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上海故事告诉你贫穷是什么样子

我从来没有去到过上海。我对它的所有认知,都来源于书本或影视。所以,我从来不知道上海真正的样子。不知道它究竟是那袭华美的袍,还是那隐匿其中的虱子。

本书封面

时至今日,记忆里唯一跟上海有关的事,是那张爸爸青年时期在上海浦东大桥留影的照片。依稀能想起那是一张泛黄的照片,星星点点的白斑点缀其间,有些直接没入了照片里爸爸身上的那件白衬衫里。他依靠在栏杆上,身后是我陌生的昏暗的江面。

听他说,那是他还没跟妈妈结婚的时候。小时候,我指着照片里他手腕上醒目的闪亮的不知名的东西问道:“这是什么?”他得意地回道:“手表。当年臭美,买的还是上海牌!”现在看来,当年我们家条件应该还是不错的。谁知道后来,后来就急转直下了。

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爸妈一年才能回来一次,“难道他们打工的地方都不放假的吗?”我这样问奶奶。奶奶苦笑后,就陷入了沉默。

生活是显而易见地发生了变化。我发现爷爷奶奶已经很久没给我买过新衣服了,拖鞋也是穿到断根后再补上一段胶,最后彻底断了,才下定决心去批发市场买一双大码鞋——这样能穿久一点。我后来才意识到这个陌生的词——贫穷。

就像《人只会老,不会死》中的“我”,直到发现妈妈不再烫发,也不再买新衣服,身上残留的味道仅仅是沐浴露和花露水,才意识到妈妈已经越来越将就生活的困苦,还反问她“不这么想,日子怎么过得下去呢?”

穷人的怨怼在“穷”这个大前提下无限放大。作者笔下冷然地写下本来互不相让过胡同而斗嘴,最后变成感慨自己一生本分老实,日子却越过越苦的路人;反复提醒子女不要受人恩惠,自己还不起的妈妈;爷爷住院只能住平民医院,惦记快点赚钱给他换医院,却怎么也来不及的孙子;为了一份微薄的为别人看自行车的收入,而将孙子托付给疯子看管的奶奶......

我一度几乎看不下去,内心升腾起一股悲哀的共鸣。

家里的困苦后来到了让我难以想象的程度。在我上高中后,有一次一月一次的休假我回家休息,返校时问爸爸要10块钱回去以备接下来一个月的花销。他回屋翻了翻,出来之后问我可不可以下周再回来拿,这会儿没有零钱。

我顿了顿,想想也行,预备只拿上来回的车费就回校了。谁知道当我收拾完东西,准备走出家门的时候,他突然回来了,递给我10块钱。我也没多想,只当他出门跟谁换了零钱。

多年后,我第一次带当时还是男朋友的先生回家。爸爸有点微醺,跟先生聊起过去,也不知道怎么就提到了这件事。我那时候才知道,原来他根本就不是没有零钱,而是家里连10块钱都没有了,他硬着头皮去向别人借了10块钱回来!

看我一脸震惊,妈妈笑着打住爸爸想接下去的话头,接着说道:“管它呢,过去怎么样都过去了,现在不是好好的,以后也会越来越来的。”我忍住鼻酸,微笑着附和。

本书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道:“一分钟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一切都会过去也都不会过去。”我像作者笔下的灵魂一样,牢牢记住了过去,也稳稳地向未来走去。

当下是当下,未来是未来,当下也许是未来,未来却不会是当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一样的上海故事告诉你贫穷是什么样子)