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重塑教育》摘录 1

1.丁特史密斯天生就会做速算,他在标准化数学测试中从没丢过分,数学课和物理课的成绩也很优异。而他在斯坦福大学念研究生时,才意识到成为伟大物理学家所需的特质和物理课优等生所具备的特质,几乎毫无关系。

2.从很大程度上讲,只有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况或新问题,只有让学生对他们认为重要的话题或问题进行研究,只有让学生展开同学之间的互动活动和项目,才能获得长久持久的学习效果。只有切身体验而非短期记忆,才是帮助学生培养重要技能和动力的关键。

3.“世界不再有笔直的大道可走”,只知道如何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做好学生的人,只知道怎么拿好成绩,好文凭的人,将不再是那些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

4.雅各布成长于南加州的富人区,他通过高中时代的刻苦努力,顺利的被华盛顿大学录取。2009年雅各布从大学毕业,他换过几次工作,尝试了行业内的各种职能。他从来没针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进行过正式学习,而是在试错的有机过程中逐渐把握了个中真谛,雅各布认为自己的成功源于迎难而上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有他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的意志力。他说,我从一所很棒的大学获得了一个很贵的学位,最后却成了摆设。我在专业领域找工作时处处碰壁,最后进入了娱乐业,与我的专业完全无关。

他建议在努力奋斗和多交朋友之间把握平衡,多花些精力交朋友,了解自己。在他看来,与其高中毕业之后直接上大学,不如留出一年的时间四处闯荡,走出去,自我拓展,旅行、做志愿者。真正体验一下这个世界,找到你自己满怀热情的事,当你沉浸在真实的世界中,遇到某件事,发现这件事可以让你每天心甘情愿投入好几个小时去做,那么它就是你的热情所在,勇敢去追求吧。“边做边学”。

5.世界改变了,我们的学校却卡在了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上,停滞不前。“知识工人”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世界需要的是“聪明的创造者”。成年人需要有能力问出一针见血的问题,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进行协作和有效交流。

6.追溯文凭与能力之间的差距:

从人类物种起源开始,人便开始不断发明、学习、适应,在原始版的洞穴学校中,洞穴里的父母会将有关生存的重要知识传授给孩子,洞穴时代教育的核心目的非常明确,让下一代掌握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经验教训。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一批商人和手艺人:农民、铁匠、皮匠、裁缝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学徒制。徒弟拜师,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通过做事来学习。数千年来,学徒制构成了原始经济形式的教育主干,使得重要的技能世代相传。

从一群群四处游荡的野蛮人中,社会发展出越来越丰富的层级结构,伴随着工匠和商人的出现,精英统治阶级以应运而生。贵族世家的幸运儿不用学习经商,他们跟随德高望重的导师,终日沉浸在思想艺术和修辞的学问中。贵族的文凭来自神圣的血脉和导师的声望。

7.“要想动手做事,要费很多脑子”。几乎毫无例外为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的杰出人士都受过学徒教育,而不是靠记笔记成长起来的。

目前的教育体制大约起源于七个世纪以前,因宗教社会需要大量抄录《圣经》,学校应运而生。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批拉丁文法学校,以培养僧侣和神职人员抄录圣经。文法学校秉承四条核心教育理念:标准化、时间效率、错误最少化和对偏差的零容忍。

18世纪,教育创新在令人意想不到的普鲁士生根发芽。在拿破仑战争失利后,普鲁士人开始实行为期8年的强制初级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算术能力。旨在向学生传授早期工业社会所需的生存技能。

19世纪末,美国需要对大量来自农村的移民和难民进行教育培养,他们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帮助他们在迅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中找到工作。工业社会需要的是执行单一任务、可替换的员工,而非技艺精湛的匠人。

20世纪知识社会上出现的一种“装配线教育模式”,能大批量培养出比以往教育体制多得多的学生,让他们快速掌握执行重复性任务的技能,记住一定量的内容知识,将失误率控制在最低,满足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的需求。

步入21世纪,美国教育面临着一个不进则退的选择。2009年,奥巴马总统和他的教育部长阿恩.邓肯发布了“力争上游”教改计划,通过贿赂的手段说服各州实行新政策,让老师对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负责。

21世纪一时互联网大潮汹涌袭来,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教育系统面临严峻的体验,知识成了像空气和水一样的免费物品,人们不再需要教师或图书管理员的指导,就能自学成才。在这个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中,最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能利用你知道的东西做什么。人们所需的技能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根本性的不同。我们在努力对教育进行修整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行为连根拔除了年青一代的创造精神和自信心,一遍又一遍,一堂课接一堂课,一本作业跟着一本作业,我们让孩子形成了寻找唯一正确答案的习惯,而不是鼓励他们形成富有创造力的多重思路。学生把学校看作是必须跳过去的一连串大坑,而不是为实现梦想而学习技能、积累资源的场所。

7.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2014年7月,威廉.德雷谢维奇在《新共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别让你的孩子上长春藤大学”。这篇文章是他的著作《优秀的绵羊》一书的浓缩版,作者认为大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打造灵魂”。

学校的首要任务:

a讲述具体内容

b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目标

c帮助学生发展,认知技能和社会生活技能

d帮助学生历练性格,使其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但不管学校宣称的目标有多么宏大,无效的教育就是无效。

教育要帮助年轻人发现人生的热情和目标,要为学生成功实现这些目标,而培养关键技能,要每天都能给学生一起让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活跃的知情的公民。

8.富勒认识到学习基础技能的关键,并非日复一日的标准化课堂练习,而是给孩子一个自主学习的理由和动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性的竞争社会,这个时代奖励优异,惩罚平凡。所有层次教育的主要目标,都应该是为学生呈现各式各样的人生追求,帮他们找到自己愿意花时间去做的事情。能找到上学的目标感全情投入到学校生活之中的学生,肯定能在受教育过程中学到东西,记住事实信息。

9.瓦格纳在教育大未来中介绍的七大生存技能是: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协作的能力和以身作则的意识,敏捷性和适应性,积极性和创业精神,有效的口头、书面和多媒体表达能力,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校应该针对上述技能,拥有一套清晰的评估标准,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上述关键技能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学校要循序渐进确保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掌握重要的内容,而不是内容掌握作为学生生涯的终点。以培养关键技能为目标,而非以牺牲关键技能为代价的学习方式,是有可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的。

10.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沉浸在世界的美妙与灵感之中。

不管你再怎么逼着孩子默写坚持不懈这几个字,背诵持之以恒的定义,你也没办法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成为拥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品质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孩子重塑教育》摘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