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重镇——音乐研究所在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中的作为》读书笔记


       原文摘要:本文对中国音乐研究所第一代音乐学家们于 20 世纪进行的一系列实地考察的个案进行了系统疏理,总结了中国音乐学界在实地考察中积 累的丰富经验 , 并反思了其中反映的时代局限。


第一节 、 音乐考察理想图的初步实现

         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工作应该包括: l ) 探寻 、 研究古籍中有关音乐的材料 , 并做到 “ 条贯叙述” ; 2 ) 运用考 古学的知识,从古文字 、 古器具 、 古画中探索有关音 乐 的材料 ; 3 ) 收集 、 记录民族器乐曲、 歌曲 ; 4 ) 收集民 族乐器 , 以音响学、 律学知识加 以研究 、 仿制 、 测听 、改良 ; 5 ) 对 民族音乐的各类乐曲、 歌曲进行分析、比较、归纳,“为民族音乐开拓明白清楚的作曲途径 ” ; 6 ) 将 民族音乐的古乐谱译为现代乐谱 ; 7 ) 研究诗词文学、音韵学与音乐的关系 , 包括演剧方言音韵学与音乐的关系 ; 8 ) 研究各地区人民原有的音乐文化背景,由此寻求合理的音乐教育方案 ; 等等。 

一.《单弦牌子曲选集》对京津地区单弦牌子曲的收集整理。二.《苏南吹打曲》。三.《音乐业务参考资料十二种》:包括 : 1 . 记谱法提纲 、 2 . 记谱符号几种 、 3 . 胡琴记谱法 、 4 . 琵琶记谱 法 、 5 . 三弦记谱法 、 6 . 筝的记谱法 、 7 . 敲击乐器符号 说明、 8 . 音乐速度计算表、 9 . 笛的按 指法 、 1 0 . 管的 按指法 、 1 1 . 笙 的按指法 、 1 2 . 乐器绘图法 、 1 3 . 音韵 学提纲 、 1 4 . 歌曲配词原则 、 巧 . 宫调 问题 、 1 6 . 民间 音乐采集访问提纲 (草案 ) 、 1 7 . 工尺谱。 这份全面性的资料 , 无疑对当时音乐研究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在该所进行的采访 、收集和整理、研究中 , 都可以见到这些业务指导和技术要求所发挥的作用 。 同时 , 它也预示着更大范围的搜集、考察、整理、研究工作的到来 。四.调查问卷:在 1950年代初期 , 音乐研究所采用问卷收集民 间音乐资料线索的作法还有对于诗 、 词 、 宝卷声调的调查 。 五.智化寺京音乐:1952年一1953年,北京智化寺京音乐的发现,引出了中国民族音乐 学在20世纪对传统乐种以及佛教音乐的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考察 。六.西安鼓乐:早在1944年 , 杨荫浏写完《中国音乐史纲》后 , 即开始研究宋姜白石词曲。 七.潮州音乐:1952年,汕头潮乐改进会开展全面搜集、整理 、 研究和演出活动。此时期中国传统音乐遗产有规划和有步骤 的收集和整理 。 它展示出了前述中国的 民族音乐学及其 “ 实地考察” , 在 l ) 现代民族国家认同和民间社会关系 ; 2 ) 中国民族的新音乐建设 (传统的现代性 )与 “ 世界之林 ” 对话框架中的具体化过程 。八.工作总结。九.采访之一“请进来”:利用演出、会演 、调演、音乐周的机会进行采访的方式 , 也被认为是“请进来”的方式 。 通过这些方式所采集 的资料 , 在音乐研究所占有一定的比重。

第二节 、 河曲之行——重点考察的尝试

       在 1953 年至 1956 年间 , 音乐研究所组织 了两次“大型”的实地考察课题。 一次即为 1953 年9月至12月的 “山西河曲民歌采访”; 一次即为1956年4月至7月的“湖南音乐普查” 。吕骥在 “ 中国民间音乐 研究提纲 ” 中指 出的 : “ 中国民间音乐不是离开 中国 人民的社会生 活而产生的 , 所 以要研究中国民间音 乐 , 必须首先研究中国各种 民间音乐形成 的社会条 件 , 即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包括政治 、 经济 、 文化各 方面 的生活 ) 的实 际情形 , 然后才能 了解各种 民间音 乐所具有 的意义 。 民间音乐 是劳动人民表现他们自 己 的生活 、 思想 、 感情的艺术形式 , 所 以要了解 民间 音乐必须首先研究 中国劳动人 民的生活 、 思想 、 感 情 , 仅仅着眼于 民间音乐的形式 (此处所指的形 式是 广义的 , 如音阶、 调式 、 节奏样式、 乐 曲组织等 ) 与技 术的研究 , 并不能说明民间音乐 , 只有从民间音乐 的 内容 (即人民的生活 、 思想、 感情 以及表现这些的语 言 ) 出发 , 才能真正了解民间音乐所具有的形式 与技 术的意义” 之论述 。

       采访队的最终成果 《河曲民间歌曲》中爱情歌 曲的分 类 : (一 )痛苦的婚姻生活 1 , 婚姻不 自由 ; 2 , 媳妇受虐待 3 , 光棍 、 寡妇的孤独生活 ; 4 , 对痛苦婚姻生活 的不 满与反抗。 (二 )对幸福的爱情生活 的追求 1 , 相互的 爱恋 ; 2 , 彼此的思念 ; 3 , 对阻挠的反抗 ; 4 , 不幸 的结 局 。 这种分类和排序 , 正好包含了一种对 旧社会的控 诉 , 以及旧 社会的爱情必然不幸的逻辑提炼 。

        反思:采集工作在搜集的同时对民歌的产生、发展、以及它如何反映生活、 表现人民的思想情绪作了广泛而深人的调查 , 并在调查 的基 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 阶级分析 的观点进行 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 突现了民间歌曲的人民性和现实性。同时 , 由于深人了生活、和劳动人民相结合 , 对于搜集整理研究者的世界观 (包括音乐观 、美学观)也起了改造的作用 。 过去我们多半只 想到如何解决 自己的创作中音乐语言的民族风格问 题” 。 对于人民心声的民歌 , 作为新的音乐工作者 , 应 如何将它们有效地保存并使它发扬光大 ; 如何赋予旧时代产生的民歌以新 的生命 , 复活在人民群众的 口 头上和心灵里 ; 如何使本来流传在一个地区的优秀民歌 , 不受地域的限制 , 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 的精神财富? 过去我们想的太少了。 

第三节、 湖南普查及其它

       这次考察,开宗明义,就是在一个较广的地域范围内, 对所有的音乐种类,进行概括性的轮廓式了解。就普查的观念与方法来说 , 当年的思想工作重点在于统一普查之“ 普” 的认识 。杨荫浏作了总结 : 1 , 这次是普查 , 为今后的 深入提供轮廓线索 。 2 , 从工作阶段来说 , 是尽量掌握客观资料 , 遇事灵活处理 , 比如去湘西不能带录音机 就需要手记 ; 3 , 从范围来讲 , 到了当地以 后面的问题 会突出出来 ; 4 , 样品问题 , 我们工作本身就存在 , 比 如带录音机 , 文献资料的收集等 ; 5 , 从工作者来说 , 若遇到某种 曲调估计将来不 可能被人重视的话 , 记 下也未尝不可。

        湖南的这次普查,在具体调查的方法上,通过座谈了解线索,搜集文字资料 。它确实是一个新兴的工作项目…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本国音乐在一省的范围以内 , 所做的普遍调查 。 并且是意义深远 、 卓有成效的普遍调查 。 

          古琴普查: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 的音乐传统 , 古琴有 其独特地位 。 这次普查的意 义与古琴在当时的生存 状况相关。这次普查的上级单位提出了三方面要求。艺术局指示要关心古琴家的生活、修养、和健康;中国音协指示,对录音的琴家在未结付稿酬前应机动地予以资助 ; 研究所指示 , 寻访有关古琴古乐的文 献 、 器物等资料 , 与古乐 爱好者建立必要 的交流和研 究关系。 因此 , 普查小组的工作对象 , 就不只是古琴 曲的录音 , 而是机动地扩大到古琴 、 古乐的采访和交流了。普查的成果包括三个方面 。 录音有济南等 巧 个 地方录下 的 7 5 位琴家的 2从 首曲目 , 又通过通信方 式 , 在青岛等 7个地方录下 1 1 位琴家的 3 8 首琴曲 , 一共采录了 2 0 个地方的86位琴家262曲。 奏录时间在1千分钟 以上 。

第四节 、 涉入新天地——少数民族音乐考察

        1956年开始进行全国性的少数 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工作方针既包括调 查各少数 民族的社会生产力 、 社会 所有制和阶级情 况 , 也要尽可能地搜集历史发展资 料和特殊 的风俗习惯 , 对各 民族历史作系统研究 。 这次调查与以往偏重于少数 民族音乐 曲谱的收 集不 同 , 其最大特点就是将音乐的搜集与文化调查 结合起来 。 这种协作调查 , 为音乐工作者输人了交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 尤其是“ 三同” 的实行 , 往往使调查组 在与少数民族同吃 、 同住 、 同劳动的过程中 , “ 既是调查队、又是工作队、宣传队 、劳动队” , 缩短了与群众的距离。反思:相比较而言 , 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段里 , 偏重于对一个地区或一 个 民族做总量概论式的归纳与描写 , 抹杀或模糊了不同地 域和群落的特殊音乐事象 , 当年的调查颇值得人们重新反省 。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术重镇——音乐研究所在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中的作为》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