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5观闫学老师的课例《古诗三首》有感

今晚,我们在鲲鹏群里听取了闫学老师的课例《古诗三首》。

闫学老师是著名的特级教师,我的书橱里还收藏了她两本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书,可见这位老师的功底是深厚的。

这堂课,闫学老师尝试着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教三首古诗。按照一般的思路这一定是不可行的,可见闫学老师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她的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闫学老师在上课伊始就向孩子们提出了本堂课即将挑战学习三首古诗的学习任务,并且说这堂课一定是愉快、美好的。

接着,老师指名三位学生依次朗读三首古诗。第一位学生读了《绝句》以后,老师评价她读得很好,字字清晰,声声入耳。这话既是评价和鼓励又是指导,其他孩子自然知道了要按照这样的要求来读。老师又指导了个别字的读音。第二位学生和第三位学生接着读了后面的古诗,老师依样点评了孩子的朗读,对个别读音进行了纠正,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这是本节课的第一读——读准字音,就此达成目标。

接着老师提出:读诗不仅要读得字字清晰、声声入耳,还要注意节奏恰切,即节奏合适、恰当。全班齐读。这是第二读——读准节奏。

第三读,老师提出:“读诗要读得有韵味儿,我们理解了这首诗也就能读出诗的韵味儿来了。”本堂课的重点也就开始了。

这三首诗分别写了哪个季节?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闫老师用这个问题串起来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学生们讲诗中写到的景物,老师帮助孩子们完善回答,并促进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讲到“蒌蒿”一词时,老师考虑到学生可能对此不了解,故而加入了图片和汪曾祺的《故乡的野菜》中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苏东坡和汪曾祺生在不同的年代,两位大文豪因为同一样事物,在这课堂上隔空对话了。我不得不佩服闫老师的巧妙用心。

老师问,如果你可以穿越,你想穿越到那一幅画面中去呢?为什么?这个部分老师是希望学生能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能想象画面,达到本课的语文要素训练的目的。如果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这堂课一定很美。不过,学生们谈得很浅,闫老师讲得更多一些。此处,也许可以让学生先来个小小的合作学习,先练习组内说说,再全班展示。

老师问,编者为什么用把这三首古诗编在一起?学生答,这三首诗都是写景的,都写了小动物,如燕子、鸳鸯、黄鹂等。老师就接着问,还写了哪些可爱的生灵呢?学生对“生灵”是否理解呢?是否真的了解了它们的可爱之处呢?因此在本课的拓展部分,老师问,如果让你再编一首诗放进这篇课文里,你会选哪一首?学生们的回答就有些乱了,例如学生讲到了《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之类的,可见他们对本课的主题并不明确。

正如前文所述,教者的功底是深厚的,闫老师的课堂温润而美好,老师的语言如诗一样优美。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语文老师应该努力修炼自己的语言,学生也能从中受益。此外,闫老师抓住语文要素,去除不必要的环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中年级阶段的古诗教学,让学生抓住典型景物去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好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中的景物,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25观闫学老师的课例《古诗三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