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菖蒲美酒清尊共


端午节是我国最悠久的节日之一,

也是影响东亚文化圈的重要节日。

“端”是“开始”的意思,

但是最早端午节

是在全年的“午月午日午时”,

所以也叫“重午节”。


农历五月炎热潮湿、洪水泛滥,

瘟疫高发,毒虫活动也最多,

古代人就把五月称为“恶月”。

选择阳气最盛的“重午”,

开展节俗活动,祭祀水神,

最符合古代人的医学认识,

也最符合古代人趋吉避凶的思想。


端午节与一年中真正阳气最盛的

夏至日“端阳节”日期和职能接近,

先民就把两个节日合并到一起,

执行一套节俗,

并把时间固定在五月的第一个“午日”。


“吃粽子”这个最著名的习俗,

就来源于端阳节。


晋代《风土记》中就记载,

在夏至日用菰叶裹黏米煮着吃。


除了粽子之外,

赛龙舟也以新时代竞技体育的形式,

逐渐回归到大众视野,

成为现代端午的知名习俗。


南方进入梅雨季后,

常常出现洪水泛滥的情况。


再加上高温时,瘟疫更容易传播,

古代的龙舟常常承担着祭祀水神、

隔离传染病患者的巫术职能。


在医学认识还停留在巫术的时期,

中草药往往也带有神秘色彩。

端午节挂在门口的艾叶、菖蒲,

都因为可以驱虫,

而被赋予“驱鬼”的新内涵。

宋代就有把艾叶扎成“张天师”,

挂在门口辟邪的风俗。


张天师除了以艾草的样子出现,

还会被人民群众画成画像,

和太极八卦图一样,

两侧配上驱邪的文字

糊在大门口做门神。


清代以后,因为《白蛇传》逐渐成型,

雄黄酒的名气也水涨船高。


但是在古代的端午节,

饮用菖蒲酒避瘟才是常见做法。


雄黄酒称为主流后,

就出现了“画额”的习俗

——用雄黄酒在小朋友额头上画“王”字。


小朋友过端午节,

除了吃粽子、假装大老虎之外,


还会得到青、赤、黄、白、黑五色“端午索”,

以镇邪驱病,保佑儿童身体健康。


尽管古今端午节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

习俗也随着时间发展出现了不同,

端午节依然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而且最奇妙的是,

几千年过去了,

我们依然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点,

通过一个树叶里的米团子,

瞥见先祖的生活。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点击图片查看其它节气小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午:菖蒲美酒清尊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