语。镜头类型很多,常见的有:远镜头、近镜头、慢镜头等。
我们看几个微镜头:(P5略)
例1: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济南的冬天》
作者运用远镜头,山顶、山坡上、山腰上,层次清晰,动静分明地写出了济南城外小山如姑娘般害羞的情态。
例2: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鲁迅《故乡》
该镜头强调色彩的运用,“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银色的项圈”,这些清亮的色彩搭配,晕染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小闰土,从而与下文对比。
一张照片,一段视频,一个场景……都是可以用小镜头来体现。
我认为,细节就是记叙文的核心,如同心脏。
我先介绍基于体验类的微镜头写作,先来一段小实录。
上课伊始,我分发榴莲糖,让学生吃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好臭!好香!又臭又香……
师:那就请同学上台把自己吃后的感觉写于黑板上。
(学生板书:又臭又甜、很独特、很香、很诱人。)
师:如果只看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能否判断这几位同学吃的就是榴莲糖?
生:(齐答)不能。(七嘴八舌地)别的食物也很甜很香。
师:看来只是笼统地写很甜、很臭、很香是不够的,读者无法体会你的感受。你要具体写一写榴莲糖的甜是一种怎样的与众不同的甜。它的又香又臭是怎么一回事?这味道和臭豆腐一样吗?还有类似的味道吗?这时候,就要把自己的感觉写得细致一些。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这堂课,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方法叫细分感觉(板书:第一招——细分)。
有了这样的体验,然后来个方法指导后,学生的写作自然就生动了。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撕开红色的外衣,一股浓重的榴莲味冲出包装纸,冲进我的鼻尖,这浓郁的香味充斥在我的鼻腔里,在我的鼻孔里四处乱撞,似乎要撞出一个突破口一般,顺着我的鼻腔滑入我的食道,我的眉头不由一皱,香甜之味紧接着开始我舌尖扩散,渗入我的每一个味蕾,丝丝奶香混合着榴莲的浓香如蛛丝一般渗入我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醇厚香滑,细腻柔软,瞬间融化了我的全身。
体验类的微镜头写作,强调的是基于生活体验,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显自我之趣。这对于突显作文的个性和灵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以体验写过程,以体验写细节,以体验写旨趣。
七年级,这样的写作指导我觉得挺有效。
对于体验类微镜头我支点写作小点子:
①感官类体验。听一首歌曲,吃印象独特的食物,嗅一种特殊的气味……
②活动类体验。一次难忘的课间活动,一次历经困难的军训,一节记忆犹新的课……
③情感类体验。一段难忘的少年时光,一次孤独的生活经历,一份温暖的关怀照顾……
我也提点练笔的小要点:
①体验类微镜头写作要注意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选点细分、类比联想、体验感悟,都是很好地互为搭配的方法,写作时要根据内心独特的感受灵活选择方法并合理运用。
②要关注内心独特的体验,要培养细致感受外物的体验习惯,让体验入情入心,让体验独具特色与魅力。
我再介绍基于观察类的微镜头写作。
观察类的微镜头写作强调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你可以学学法布尔,写写身边的鸟兽虫鱼,也可以模仿鲁迅,写写身边的“百草园”,总之,微镜头写作,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清代涨潮有言:“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对于观察类的微镜头我们可以观察
①自然中小景色。山壁上的一棵松,墙角的一朵花,草叶上的一滴露珠,草丛中的一朵蒲公英……
②生活中小动物。手臂上的一只蚊子,饭桌上的一只苍蝇,灯光下的一只飞蛾,雨中缓慢爬行的一只蜗牛……
③身边印象深刻的人物。慈爱而善良的长辈,活泼而可爱的朋友,尊敬而严格的老师等。
④生活中印象独特的静物。一盏有意趣的台灯,一个破裂的花盆,一座古老的石桥,一盒散发温暖的盒饭……
七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观察。
我支点写作小点子
①小小摄影家。布置观察镜头写作任务,让学生先拍摄一个微镜头后再写作,把镜头和写作真正结合起来,优秀的作品可以集中展示。
②猜一猜。布置写班级里同学外貌的任务,不出现班级同学的具体姓名,让其他同学猜一猜。
③放大镜。观察细微的小动物或小植物,比如,手臂上的一只蚊子,草丛中的一朵蒲公英。
生活处处微镜头,
生活中很多镜头随处可拍。
这些图片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我在七年级暑期就布置学生一项写作任务,爬一座山,或来一次旅行,拍一幅图,写一段文字。
以下是学生写的文字:
狗尾巴草
阳光倾洒下的万丈光芒打在那狗尾巴草上,像是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边。它比从前生长地更旺了。叶子汲取着天地之精华,如一块翡翠,多么耀眼。它那饱满的穗粒上悬挂着一颗颗水珠,阳光一照,千万道光流转,看得我目瞪口呆,我仿佛听到了那肆意生长的声音,那生命所喷涌出的力量在我耳畔交织,“哗哗哗”。
——七(9)周旭
身穿精致的战袍,外披厚厚的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腿着地。当真正的跪射俑呈现在我的面前,心头还是为之一振。
他眼睛目视前方,两条细眉紧锁着,定是在思考着什么问题,两手放于一旁,呈握弓状,似乎正在练习拉弓射箭吧。近距离看,不免被两千多年前的精湛工艺所震撼。他身上的铠甲上有许多小小的柳钉,衣服上的皱痕也雕刻得一清二楚,手指雕刻得栩栩如生。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也被工匠们炉火纯青地雕刻出来。两边的颧骨隐约可见。令我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看着看着,已经入迷了,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眼前一排排的战士拿着武器,眼里散发出金色的光,已蓄势待发,毫无畏惧。
这座镇馆之宝,形状酷似陕西的版图,是兵马俑中的精华,还是唯一一座没有修复的兵马俑。听着导游的解说,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他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依旧完好无损。正是因为他谦卑的低姿态,支撑起自己,不受一丝一毫的破碎与损伤。 ——七(9)孙彤
特别是这位描写枯之美的女孩,文字生动而细腻。
枯之美
又是一场雪覆盖大地。
远处,几抹星星点点的土灰色在白皑皑的雪中若隐若现。似被折断的古铜色发簪,有一根没一根地七倒八歪着——噢,原是枯狗尾草。
走近了看,它们立在残雪中,显得斑斑驳驳,有几株被埋没其中,但更多的选择昂着首,面对着西北风。
它们枯黄的身体稍显吃力地撑着一窝酥雪,仿佛是一位身着白衣袖的古代妇女,纤细的身板如披酥裙,双肩优雅地下垂。脖子间也嵌有细雪,在月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宛若珍珠项链,尽显过去的辉煌与生机。它们的头上顶着绒绒白雪,酷似戴着镶银白绒帽的富查府公爵夫人,面上虽无青春的鲜绿色,但也仍然陈旧着女子的古朴气质,素雅安然。
第二年春天,会有成群结队的嫩芽破土而出,在它们的枯枝之上,重现勃勃生机。可也就是在这年冬天,老去的它们依然在这死亡的白色中,散发出专属它们的独特韵味。狗尾草都有枯死之时,但它们前仆后继,周而复始地传承着这生命线,再此之中,老去的青春也是唯美的。
正所谓枯之美,生来渺小,何谓老去?那是一种默默无闻却从不自卑的傲然。 ——七(10)蒋昊恬
我是每周二一次微镜头练习,每周五一次写作指导。把微镜头与大写作联系起来。七年级我是记叙文微镜头,八年级开始微说明和微议论。
所以在微镜头写作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细节,要先仔细观察细点,然后运用手段描摹细点。
文章处处微镜头,在讲课时我有时特别把文章中的微镜头取出来重点讲。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老师们可以说说,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属于细点描写。细点和细节的差别,我个人认为细点是一个点,一个能体现描写对象标签式的点。这可能也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见笑见笑。
细点和细节是不一样的。
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很有冲击力,一个是“直僵僵”,一个是“镶嵌”,他们很有特色的写出了老王病重的状态,“直僵僵”体现了老王病入膏肓,让我们想起了僵尸,打一棍子就会散成一堆白骨,“镶嵌”体现了老王骨瘦如柴,以至于令我害怕到震惊。
比如阿长的睡觉的“大”就是细点。
我认为细点就是深入骨髓的描写。
我们再来看《台阶》一文的微镜头运用。在课文的13节,是这样写的: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台阶》
这镜头由远到近逐渐推近,几个词“挑”“晃”“滚”特写出了父亲踏黄泥的专注,给人以视觉震撼。这就是细点。
我们写作时,只有找准细点,细致描摹细点,才能给改卷的老师以语言的冲击力,获得高分。
我们先回忆一下朱自清《背影》中的最经典片段:
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摘自朱自清《背影》
背影中的几个动词“走”“探”“穿”“爬”“攀”“缩”“倾”如钉子般,牢牢地占据我们大脑的最高处,使父亲的黑色背影时时在我们眼前浮现,这就是“分解动作,锤炼动词”的妙处。
秋天时,我让学生看这样一张照片:
看完写一段微镜头,写完后学生们陆续上交了,其中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这里竟然有一丛牵牛花,在散发着浓烈恶臭的垃圾堆旁竟然有一丛如此艳丽的牵牛花,她们沿着斑驳的水泥墙攀爬,她们沿着废旧的课桌攀爬,它们爬的小心翼翼,却又如此安稳地向上,全然不顾脚底下烂苹果、方便面盒们散发出来的恶臭,每根茎都没有抱怨,它们紧紧抓住旧课桌的腿,把自己绕成一个个圆,它们恶臭中贪婪地吸收养分,尽情地燃烧着自己的灿烂,看,那朵红色的花,红的是如此的浓烈。
这位同学用了拟人的手法,让牵牛花灵动了起来,活泼了起来。所以在微镜头描写时,巧用修辞,能凸显神韵。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我的父亲》,以微镜头开头,学生说,老师,你先写一段看看,我当场就写下了,我们可以读读:
夕阳西下,我搬张凳子坐在门口,父亲这个时候应该要回家了,看,石桥那边骑着“永久”牌老自行车的就是我父亲,自行车后座上挂满了工地上要用的工具:左边是铁铲、榔头,右边是畚箕与胶鞋。以致父亲上桥时总是弓着背,和脚下的桥洞一般,使劲力气踩着车踏板,夕阳的余晖下,我看到他疲倦飘舞的乱发及痛苦弯曲的几缕胡须。
这时,我忙站起来,等父亲停下车,我就去卸工具,我闻到了父亲满身的泥土味,就像新收割小麦后的田野,“洗洗吧!”我说。
我听见了父亲胶鞋发出的“扑哧、扑哧”声,如同他沉重的呼吸与宁静的叹息。
在这一段中,我用了“看”“闻”“听”三个角度,变换角度 细致描摹,真实写出了我父亲由远而近推车过来的画面。
这里,我还要提醒一点,不是任何地方都用细节,不仅只描摹“细点”,还要关注“节点”。
什么地方才用细节,我认为一是,情感表达的关键点,二是主题体现的关节点。把握节点,才能让细点有价值。
我们来看一段《儒林外传》中关于严监生的描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儒林外史》
严监生伸着两根手指的细节成为讽刺的标杆,令人印象深刻。所以节点的把握很重要。这才是微镜头写作的核心。
我们明白了微镜头的写法,那么如何巧用微镜头,让作文散发光彩呢?
我们来看一篇小文章:
这就够了
温岭三中七(9)周怡
阳光洒下来,暖融融。硬币的声音似乎是那么清脆。
五分钟前,那个老人还缩在角落里,蜷曲着身体,身上盖着又脏又破的毛毯昏睡着。不时有人路过,掏出一块或五角的硬币,“咣当”一声仍进去,声音显得格外刺耳。
一次次刺耳的投币声终于惊醒了老人,老人艰难地扶着墙站起来,说着那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话,伸出了他肮脏的瓷碗。
有人走到他旁边,再把硬币高高地抛下。而更多的人,是站得远远的,像扔靶子一样,把硬币扔过去。老人总是先躲闪,再默默地低下头去捡。
又有人过来了,可是我没听到硬币砸落的声音,我的耳朵又扑捉到一声脆响,那声音,及其温柔。
我不由得诧异,回头去看,竟是一个小男孩,个子很矮,正努力地踮起脚尖。
他又从兜里摸索出第二块硬币,正踮起脚。
我本以为小男孩会把硬币扔进去,可是,我猜错了。
他悄悄地蹲了下去,慢慢地,然后伸出那只胖乎乎的小手,把手伸进瓷碗里。我看见他的脸,一张清秀可爱的脸。他抿着嘴,用一种极其虔诚认真的眼神盯着那个瓷碗,像是在完成一个庄重的仪式,硬币接触碗底,没有声音。那种轻柔,仿佛是在对待一只折翼的小鸟。硬币躺在碗里,很安静。
小男孩起身,冲着老人一笑。那是一种特殊的笑容,他独有的,纯真且温柔。
“好人一生平安。”老人的声音低沉且缓慢,向着小男孩离去的方向望了许久。也许这是老人所说过的最真挚的一句祝福了吧?
阳光不再吝啬,肆意洒下。我想,这就够了,这份简简单单的尊重和爱,就够了。
文章中的红体字就是一个小镜头,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慢镜头,让画面定格,文章平等和尊重的主题就被凸显了出来。小作者细点描摹细致,节点把握到位。
下面我提供一种简单的写作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
微镜头+交代缘由+相关联的事件。
也就是说文章直接以微镜头入题,直接给读者以文字冲击。
请看我的一篇题为《感恩的心》地文章,我臭美一下,2012年7月被发表于《台州日报》,我们先来看开头。
感恩的心
雨突然变大了,像奔腾的野马呼啸而来,天地间一片苍茫,远山、树木顿时弥漫在水气里,狂风携着雨点,弥漫住了我的眼镜,敲打着我的额头。我只好骑几步就停下来,甩一下眼镜,抹一下脸,然后关切地告诉在自行车后座的儿子:“子曰,拉好雨衣,不要淋湿了哦。”
“知道了,爸爸!”
我多次这样地询问,他总是这样的回答。
(我是直接以微镜头入题,由面到点,视角清晰。)
我的儿子,由我一手带大,从半夜起来喂他奶粉到牙牙学语;从摇摇晃晃牵着他走路,到现在接他放学回家,他陪伴了我6年。他就像一只乖巧听话的小狗,每天蹦跳在我心里。他最喜欢吃肯德基店里的蛋挞了,每次放学回家,总让我捎上两个。可不,刚才我就陪他在店里吃了一个,现在他怀里还揣着一个呢。
( 第二段我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缘由,再看主体相关联的事件。)
这该死地雨,我心里咒骂着,雨中汽车大灯闪烁,喇叭刺耳,飞驰的汽车时不时地把地上的污水泼溅到我身上,我一边咒骂着,一边慌乱地骑着车拐弯。身后传来稚嫩的童声:“爸爸,骑车要小心!”
“吱——”一声凄厉地刹车声在我耳边响起,我下意识地抱住了儿子,车子在雨中划出了一道长长地弧线,幸好刹车及时,我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这才发现儿子的后背早就已经湿透,雨水顺着后背从裤管里流出,我一把夺过他怀中的蛋挞,把雨衣披在他身上。没想到小家伙尖叫了起来:“不要淋湿了蛋挞,妈妈最喜欢吃蛋挞了。”我这才发现手里的蛋挞盒子正温馨地散发着热气,干燥而温暖。雨水霎时又迷糊住了我的双眼,湿透了我的全身,可蛋挞地温暖却丝丝从我心底升起,缭绕在我心头。
到家了,望着儿子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和红通通的小脸蛋,我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要送妈妈蛋挞呀?”
“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长大了我要赚很多钱,买很多的蛋挞送给你们。”
(和倒叙不一样,这是相关联的事件。最后我们来看看结尾。我是这样结尾的。)
我的心头不由一颤,多可爱善良的小生灵呀!这么小就懂得了感恩,感谢我们对他多年细心周到地抚养;这么小就懂得了回报,用他那瘦小而温暖的胸膛干燥了一个香气四溢的蛋挞。我不禁遐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感恩,感谢在生活里痛苦挣扎的双亲;感谢每一个关心爱护你的亲朋好友;感谢每一个鼓励你的眼神,每一个善意的微笑;感谢一滴水、一粒沙。那样,你的生活一定会阳光灿烂,四季如春。 (2012年7月发表于台州日报)
这就是微镜头+交代缘由+相关联的事件写作模式。其实我们老师可以开发出很多模式,记叙文这样,议论文也可以。当学生先有模,后才能破模。先有剑法才能有无招胜有招。
作文教学我建议从小学课本开始研究,看看小学教什么,明确初中教什么,然后拓展一下自己的视野,看看高中教什么。
作文教学我们教材开发的不够,真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自己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学习再学习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