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你的练习课?

数学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数学练习课的现状

大部分练习课中依然维持着“单纯做题、机械重复”的老套路。

教师认为“做题好”,期待“熟能生巧”;学生期待“题好做”,期待“熟能生趣”。我们应当致力开发“好题”。对于习题,应当问自己3个问题:1.对于习题,我们真的做到了然于心、洞幽烛微了吗?2.对于课外习题,我们真的只会盲目照搬、不越雷池吗?3.对于习题指导,我们真的只能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吗?

为此,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探究出给课堂练习打个“包”,以“类”的观点进行主题型练习的设计尝试,要“类教”而不要“题教”。

二、“类教式”主题练习任务的设计策略

教师在组织练习资源时,要创设练习情境,启发学生整合知识,反思练习过程和方法,变换问题角度与方式,将结论迁移运用于不同的场合,增强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以达到知识完全的意义建构。

1.对正确结论进行造例演绎。

如案例1《圆锥的体积练习课》造例演绎式练习任务在解决“圆锥形谷堆底面周长6.28米,高1米,考把它装在一个底面半径为2米的圆柱形粮囤里,可以堆多少高”时,发现解购关健是“圆锥形谷堆的体积=圆柱形粮囤内粮食的体积”。师在随后的练习中要求学生就“体积=体积”这一结论进行造例演绎。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与练习经验,对零星的习题进行了串联与归类,举了多个例子对这一结论进行多角度的演绎与拓展。

【例1】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为1米,高4. 5分米,用这堆沙在5米宽的公路上铺2厘米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圆锥形沙堆体积=长方体沙路体积)

【例2】一个底面半径是30厘米的圆柱形水桶里,有一段半径为10厘米的圆柱形钢材浸没在水中。当钢材从储水桶中取出时,桶里的水下降了5厘米。这段钢材有多长?(钢材体积=下降部分的圆柱形水柱的体积)

【例3】把一个底面是三角形、底面积80平方分米、高10分米的铝制柱体和一个底面积200平方分米、高为6分米的铝制圆锥体熔制成一个圆柱体,如果圆柱体的底面积是120平方分米,高是多少分米?(三棱柱体积+圆锥体体积=圆柱体体积)

孩子们对原有的结论进行了极富生命活动的拓展,也对其中蕴含的“体积=体积”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真切和系统的体验

拿我自己的数学练习课来说,我也喜欢出练习课组。以《方程的解决问题》教学为例。

例1:父亲今年35岁,比儿子的4倍多3岁,儿子今年几岁?

例2:父子共43岁,父亲比儿子的4倍多3岁,父子各几岁?

例3:父子相差27岁,父亲比儿子的4倍多3岁,父子各几岁?

以上三个例子,给出相同的部分条件,稍作改变,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模型。

2.对错误结论进行造例演绎。

《小数乘法练习课》造例演绎式练习任务

学生在学习了小数乘法,在判断“积末尾的小数位数”的专项练习之后,得出了“在小数乘法中,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的结论。学生中激起了热烈的争论,一番 “造例辩论”之后,学生的数学结论也趋于正确、全面。

【例1】两个因数的小数末尾数相乘的积不为整数时,如4. 2x0. 69、0. 07x2. 8等算式中,结论正确。但在【例2】两个因数的小数末尾数相乘的积为整数时,如4. 2x0.65、0.05x2.8等算式中,结论不正确。

在这样的造例练习设计中,学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数学习题要“类教”,不要“题教”,习题教学每一招、每一式的背后,都可以拨动出更深刻的数学原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设计你的练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