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界级难题,在长三角找到了解决方案

一个世界级难题,在长三角找到了解决方案

原创: 城市战争 城市战争 1周前

粤港澳大湾区方兴未艾,中央又决定在长三角地区“拆墙”,又一个城市群的“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战略要解决的往往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问题,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要解决的是一国两制下的港澳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那长三角一体化要解决的又是什么伟大的问题呢?

顶层设计仍在筹谋中,但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想。

01.

区域一体化的三个必经步骤


根据国内外经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要打造一个要素充分流动的统一市场,它往往有三个必经的步骤:


第一步是“互通”。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的物质基础,长三角一体化的起点是1996看沪宁高速的开通。这条高速实现了江苏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极大地拉近了上海和江苏的距离,南京到上海原来需要10个小时,现在一下子缩短到3个小时。


依托沪宁高速,上海和江苏实现了充分的互动,并开辟出繁荣兴盛的“沪宁经济走廊”和以及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1998年,世界前500强企业就有一半的公司到沪宁沿线投资,2018年苏锡常经济体量是通车之初的9倍,这足以说明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对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先导作用。


今天的长三角已充分实现公路桥梁、高速路网、城际铁路的互联互通,是中国三大核心经济区中交通一体化做得最好的那个,没有之一。


第二步是“拆墙”。交通的连接把一个个城市孤岛变成一张相互作用的网,实现“1+1大于2”的整体效应,但还还不够,因为“岛屿”之间仍然存在一道道无形的墙,这些“墙”不是物理意义的瓶颈,而是行政意义上的制度隔阂。


中国任何一个城市群内部都存在“行政区经济”“市场经济区”的矛盾,经济发展是跨越行政区的,但经济管理却没有跨越行政区,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制度壁垒。


举个例子,在高速公路收费标准上长三角内部曾一度没有达成统一,江苏是按称重来计费的,而上海是按车型来计费的,这就是一个壁垒。再比如,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到江苏生产同类的产品,仍然需要重新认定高新资格,因为两地的标准不一样。再比如医保的异地结算、企业营业执照的异地审批、地铁乘车卡的异地使用都还存在各种壁垒,这些都需要各地政府的合作和努力。


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已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再加上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国家的顶层设计,“拆墙”的难度不大,真正的难点在下一步。


第三步是“合体”。“互通”和“拆墙”都只是工具,区域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体”,把所有的孤岛连接成大陆,把所有的城市整合成一个城市,把所有的发展力量凝聚成一个拳头,最终实现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的最大化。


然而问题来了,区域经济的“合体”存在着规模上限,一旦突破这个上限,就变成了“规模不经济”,“一体化”也就难以继续扩大了。


放眼全球,很多大都市区都遇到了这个问题。以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为例,它大约有853万人,但这个规模明显遇到了瓶颈,因为纽约市的人口早在1950年就已经接近800万了,年均增长不到一万人,足见纽约城市规模的瓶颈效应。

02.

一个世界级难题


大伦敦、大巴黎、大东京的都市区规模几乎全部停滞不前,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大家都知道区域一体化是个好东西,但问题是如何突破边界?如何在做大之后克服“规模不经济”的难题?


长三角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26个城市、21.17万平方公里、1.5亿人口、16万亿的经济总量,这个规模已经超过大纽约、大东京在内的任何一个城市群,它的“一体化”需要突破的边界、克服的问题,全世界还找不到先例,这个超级工程只能中国人自己去探索。


难点在哪里呢?以上海为例,大家知道上海这两年正在严控人口,谁不知道人口争夺战的重要性,为什么上海要“作茧自缚”呢?


有时候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今天的上海已经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实际生活人口接近3000万的巨型城市,极有可能是今天全球最大的现代化单体城市。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城市的管理者其实如履薄冰,如何才能让这座30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有序运转呢?


城市的供水、供电、交通管理、污水处理、消防应对都存在规模上限,超过一定的阀值之后,城市将不能有序运转甚至崩溃,想一想唐代的长安城为什么只有100万人口?纽约、伦敦的城市规模为什么在几十年前就停滞不前?


根本的原因就是城市规模受到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


换句话说,以现有的条件,人类要管理好一个2400万人口的上海都已经捉襟见肘,而当管理对象扩大到长三角26个城市、1.5亿人口,会是怎样的挑战?如果26个城市“合体”,以人类目前的经验和技术,可能连最基础的下水道井盖都管不好。


事情正在发生变化,技术是人类力量的延伸,人类办不到的事情,往往可以交给技术来实现。蒸汽机的动力、飞机的速度、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都远远超过人类自己,那城市管理为何不考虑交给技术来接管呢?

03.

一个超前的“杭州实验”


这不是科幻,而正在成为现实。在长三角著名的科技之城杭州,正在开启这样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实验。


杭州是怎么做呢?2016年,这座城市的领军企业阿里云推出了一个叫做“ET城市大脑”的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它的第一个任务是交通管理。


2017年,这个“城市大脑”接管了杭州市的1300个路口的信号灯、4500路的视频,将杭州城市里散落在交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百亿级的数据汇聚起来,搭建了一个城市交通动态网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两年过去,城市大脑干得怎么样呢?数据反映还不错,在城市大脑最初接管的15平方公里区域,2017年该区域的通行时间减少 15.3%,120 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2018年,“城市大脑”成功扩容,从15平方公里扩大到420平方公里,覆盖了杭州主城区的全部限行区域,相当于65个西湖那么大。


凭借城市大脑的加盟,杭州的交通状况大大改善,2018年,杭州交通拥堵率从2016年时的全国第5降至2018年的全国第57名。

这让“城市大脑”的名声大噪,并走出杭州复制到了国内外多个城市。目前,已有杭州、苏州、西安、澳门、吉隆坡等多个城市引进了“城市大脑”。

04.

全球超大城市群治理的长三角样本


根据工程师们的设想,“城市大脑”的能力范围不会仅仅局限在交通管理,还有望在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逐步突破,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的AI城市管理系统,让城市日常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城市大脑的重要缔造者之一、阿里技术委主席王坚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大脑则是下一个登月工程。


想像一下,有了城市大脑,城市里的任何一条道路,医院里的每一支针管、商场里的每一部电梯,甚至城市河道里的每一段水域在ET城市大脑的数据资源平台中都有关键的唯一数据与之对应。


这等于是让城市的一切基础设施和人类活动数目字化,进而实现精准的数据分析和自动化控制。有了AI技术的加盟,人类对城市的管理边界有望将指数级扩张,长三角26个城市的“合体”和一体化管理,不再是个难题,这将为全球超大城市群精细化管理提供一个中国方案。


王坚不止一次地阐述过他们的梦想:“ET城市大脑”是杭州献给整个世界的一个礼物,就像当年罗马给了世界一个下水道,伦敦给了世界一个地铁,纽约给了世界一个电网。


和粤港澳大湾区相比,长三角内部的制度壁垒要轻量得多,这个地区要“一体化”,最大的突破点,或者说最大的看点,不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也不是制度的一体化,而是数字上的一体化,即充分利用阿里巴巴等长三角企业的技术力量,打造一个数字上的长三角,为全国乃在全球提供一个超大城市群精细化、数字化管理的长三角样本。

延伸阅读:

上海的大开大合

成都VS杭州,谁才是新一线城市之首?

说说湾区11城的功能定位

北上广深的郊区正在打败城市

中国城市的四个周期

作家为什么可以住在小镇上?

你的未来就在周边五个街区内

机场会比港口还重要

阅读 2.3万

 在看74

精选留言

写留言

 86

威同学

长三角就是气候不宜人。冬冻夏沸!

 104

作者

赞同,更喜欢珠三角的气候,冬暖夏凉

 7

绝代任侠

长三角内部先竞选出老大再说吧

 99

作者

这还用选?肯定我沪啊

 79

Lachel

长三角的蓝天太少了,夏天太热了,冬天太冷了,总是连绵的阴天下雨,还有个遗憾是那么长的海岸线,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海景沙滩。

 74

Ocean

纽约和伦敦的城市人口上不去根本原因不是城市规模受到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吧,难道不是因为田园资本主义流行才导致的吗……说白了,纽约的人口上不去,是因为美国郊区化太严重了,跟什么管理水平没什么关系,是美国中产人民的选择,建议小编多看看城市的胜利,不要妄自揣测

 60

姚宏飙

如此看来,阿里巴巴真的不只是在赚钱,还是真的在做事。

 40

Chris

长三角三个省市的互通互联只怕比珠三角还好,特别是跨海大桥方面。

 55

作者

好很多,但大湾区生在迎头赶上,珠江口的桥梁密度会超过长江口

 45

杨.Steven-方海

上海地铁系统继续发展,5千万都可以,这个城市从来没有水灾旱灾,台风都是擦肩而过,自然条件太好点城市,最宜居的城市,

 41

曾其润

杭州这些年真的做的太好了,“天堂硅谷”名副其实,还有杭州富豪人数与上市公司数量可以排所有城市第四,独角兽企业可以排前三,独角兽市值可以排前二,何况上海那么多的富豪还是浙江的,浙江这么优秀,杭州未来可期。

 32

xc

上海的人口承载力完全没问题,人为压制的结果,放开至少能够有序容纳一倍人口。

 30

2019

松耦合而已,地域面积太大,已经超出城市圈范围,只能相互辐射。不看好长三角一体化。

 24

根本不看好这种难以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违背经济规律。

 22

小鱼

长三角给了我们一个阿里,珠三角给了我们一个腾讯

 21

Lavoisier Chu

珠三角冬暖承認 夏涼是什麼鬼 熱到休克

 21

1、長三角霧霾比珠三角差太多了。

2、我上年2018年去過杭州。說真的,杭州交通給我的感覺是全國最差的。老城區紅綠燈太多了,立交橋又多。交通規劃很差。塞車很嚴重。

 20

孙锋

回复第一个,珠三角的气候胸闷气短

 19

苏州的机场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试金石

 19

shiheyuanfang

长三角有很多很优秀的高校,可以输出大量的人才

 18

小旋风柴进

上周四上午九点半在杭州,从石祥到城星路金融中心,十三公里的路滴滴跑了65分钟,花费73元。不知道阿里的城市大脑有没有用上?

 18

党鹏

城市大脑这么厉害,那万一数据被窃取,岂不是大量关键性秘密都方便的被窃取了

 16

施先生-HERMAN

长三角平原很大。高速很密集和平坦。感觉发展得比珠三角成熟很多。毕竟一直都是最发达的江南鱼米之乡。

 16

张文韬

阈值,不是阀值

 15

Kant

中大到长三角排不进前五吧?复交同…浙大南大东南…

 15

禾几

上海兴,则长三角兴,就看火车头能跑多快了

 15

大野心㍿

北京的实际人口应该比上海要多吧。。。地铁运量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参考吧

 14

Ro5enrot

发达国家中东京,发展中国家中雅加达人口都超过3000万。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上海人口远没有极限,上海市辖区内三分之一是耕地

 11

James Chen

孙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没有看懂不知道是在写长三角,还是在做阿里的广告

 12

作者

想写的是“AI管理城市”这个话题

 10

何达志

阿里云落户荔湾,广钢……

 6

作者

那么,旁边有什么楼盘?

 9

闲坐小楼听风

说长三角连绵阴雨天的,怕不是去错了地方?

 8

绝代任侠

沪当老大,肚子往外挺,难聚财

 7

SAgP

每收到推送,点开后首先看文章前面有没有“文/孙不熟”,没有就随便看一下

 6

作者

这篇值得一看

 2

省港來去

這個長三角要不要蘇北、皖南?

 7

作者

之前划了一个圈,一共26个城市,主要是苏南和苏中,不包含苏北,安徽主要是合肥以及长江沿岸的几个城市。

 7

Ryan樂宇

破除这些行政壁垒的途径就是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比如长三角省

 6

Charles 颜嘉佑

长三角一体化扯淡,一个杭州市面积顶七八个珠三角核心城市

 6

金华葛

如果城市大脑被攻击,那么城市将瞬间瘫痪!后果不堪设想!

 4

Daniel .Jd

其实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之间的区域关联度密不密切?比如广深港与沪杭宁、东莞佛山中山与苏锡常之间。 这两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之间的经济人文交流是否密切? 有没有纽约湾与旧金山湾之间那样密切

 5

作者

上海的第一关联城市是北京,深圳的第一关联城市是上海,广州的第一关联城市是深圳,以前写过一篇文章,链接在这里 https://mp.weixin.qq.com/s/u0dzQPDkiPXzvQaSaUKN3g

 5

WAIFUNG_YIU

二十多年前,珠三角根本不是冬暖夏凉!是全球变暖原因好吗!以前9月就开始入秋现在往往12月才像秋天,这对于全球气候来说没点好处!回到以前那样才叫好

 5

皮尔洛

阈值?

 4

Kevin

珠三角的行政屏障远大于长三角。长三角还只是不同省市之间。而珠三角是省,市,深圳特区,香港澳门行政区,之间的行政隔阂太大了,很难做到真正的一体化。除非把整个珠三角都改为特区去与香港澳门对接。

 4

行者

长三角一体化的实现将有力地促进交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我们期待着。

 4

杨建James

珠三角要加油(ง •̀_•́)ง

 4

火力全开

人类的每次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蒸汽技术加速了人口的城市化,电梯的发明在纵向拉高了城市,汽车的发明横向摊开了城市,加速了人口的进一步聚集。人口越来越多导致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于是城市规划应运而生,其实在规划发展的这些年,也是规划运用各种技术工具不断解困、支撑的过程,未来城市进一步的扩容更新、空间优化等更离不开新技术的运用。谁运用的越早越好,就有弯道超车、抢占先机的条件。

 3

张义安

上海严控人口,新的城市规划也是按照严控规模来制定的,而事实是如文中所言的实际生活了三千万,结果如何?公共产品在规划阶段来严重不足。战略思维如此,就不用说长三角了。

 3

Dylan

最后给出了方法,但是这对长三角的一体化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阐述。

 3

设限可以维持一定的红利,就如美国会对中国设限,平等和互通还是两码事,在一定阶段上的“平等”(对高知,高技的平等)可以促进区域的繁荣,绝对的互通只能参考墨西哥城了。

 3

z

人口越稠密的地区越需要智能化管理,看来it还是很吃香。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发展,将可减少人口稠密。

 2

Yuan

杭州城市拥堵度下降的原因很多,最近两年地铁,快速路投入运营的很多,城市大脑只能算原因之一

 2

hichow

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没有一个比得上中国的大城市,大城市的人口越多就越好吗?让它无限膨胀吗?真是奇了个怪。人家才不跟你拼人口数量呢!

 1

水煮咖啡

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城市群?


逸致 _闲情

长三角,

我看行。


雪莲

你好,我是苏商会微信小编,想在我们平台转发这篇文,可否开下白名单?我们的公众号是:苏商会,ID是sushangcjh,谢谢。


作者

转载请加微信bgy520yt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世界级难题,在长三角找到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