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为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这件事可能发生在孔子自述的哪个时间段?为什么?我认为可能是在四十不惑或是三十而立,因为四十不惑不惑的是礼的方向,他被这些繁琐的东西。三十而立立的也是你的方向,但是也有很多的东西不知道。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在当时,只有天子才能用这种正常去祭祀,但是季孙氏却用这种阵仗,这也就说明了在季孙氏的心中,礼只是个外在或已经完全淡化了的东西。这样的话礼就没有什么用了,因为礼是应该从心而发的。并且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时的孔子虽然接触了很多违背礼的东西,但他始终在内心坚守自己的道。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由此可见,君子也会有争议一些东西的时候,但是他们争议的时候是基于礼的基础上的,如果这个时候没有礼的约束,那他们就可能争着争着就打起来了。那这就肯定不是基于礼的层面上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

通过此下比老师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来礼的作用就是用来衬托心的。,并且30岁左右的孔子是把礼理解为仁的外化的。

那么礼为何不能仅仅留在外在形式的层面?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

A对b行了一个礼,但是A心里只是为了让b把它看成是懂礼的人,但是A的心中在想一些违背礼的事。

如果你仅仅停留在外界形势的层面的话,那现在的社会可能就是明地上和睦相处,背地里勾心斗角很显然这样的社会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礼为何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