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为什么而学?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

今天有幸参加了南昌拆书帮的线下活动,学习了一种特别的学习与实践方法,还遇到了一群爱学习的小伙伴。作为本次活动的记录员,接下来回顾一下整场活动。

首先出场的是我们激情四射的龚婷老师,她给大家分享的是《非暴力沟通》一书中的“如何倾听”。

“倾听”这个词我们从小就听到,我们也总是会要求自己和他人“倾听”,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倾听总是留在口头,为什么不能通过倾听避免生活中大量的语言暴力场景呢?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有理念,可是没有工具,更没有方法。

而龚婷老师借由一张薄薄的纸,不仔细看的话一下就掠过了,为我们拓展了巨大的信息,帮我们把“倾听”这个词变得具象,变得有层次、有标准、有方法。从“听”到“听懂”,有效倾听有这么四个步骤:

第一,清空自己,保持空杯心态。倾听就像往杯子里加水,如果杯子里本来就有很多水,能够听到的东西就有限。

龚婷老师在这里例举了一位梦想成为“飞机驾驶员”的小朋友和克林顿的故事,告诉我们清空自己对于倾听的重要性。

第二,听完整,获取更多信息,感知对方情绪。生活中我们总是太着急,还没等别人说完,就开始下判断开始做决策。如果耐心等一等,会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如果再用心反省,会发现我们往往爱听那些我们想听的。

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听,重点会不一样,大家关注的点不一样,这就更需要沟通,需要听完整信息,以及听到对方话里流露的情绪。

第三,全程保持专注,用肢体/言语/情绪传达专注的信号。每个人都渴望被专注,不需要长篇大论,或许一个肯定的眼神,就能让对方感到暖心。

第四,用自己的话复述,确认对方的信息。日本管理者布置工作要说五遍,目的就是确认对方收到要传达的信息,以免出现误解或者过度解读的情况。复述对方的话也是一样的,这是检验我们是否有效倾听的一个标准。

全程龚婷老师非常有激情,生动地用各种案例给我们启发,最后还让我们进行情景演练,真正地把倾听和生活结合在一起。

在结束之际,龚婷老师说,“上天给了我们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让我们说的同时多听一听他人的话。”

坡道开始,甜点结尾,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十分服气。在大家送完洋葱和苹果后,下次再见龚婷老师肯定又不一样了~

接下来是我们睿智的阿波罗老师,他给大家分享的是RIA拆书法。

同样是生动的案例引入,在提问中把大家调动起来,然后开始了分享主题的引子:职场学习人士如何破局。

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大家的学习普遍属于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我们学什么,学校考什么我们学什么。以至于很多人出了社会后丧失了学习的习惯,但也有更多人面临着学习的难题:没时间、不知道、学不会。

尽管公司有安排学习的机会,自己也开始重视个人学习,可是为什么学了那么多,还是没办法让自己有所改善呢?社会学习和学校学习,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学校学习考个试就知道学得怎么样了,看下成绩榜就知道熬的夜有没有效果了。社会学习没有人监督也没有人反馈,只能看学到的东西给自己带来多大改变。

从学到用,从知到行,这之间的鸿沟,需要我们自己去跨越。

好在有方法有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其中一个就是RIA学习法。

什么是RIA学习法呢?它认为学习力就是把知识变为能力的能力,一切的原点以“内化和应用知识”开始,然后把学到的东西不断地“追问和反思其中的经验道理”,最后“分析和整理信息”使得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系统和能力。

用到的工具很简单,就是三种不同颜色的便签,或者任何一种能够带来同样效果的工具,甚至无须纸笔直接在大脑里面执行系列流程即可。

当你看书或者从别人那里看到让你感触的东西时,你可以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其次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最后思考如何应用到生活里。

举个例子:看书看到上面写着孩子童年存在的四种错误行为,其中一个是“报复”,即养育者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产生破坏、报复的心理或者行为。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再想想是否见过或者我们自己有过这样的情况呢,那以后我怎么避免或者帮助别人避免呢?

通过这样刻意放慢速度地练习,我们把知识内化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被动到主动,还完成了从输入到输出。或许我们学的东西不多,更何况很多东西没必要学,但是带给我们的改变足够大。

最后,阿波罗老师也送我们两句话:“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拆为己用,反求诸己。”学习是为了自己,学习是为了改变,学习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无论是龚婷老师,还是阿波罗老师,在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用知识作为和世界探索的工具,把这些东西运用在自己的生活里,改造着主观和客观世界。这与他们获取了多少知识量没有太大关系,和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关系更大!

这个时代不缺知识,樊登读书可以给你讲书,得到可以给你上课,拆书帮可以帮你解剖,但是没有人可以代替你把这些变成你的思想、你的行为、你的改变。

与其抱怨学习没有用,不如想想为什么学了不去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298】为什么而学?你是否思考过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